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

一个普通的平民女性,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和亲人相依为命,过平静安宁的生活,可她的这点最基本的愿望,却随着生命的被毁灭,最终化成了灰烬。

豫剧《窦娥冤》是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它最大程度地沿用了原著的情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中窦娥的形象特点,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了原著的悲剧精神。同时,着力表现窦娥与窦天章的父女深情、窦娥与婆婆的婆媳深情是如何被无情的社会毁灭的,窦娥这样一个平民女子“和亲人相依为命过平静安宁生活”的心愿是如何“化成灰”的。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1)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2)

1 看点之一:父女深情及“相见无期”的悲凉

在关汉卿《窦娥冤》的楔子中,也写到了窦天章为赴京应举把女儿送到蔡家做童养媳、父女分离时的无奈与不舍,但所用笔墨不多。在第四折中,也写到了窦天章考中功名后因为寻不到女儿的下落而“啼哭的眼目昏花,忧愁的须发斑白”,但因为把主要篇幅用于表现窦娥的鬼魂向父亲诉冤及窦天章对案件重审、为女儿雪冤上面,父女亲情便成了非常次要的东西。

豫剧《窦娥冤》把父女亲情当成非常重要的东西去表现,父女亲情的被剥夺是窦娥人生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窦天章功成名就的意义。

豫剧《窦娥冤》把“父女分离”当成窦娥短暂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扩展篇幅去极力表现贫贱生活中“相依为命”十几年的父女二人面对不得已的离别时的痛苦伤感。

穷儒窦天章欲上京应试,但“临行却又愁万千”,一方面因为“川资短缺难上路”,另一方面因为“幼女分离心不安”。尽管由于蔡妈妈敦厚良善,把端云收为儿媳解决了窦天章的后顾之忧,但把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女儿讲清楚、劝说女儿到蔡家去生活却也让窦天章颇费周折:“当儿面我把她百般安慰,背转身禁不住热泪暗垂。”

窦天章因为家境贫困无力为女儿置办妆奁,只好买了两朵草花表达对女儿的祝福。把女儿送到蔡家、见过蔡婆后,窦天章对女儿今后在蔡家的生活依然放心不下,他一方面期望蔡婆能体谅女儿“孤苦伶仃,自幼丧母”而“该打时你就骂上几句,该骂时你就责备几声”,一方面嘱咐女儿“侍婆母首孝敬要克勤克俭,奉箕帚要谨慎你且莫偷闲”。

剧作把穷儒窦天章的拳拳爱女之心表现得非常充分,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窦娥尽管对和父亲分离、到蔡家去生活感到很难接受,但懂事、善良的她还是非常体谅父亲的苦衷,她一方面在父亲面前“忍泪止悲”,一方面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盼:

“愿父京城风云会,快马归来加鞭催。莫叫女儿心盼碎,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

父亲窦天章也向女儿表示“无论中与不中,都赶快回来看望我女。”

对父女两人而言,亲情是他们苦难生活的重要支撑。然而人生无常,父亲走后便音断信杳。当父亲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窦娥已蒙冤而死三年之久了。当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明自己的冤屈,父亲表示为女儿雪冤的问题解决以后,父女二人面对的却是“阴阳两隔,无期再见”的永久的痛楚。

当初父女分离之时,窦娥期望“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如今,父亲见到的却是女儿的鬼魂,女儿的期盼最终化成了灰。

这不仅是窦娥自己的现实生命、人生愿望落空的悲剧,在善良、懂事明理的窦娥看来,也是父亲的人生悲剧:

“爹爹半生坎坷路,转眼霜雪挂眉须。可怜碌碌空养女,膝下寂寂无所依”。

剧作用一个长句来表达窦娥的鬼魂拜别父亲时的复杂心绪:

“千拜万拜也拜不尽这死别生离相见无期此时此地千头万绪难以诉说的一片心意啊!”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3)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4)

