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益讲解时间(博物馆一年都要做哪些事)

博物馆公益讲解时间(博物馆一年都要做哪些事)(1)

“启航——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展览

博物馆公益讲解时间(博物馆一年都要做哪些事)(2)

广州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

博物馆公益讲解时间(博物馆一年都要做哪些事)(3)

沉浸式话剧

又到了岁末。每个岁末,都是盘点的时候。这一年里,立了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心愿?见了哪些有趣的人?做了哪些值得记住的事?仿佛总是刹那间涌上心头。或许忧伤,或许欣悦;或许释怀,或许不舍。

那么,那些近年突然火起来了的博物馆,是否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年终心绪呢?我们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走进它们的年终盘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冯婉琳

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

红色是这座博物馆的主色调

对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广东革博)来说,今年的7月1日,最是难忘,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是一个世纪的热血与荣光。作为广州知名的红色主题博物馆,广东革博下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等几个馆址,建立在几处革命旧址之上。时空的交叠,历史的回响,就在身边。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部分,2021年6月24日,广州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重点展项在提升改造之后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广东革博的年度重点项目之一,它前后打磨了两年,在保持原有展览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序厅、苏维埃政府成立场景等四个重点展项。在序厅空间里,一根“飘动”的“红布带”,链接起了国家一级文物红布带、视频与浮雕元素,在大屏幕前,观众开启了一段与历史的对话。展览中,布置了立体沙盘、半景画、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展陈手段,重现广州起义场景。立体沙盘呈现出起义当天革命队伍的进攻路线,半景画与视频则还原了战斗场景。广州起义的第一天,在多年后得以还原。通过这些手段,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来到了起义的现场。

曾经引来全国文博同行关注和观众好评的《1927·红色广州》沉浸式话剧进行了全新改版,在历史叙事、演出场景等方面大大提升。

这出沉浸式话剧,还走出了广州——在馆方今年最主要的策划“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中,它的若干个篇章,随着党员、群众们的步履,沿广州起义部队改编的红四师转战路线,在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地上演。

这次活动结出了串串硕果:拍摄纪录片;与广州出版社合作出版《走红广东——红色轻骑兵之追寻红四师革命足迹》一书;开发“红色追寻:红四师足迹之旅”研学、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它们与各站点举办的文艺展演、展览、“红色故事分享及经典诵读”等活动一道,打出了一套漂亮的“文物 ”组合拳,激活红色记忆,串联起红色资源。

这一年里,广东革博下辖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提升改造项目,也在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了。其中,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以全总旧址为依托,“小空间、精策展”,将旧址两层空间划分为基本陈列、复原陈列两个展区,打造出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工艺、新科技的文化空间。

还有那部由广东音乐名家屈庆老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耗时数载创作的、关于广州起义的第一部广东音乐组曲。广东革博与广东音乐曲艺团携手将之从故纸堆中翻出,让它重新在广州起义的旧址上响起。

红色,是这座博物馆2021年的主调。

博物馆是城市的记事簿

常有人问:博物馆究竟能干什么?其实,博物馆能做的事很多。

今年,广东革博重点策划了“启航——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展览,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打造“红色湾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展览;与佛山高明区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举办“初心如磐——谭平山在广州”等展览;还在暨南大学、广州财经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推出巡展45批次。

为加强青少年红色教育,馆方与合作方重点打造了“红色传人我来当”系列活动,开展送展进校园、听红色故事、当小小志愿讲解员、线上讲红色故事、红色研学等活动,约250所学校、线下1100多人次、线上37.17万人次参与;与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广州公交集团等单位联合打造红色游学巴士,将红色课堂搬进移动车厢;与青宫电影城合作推出“博物馆里看红色电影”系列活动;推出“当策展人遇上讲述人——云‘观’广州起义”“博物馆日带你‘云游’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直播……

为让馆藏革命文物“活起来”,广东革博创新文物利用方式,以借展、合作办展等形式为广州艺博院、广东省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提供藏品93件(套),为社会各界提供文物照片和历史照片近1500张,高仿文物藏品48件(套);同时,开发了“广州起义”和“工人运动”两个系列的红色文创产品,共6个品类,融入红色革命精神,以物传情,代代传承。

这一年,广东革博还增多了406件(套)藏品,其中文物数量为310件(套)。周士第上将用过的“献给‘七大’代表”的纪念笔记本,1926年广州市北郊区农会会员证,《黄埔日刊》、军校教材、期刊、学生毕业纪念刊等黄埔军校主题藏品等,都让人眼前一亮。

馆方负责人说,目前馆里正在组织业务骨干22人完成北京黄埔同学会《黄埔》杂志社增刊“黄埔人物小传”的编辑工作,最终形成44篇人物小传(约29万字)及相关展览文字,该书拟于近期出版。同时将继续跟进《广州起义档案选辑》、《黄埔军校辑旧录》、《徐毅平文选》、“黄埔军校人物传记丛书”等相关出版工作。

博物馆是城市的记事簿,是沉淀着最丰厚文化遗产的藏宝山洞。“大隐隐于市”的它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看人来人往,看云卷云舒,在穿梭奔流的城市节奏中,开启着通往智识的大门。

新年将至,未来已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