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裂谷全景图(秦岭深处变形金刚)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了”。连日来的持续高温炙烤让人们感受到“烧烤模式”,很多人为了避开骄阳的暴晒,都选择“宅”在家里。然而,位于宁陕县四亩地镇的引汉济渭岭南TBM项目部的钻爆工区——四号支洞的建设施工依旧“热火”朝天、井然有序。这些一线建设者们不畏酷暑,对抗高温,毫不退缩,坚守阵地。让我们走近经受“烤”验磨练的引汉济渭参建人员,近距离领略感受他们为工程建设的忘我奉献。

秦岭大裂谷全景图(秦岭深处变形金刚)(1)

三臂凿岩台车定位精准,是隧洞施工的得力助手

机械化告别“人海战”

烈日当空,站在四号支洞洞口,笔者手机上显示的实时温度高达37°,洞内更加闷热潮湿。由中隧集团承建的引汉济渭岭南TBM项目钻爆工区正在加紧施工。引汉济渭岭南TBM项目部经理赵毅介绍说,四号支洞是为了解决TBM长距离施工通风、出渣及TBM第二阶段施工组织而设立的斜井,其位于秦岭岭南高中山区,山高坡陡,工点范围内地形起伏不平,最大高差约760米。支洞洞身最大埋深达到1430米。

2013年12月6日,四号支洞正式开工。开挖初期,人工风钻,装药放炮,装载机出渣,人工干喷,都是隧洞施工的老技术,虽然成熟但又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安全、效率等方面始终不能满足现代化快节奏的施工需要。“四号洞斜井起初采用传统人工钻爆法,岩爆频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参建的130余名工人时刻提心吊胆。我们研究探索了很多防护方式,甚至还给使用风钻的作业工人穿上了防弹衣,但是受限于岩爆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人员受伤仍然难以避免,导致现场人员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巨大。”提及过往,赵毅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语调也略显低沉,看来那段梦魇般的施工经历仍令他难以忘怀。

“不改变或许将难以为继,形势不等人啊!”赵毅感慨道。项目部多次联络咨询国内外知名爆破专家并邀请他们亲临现场指导,经过会商研究,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及时改变了施工策略,最终耗资近1000万元引进了三臂凿岩台车和全自动湿喷台车等先进机械设备。“通过采用这些“开挖利器”,支洞超欠挖控制更精确了,对围岩扰动变小了,在开挖后能通过湿喷机械手及时对开挖的掌子面进行封闭,安全系数也大大提高了”。说到这里,赵毅的眉头舒展开来,嗓门也不由的大了起来。现代化的机械化配套设备提高了支洞的开挖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精简了工人数量,节约了建设成本。工人们也由当初的对岩爆心存恐慌、畏惧进洞,变成了现在的敢于面对、积极作业了。

四号支洞的工程人员率先在引汉济渭钻爆工区开展机械化集群作业。引进三臂液压凿岩台车、湿喷台车等国际先进钻爆法施工设备;依据中隧集团多年隧洞施工经验,他们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改进了凿岩台车掏槽方式、水泵正压进水方式,达到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设备完好率的目的,推动隧洞施工从“人海战”向“机械化集群作业”变革。

秦岭大裂谷全景图(秦岭深处变形金刚)(2)

全自动湿喷台车机械手灵活自如

挖隧洞还得“金刚钻”

听闻赵毅的一番讲述,笔者不由慨叹传统人工钻爆法与机械化集群钻爆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怀着迫切的心情,笔者随同引汉济渭岭南TBM项目部土木总工游金虎和工会主席王勇深入洞穴一探究竟。

前行约20分钟,便到达四号支洞的掌子面处。果不其然,笔者看到来自瑞典的阿特拉斯-353E三臂凿岩台车正在进行隧洞爆破钻孔作业,这种三臂凿岩台车有点像“变形金刚”,只见其前伸的钻臂如同手臂一样灵巧地上下翻飞,精确定位,快速施钻,一个循环进尺105个深度3.3米的炮眼,在围岩强度高的情况下仅仅用了约2.5小时即全部钻完,比人工风钻施工快了近1小时。“它的最大覆盖面积可达到90平方米,完全适用于各种隧洞开挖断面,并且一次就位便可实施全方位、多角度钻孔工作。最大臂展长度可达22米,避免了传统人工钻孔时掌子面围岩掉块造成的人员伤害。钻孔深度可达6.5米,钻头直径38毫米至75毫米,可满足任何钻爆设计要求。”随同进洞的工会主席王勇自豪的说。虽然他的主业不是工程建设,但说起眼前的这个“大家伙”依然是如数家珍。这套设备采用电、柴双动力系统,灵活方便,绿色环保,这是我们真正的“金刚钻”。

同样惊艳的还有型号为HSC-2525D的全自动湿喷台车,它的机械手灵活自如,可以360度自由回转,喷射混型凝土游刃有余,无论是垂直还是水平方向都不留一点死角。灵敏的遥控手柄可以确保操作人员能站在20米开外进行安全作业。土木总工游金虎介绍说:“湿喷作业回弹率低,目前可控制在15%至18%的范围内,普通的人工湿喷作业回弹率在20%以上;以循环进尺3米为例,上台阶人工喷射用时约5~6小时,湿喷机喷射用时约3小时;下台阶人工喷射用时约2.5小时,湿喷机喷射用时约1小时。既省时间又省材料,还降低粉尘,增强了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一举三得,划算!”

据游金虎介绍,四号支洞施工还配置了大功率进口风机与射流风机,同时考虑到接应TBM施工,支洞独头施工长度继续增加的可能性,下一步将在开挖4000米左右的位置实施接力风仓,从而进一步改善掌子面作业环境。

“老司机”驾驭新设备

工艺工法的变革带来了四号支洞开挖的日益顺畅,但建设者们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仍然在摸索和寻找着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的“良方”。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岭南TBM施工钻爆工区的生产经理李登科,参与隧洞施工已三十余年,从一名风钻工人不断成长逐渐走上管理岗位,绝对称得上是一名驾驭隧洞施工的“老司机”。自参与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以来,面对四号支洞每月180米的施工任务,这位拥有30多年施工经验常年驾驭常规开挖装备的“老司机”,也不断学习现代化施工设备操作技术。

“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这只完成了装备机械化的第一步。”李登科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怎么样把设备研究透彻,将设备用足用活,将设备的效能发挥到最大,真正实现用机械化装备班组化,用机械化支撑专业化,把核心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这才算符合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的真正要求。”

李登科带领施工骨干深入中隧集团采用新装备的重庆地铁、雅康高速新二郎山隧洞等钻爆工区,学习机械化配套施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开挖进度。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之下,四号支洞各作业班组众志成城、通力合作,工序时间不断优化,做到了隧洞开挖质量的内实外美。不但保障了2天5个循环的开挖,完成连续5个月进尺180米以上的高产,在2016年8月份有望突破月进尺240米的小断面开挖的斜井工程施工记录。目前四号支洞施工桩号已过4000米,埋深1150米,垂直高度432米。

从工艺革新到课题研究,从设备引进到消化吸收,从集思广益到真抓实干,建设者们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铸就引汉济渭的理想之路。科技正在每一个工区、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班组乃至每一名建设者的心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引汉济渭岭南四号支洞的每一位设备操作人员也都明白,这些号称开挖利器的“大家伙”,凝聚着每一名引汉济渭建设者的汗水和心血。用好用活这些装备,助力引汉济渭建设,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使命。文/郝顺江 图/刘正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