2 看点之二:婆媳深情及其被毁灭的悲凉

豫剧《窦娥冤》与关汉卿杂剧《窦娥冤》在对“父女分离”情节的处理上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杂剧《窦娥冤》写窦娥是为了抵父债到蔡家做童养媳的,而豫剧《窦娥冤》则写窦娥是因为父亲即将赴京而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被善良的蔡婆收留的,剧作在窦天章走后的一个细节处理上尽显蔡婆的善良,关汉卿的《窦娥冤》这样写:

“媳妇,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

豫剧《窦娥冤》这样写:

“儿呀,不必悲伤,……来来来,随为娘到后边用饭。儿啊,来呀!”

称呼由“媳妇”变为“儿”,前者招呼窦娥随她去处理家务,后者招呼窦娥去“用饭”,细微之处显示了感情色彩的差异。

正是蔡婆象自己的“儿”一样对待窦娥,窦娥也象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时时处处体谅婆婆。

当婆婆讨债晚归时,窦娥翘首盼望,心里牵挂不已:“我殷殷悬心似水流”;

当婆婆因张驴儿父子的欺压忧虑成病时,窦娥劝婆婆“且宽心养病莫怠”;

当窦娥在问斩之际见婆婆最后一面时,她心疼婆婆“人憔悴白发又添”,她感激婆婆“冒死来祭奠”的情义,她表达了“愿婆婆暮年得平安”的心愿。

剧作也用一个长句表达窦娥在临死之际对婆婆的感念之情:

“我那相依相傍慈爱善良死不能舍生不能忘的苦命婆婆,亲,亲,亲娘啊 。”

窦娥所无比珍惜的“情如亲骨肉”一样的婆媳情谊并没有随着窦娥的冤死完全消失,蔡婆在窦娥屈死后尽管“沿门乞讨度日艰难”,也没有停止走州串县为窦娥雪冤的努力。这样的婆媳情谊无法在现实中持续,让读者感到深深的悲凉。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5)

3 看点之三:由无赖的泼皮、贪酷的吏员及昏聩的官员组成的黑暗之网对窦娥的吞噬

剧作象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写出了张驴儿恃强凌弱的无赖行径,对张驴儿的“无赖”,窦娥以她的正直去对抗:“窦娥居孀有志气,一身清白谁敢欺”,“张驴儿父子虽属无赖,正直人何惧他奸邪狼豺”。

但对和张驴儿沆瀣一气的师爷及昏聩的县令桃杌,窦娥的清白与正直却毫无力量,面对窦娥“毒药从哪里来”的质疑,师爷竟然暗示张驴儿诬陷窦娥“因奸害命”,面对窦娥提供证据的要求,师爷竟然拿“判案经典”上的教条给县令桃杌出主意,昏聩的县令桃杌竟然根据“判案经典”上的教条,认为“少年寡妇情难按,因奸害命理当然”,于是窦娥便蒙上了“药死公公”的不白之冤。

一身正气的窦娥当然不愿意蒙受这样的冤垢,她在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清白与冤屈:

“ 并非妄发无头愿,只因冤情大如天”,“雪花飘飘把尸掩,且看我一身清白留人间”,“誓愿应在这山阳县,苍天它也知我窦娥冤”。

豫剧窦娥冤三桩誓愿(豫剧窦娥冤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6)

天地异象虽然昭示了窦娥的清白与冤屈,但在现实世界,窦娥身死三年以后,虽然她婆婆不断地为她鸣屈叫冤,却没有人理会窦娥的冤情。最后只能由窦娥的冤魂亲自出面,向手握重权的父亲申诉自己的冤屈,冤情才得以昭雪。

结语

窦娥被诬陷何其容易,冤情的昭雪又何其艰难,整个官僚系统对人命的漠视、对公平正义的践踏,使窦娥生活的世界暗夜沉沉!

愿世界再无窦娥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