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讲述潘金莲 潘金莲状告冯小刚

冯小刚讲述潘金莲 潘金莲状告冯小刚(1)

广东增城一名59岁、名叫潘金莲的妇女,把冯小刚、刘震云、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出品方、同名小说的出版社等告上了法庭,3月21日在北京进行了不公开审理,当庭没有宣判。

潘氏的诉讼目的只为名誉不为钱财:一、删除电影中两处提到潘金莲的旁白与台词;二、被告做公开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费1000元。稍有一点名誉权法律知识的人都清楚,潘氏官司胜算的把握不大。但潘氏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个官司呢?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前夕,潘氏家族的人就颇感受伤,先是通过潘氏宗亲微信群沟通,后又召开潘氏后裔为蒙冤先人正名座谈会,继而寻找一个真实姓名叫潘金莲的族人出来做原告,然后是请律师,筹集资金,调查取证,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潘氏族人如此大动干戈,不为钱财,只为正名,不姓潘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中国的姓氏源自古时,代代相传。因此中国人对自己姓氏是非常尊崇的,因为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了血脉相传的宗亲关系,表明了你是谁的后代,和哪些人是“一家人”。宗庙,祠堂,香火,这些东西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一度被淡化,但一直都潜存于人们的内心,近年又开始在一些地方复苏。

中国人对姓氏的看重,最基本的行动就是编纂族谱,记载本姓开立以来,历代先人的姓名,寿诞,事业、妻室、子嗣。有的保存完整的家谱可以查阅到上千年的族人名录,真是卷帖浩繁的‘’家族史‘’。

中国人对姓氏的看重,最典型的理顺家族字辈。以曾为例,曾国藩不仅为国立功,荡平了太平天国。他也为曾氏家族立了一功,那就是统一了全中国姓曾的人的字辈,现在姓曾的人不管居于哪省哪市,曾氏家族的字辈都是统一的: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这些字辈的顺序,清楚地交代了族人的代际、辈分关系。以前人们起名,名字的第一个字就必须是这个字,让同姓之人一看便知你是什么辈分,交往中才不至失了礼节。当然,像曾姓这样全国统一的,只有孔姓等极少数,大多姓氏的字辈并不统一,各地同姓之人因家谱所能记录到的先祖不同而有不同的字辈体系。

正是中国人对姓氏的看重与认同,姓氏也必然给人们带来荣辱,影响到这一姓氏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幸福与前程。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和蒋介石素不相识,也不在一个宗谱上,不知道几百几千年前曾经是同一个祖宗,但我自小就为他背负了骂名。因为那时候他败走台湾,被人们骂作“蒋光头”“蒋该死”。我上小学时剃过一次光头,结果全班同学都喊我“蒋光头”,受尽嘲讽与欺辱。我与之争辩,招致更大的打击,被喊“蒋该死”。这伤害刻骨铭心,从此以后,我一辈子都不敢再剃光头了。

中国人姓氏已经成了传统文化、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族群的相互认同和不同族群的因故龃龉,都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姓潘的因为小说中出了大名鼎鼎的潘金莲、潘仁美,姓武的因为出了个武大郎,而感到不好意思。姓秦的因为历史上出过秦桧,姓高的因为出过高俅,而脸上无光。姓孔的因为有孔夫子这个祖先,姓岳的因为有岳飞这个前辈,而感到荣耀。

所以,潘金莲状告冯小刚,实际上告的是中国人宗姓歧视这个恶劣传统,是把丑陋的宗姓歧视推上了法律的审判台。

无论是我之不敢再剃光头,还是潘姓、、秦姓后人等等的窝火,本质上都是吃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宗姓歧视的亏。是的,宗姓歧视,自古延续,至今犹存,作为宗姓认同、宗姓自豪的副产品,宗姓歧视是一种阴暗的心理怪物,它惯于拿别人姓氏中出现过的坏人、罪人去取笑这个姓氏中的其他人。究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畸形心理,我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倒霉株连九族”落下的后遗症。

时序告别封建,进入了文明的现代法制社会,不论你姓什么,都作为独立的法律个体在这世上承担责任、享受权益,你赢只是你赢,你败仅为败,“一人做事一人当”,与旁人无干。我不再因为他姓蒋做了大官而荣耀,就不会因为他姓蒋犯了大罪而羞耻。如此,宗姓歧视就会逐渐失去市场,潘金莲也不必再告冯小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