关于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教育科研常态化的行动研究法

教育科研常态化的行动研究法

——“教育科研常态化”系列谈之二十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一、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1.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

2.联合性的行动研究

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法的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

1.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

2.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4.学校管理评价

5.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三、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目的: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强调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3.研究方式:强调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科研。协同攻关、共同研究。

4.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

5.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

6.价值评估:重在应用推广。重在实效。

7.样本小:个性化研究,重在相互借鉴。

8.研究性质:属于应用研究。强调自我反思。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集各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典型就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9.研究策略:边教学边研究。理论与实践间的有效转换。因枝振叶、沿波溯源、探骊得珠。

10研究问题:直接性(师生同步学习);特殊性(冷中求热、热中求冷:记忆、背诵、技能训练);微观性(开口要小、挖掘要深)。

11.研究环境:课堂。(广义:学校、家庭、社会)但要以学校课堂作为统摄研究全过程的枢纽。

四、行动研究法的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1.四环节模式

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⑴“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教师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⑵“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教师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⑶“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①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②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③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⑷“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终结。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2.六步骤模式

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⑴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⑵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研究小组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⑶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⑷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⑸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⑹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五、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1.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2.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地反思自己的实践;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参与教师一起研究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4.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六、行动研究法的优点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研究与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 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关于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教育科研常态化的行动研究法(1)

(蒋振远在草原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有《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