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都要学什么技术(一个联合创始人的离职)

云计算都要学什么技术(一个联合创始人的离职)(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闫晓寒 卢晓 北京报道

十年前,如果优刻得的创始人季昕华没有成功说服华琨共同创业,那么华琨的身份应该是“大厂打工人”——入伙前,华琨在腾讯的职务是运维总监、云平台运营总监。加入创业三人组后的第八年即2020年,华琨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的COO。

不过,上市公司的员工或许好做,高管却并不好当。公司上市两年亏了两年,且有越亏越多的架势。COO华琨在优刻得上市的第三年递上了辞呈。

4月8日,优刻得发布公告宣布,华琨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首席运营官一职。辞职后,他仍为公司董事。公告还显示,华琨的辞职不会对公司日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内部接收到的信息与公告一样,不过现在华琨还在工作群里,公司也还没有通知有新的人员接替。”4月13日,一位接近优刻得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接替人选以及离职影响,记者以多种渠道联系优刻得,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

在大佬云集的云市场,作为一家独立上市、没有巨头可依靠的云计算公司,过去十年,优刻得靠什么闯荡云计算江湖?在巨头夹击之下,它的生存机会在哪?

三人组坎坷创业

出生于1979年的华琨今年43岁,他是优刻得(UCloud)的首席运营官,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到今年,华琨已为优刻得“服役”整十年。

这份公告显示,截至4月8日,华琨直接、间接共持有优刻得5.68%的股份。这较去年上半年,他持有5.54%股份的比例略微上升。

除了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优刻得的另一个光环是,它是A股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三位创始人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是优刻得的共同实际控制人,截至去年上半年,三人持有优刻得约60%的表决权。其中,华琨和CTO莫显峰均有14.4%的表决权,CEO季昕华持有31.25%的表决权。

这意味着,即便华琨不再担任公司的COO,作为董事的他仍与上述两人共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绝对控制权。

局是季昕华攒起来的。他在本科期间及2000年毕业后,曾先后有过三次创业经历。创业失败后,季昕华进入大厂工作,曾担任华为信息安全部经理、腾讯副总经理和上海盛大网络副总裁兼盛大云总经理。优刻得CTO莫显峰也在云计算行业有过积累,他曾在华为任高级研发工程师、腾讯架构平台技术总监。

2012年3月,季昕华找到曾在腾讯共事的莫显峰和华琨正式创立优刻得。与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相似,他们三个人因为情怀聚在一起。季昕华曾回忆,当时他用“云计算是梦想者的解药”说服华琨一起出来创业。

起家的地方,则选在距离季昕华母校同济大学不到4公里的上海杨浦区伟德路6号,那里也是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在最艰难的2016年,为了节省开支,它们还将办公地租在了创新工场的联合办公区。

资金来源是最大的难题,优刻得作为初创公司,并不被投资人看好。季昕华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最初的天使轮融资,他见了1000多个投资人,却一无所获。当时季昕华卖掉一套房子,出了一半的资金。加上另外两人各出的四分之一的资金,一共凑了400万才启动了项目。

机会出现在2013年,当时手游行业快速发展,优刻得便抓住游戏行业的风口切入市场,才获得了转机。当年11月,他们获得了来自BAI、DCM中国的1000万美元A轮投资。随后的两年,优刻得获得共计1.5亿美元的融资。

不过,多轮融资也难抵资金雄厚巨头的一次出手——仅2015年,阿里云获得阿里巴巴的融资就有60亿元。

悬殊的资金差距,让刚开始有点起色的优刻得在与巨头的较量中,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光大证券在今年2月发布的研报表示,云计算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价格成为客户选择云厂商的主要考虑因素。头部厂商通过低价策略不断“圈地”形成规模。

而2016到2018 年,是云厂商价格竞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阿里云和腾讯云两大头部角逐,在三年间多次宣布核心产品的全线降价。需要提及的是,烧钱补贴市场的后遗症还存在在优刻得的身上。去年5月,优刻得以0元的成交价,中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市政务云第三方监管服务项目。

在此情况下,优刻得的生存空间愈加逼仄。2015年,在公有云IaaS市场,优刻得还以4.9%的份额排在第六位;2018年,它的市场份额下滑至3.4%,排名第八。此后随着头部云厂商份额的进一步集中,优刻得、百度、金山均被列在“其它”厂商行列。

盈利与份额的艰难平衡

做云意味着公司要持续、大量地烧钱,没有巨头背景的优刻得2015年就开始谋求在国内上市。在当时,优刻得如果想在科创板上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成为一家内资公司,并且要在上市前实现盈利。

2015年完成C轮融资后,优刻得开始着手拆除红筹架构,用现金以五六倍的溢价买回了DCM、BAI的股份,成为了一家纯内资公司。2016年,优刻得一直在开源节流追求盈利。而外部又没有新的融资进来,这让它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当年,优刻得净亏损为2.1亿元。

