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商丘的成语(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意为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而不闻”,指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在乎,不注意,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出自商丘的成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出自商丘的成语(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出自商丘的成语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意为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而不闻”,指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在乎,不注意。

这两个成语皆出自战国时的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知北游》。“知”是作者为了讲故事寓托的一个人名,“北游”指向北方去游历。

北方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被叫作“玄”。“玄”的意思是黑色的、深奥的、不符合事实或距离事实太远,在这里指昏暗、幽远,所以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知北游》认为“道”就是不可知的,所以开篇便借“知”向北方游历预示本篇的主题。《知北游》的内容主要是讨论“道”,作者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该采取的认识与态度。《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庄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

本文中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作者认为宇宙万物的来源是“气”,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的原因。《知北游》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它又不存在具体的形象,却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知北游》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都具有相对性,而且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这种观点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庄子在《知北游》中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反而不成其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改变,也不必去加以改变,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

《知北游》中的一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无有弗应(不回答)也。光曜不得问(得不到回答),而孰视其状貌,窅(yǎo,眼睛眍进去,喻深远)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光曜”和“无有”都是庄子虚构的人名。为了讲述表达自己思想的故事,庄子让两个虚构的人物对话。光曜向无有问道:“先生你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无有不吭声。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和容貌,觉得它是那么深远、那么空虚,整天看它看不见,整天听它说话也听不到,整天捕捉它却摸不着。光曜感叹说:“这是最高的境界啊,有谁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无’,却未能达到‘无无’(意思是连空虚无有也没有),等到做到了‘无’却仍然是基于‘有’。从哪儿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

《知北游》中的这一段以“光曜”向“无有”问道之有无,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有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而只有“无无”才是真正的基于“无”。从而表达出至人的最高境界不应当是“无”,而应当是“无无”。

老子认为“无”乃是万物的本源,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庄子在本篇中,在“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无无”。庄子认为万物的生与灭不过都是气的聚散而已。他认为“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都不是真正的道。能够参透的“无”,也并非真正的“无”。“无无”的境界是具有无穷性和开放性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淮南子·道应训》说:“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于此哉?”高诱注说:“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宋朝的商丘人宋祁在《庭戒诸儿》中说:“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于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无有也,亦无无有,亦无无无,淡然无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由于《庄子·知北游》中的“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都成了成语。

例句:“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无风雨雷霆,亦只时发间出。”(明朝时的商丘人吕坤所著的《呻吟语》第三卷) (16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