不过,经过一番“节衣缩食”,优刻得终于在2017年实现盈利,当期它的归母净利润约7000万。盈利状态持续到2019年。2020年1月,优刻得在科创板上市,这年年初,它定下了“扩大市场规模”的目标。

“我们也可以盈利,但盈利的同时意味着市场份额会受限。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说白了就是要去争夺、获取更多的用户。”华琨曾在去年4月接受采访时说。

这也是云计算厂商集体面临的艰难选择,规模效应能够改善云计算厂商的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

背靠集团的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厂商或许在资金上没那么焦虑,但对于没有巨头输血的优刻得来说,想要在盈利与扩大市场份额之间取得平衡并不容易。2020年优刻得净亏损3.43亿元。2021年,它预计营收为29亿元,大约是金山云当期营收的三分之一;而净亏损进一步扩大到6亿元。

不过,赚来的钱赶不上研发和市场投入的钱,其实是整个云厂商的普遍难题。去年金山云净亏损同比扩大66%至近16亿元;与优刻得同年成立的青云科技,去年净亏损同比扩大七成左右至2.81亿元。即便是国内最大的公有云厂商阿里云,也在熬了十二年苦日子后,才终于在2021财年第三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陷入亏损的优刻得也不得不给看重利润的投资者一个交代。

此前的2月份,一位接近优刻得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还是扩大规模的基本战略,但现在利润和规模都会有追求。“至少有一些放缓,因为市场还是比较看重利润,目前营收和利润都是追求的目标,或者说利润看得更多一点。”

还需要提及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抛给上市公司CEO季昕华的问题除了盈利,还有股价的波动。

2020年1月上市当天,优刻得72元的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约117%,市值超过300亿元。但在2月达到125.9元的历史高点后,优刻得的股价开始震荡下挫。4月13日,它15.61元的收盘价,相较52周最高点跌去88%左右;70.73亿元的总市值较上市之初缩水近八成。

“已上市的中小云厂商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主要受业绩影响。前期大家对云的概念不是特别明确,大家觉得市场足够大,能容纳下大中小厂商,大家都是增长的。现在云的价值、概念已经很明确了,这时候各个云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看懂研究院分析师、通信高级工程师袁博在4月12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在市场格局逐渐向头部云厂商集中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厂商如果找不到自己价值就比较危险。如果在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增值服务(SaaS)这些方面都占不了优势,最后肯定是大鱼吃小鱼。”

生存机会在哪

2010年,就连当时BAT的三位掌门人也无法想象,只消十余年时间,云计算领域已是风云变幻。

十二年前,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三位大佬曾在被认为是当时“互联网最顶级对话”的2010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对于云计算的未来展开过一次辩论。李彦宏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什么新东西;马化腾认为,云计算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这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可能要过几百年、一千年后才能实现。

这场大会的前一年,阿里刚刚宣布正式成立阿里云。马云在会上表示,阿里巴巴对云计算是充满信心、也充满希望。他说这是客户需要,如果阿里不做,“将来会死掉”。

那场辩论赛,似乎为多年后BAT在云计算市场中的格局留下了草蛇灰线。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中,阿里云以38.6%的份额位居首位,华为云、腾讯云分别以11.2%、11.1%的份额位居第二、第三名。百度云未进入前五大厂商之列。

虽然巨头们在市场中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云计算业务只是它们庞大业务中的一部分,它们的非云业务触角伸到了电商、视频、金融等诸多领域。这让一些和它们有竞争关系但又有上云需求的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巨头之外。

而中小云厂商则在这个市场上看到了生存机会。优刻得在成立之初就宣布,自己定位中立云计算厂商,不涉足客户业务领域。

按照季昕华的说法,优刻得坚持中立,不被BAT投资具备的优势是,市场对中立有需求,如果客户的业务与巨头有竞争关系,就可能选择优刻得。另外,一家公司若需多个云支持,就是优刻得的机会。他举例子,“拼多多除了用某巨头的云之外,他就选择我们的云。”

但这种可能性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更像是收集巨头吃剩下的边角料。

“仅从互联网企业来看,它们可能不会选择阿里云、腾讯云,这确实是中立云厂商的机会,但也不代表它们一定选择优刻得。而像金融、政府、制造等行业,他们本身与阿里腾讯华为没有竞争关系,巨头们在这些领域走在前面。所以最终企业选择云厂商还是看价格、服务和能力。”袁博表示。

而从提供的服务来看,优刻得其实与巨头及其它中小厂商差异并不大。它主要提供计算、网络、存储等IaaS和基础PaaS产品,并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三种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袁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中立是优刻得的特点,但不一定是它的优势。“其实走得好的云厂商,都有自己的业务特点、有自己的传统优势。而优刻得是做云出身,随着行业需求加深,如果它没有自身业务的支撑,无法在ToB行业获得加分。”

他认为,优刻得等中小云厂商除了在更细分的领域寻找机会,开发自身在行业内的价值;还可以考虑与其他领域的供应商,比如和基础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结合,打造端到端的服务,从而弥补自身短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