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

有次和友人聊天,谈到肯·洛奇,他说:肯·洛奇是戛纳的“亲儿子”

毕竟,双金棕榈俱乐部可不是随便哪个导演都能进的。

双金棕榈俱乐部是指拿过两次金棕榈奖的导演,从1946年至今的七十多年时间里,能得两次金棕榈的导演屈指可数。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

入围“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有7位,分别是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日本大师今村昌平、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以及英国导演肯·洛奇。

肯·洛奇有两部电影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2006年,肯·洛奇执导《风吹麦浪》获得金棕榈奖;2016年,凭借《我是布莱克》再次夺得金棕榈大奖。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2)

说肯·洛奇是戛纳的“亲儿子”不太合适,因为他的出生年份要比戛纳电影节还要早。

在看了大量肯·洛奇电影后才发现,肯·洛奇不是戛纳的“亲儿子”,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亲儿子”。

这个“亲儿子”既指他的出生,也是他的创作。

1936年6月17日,肯·洛奇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纽尼亚顿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机械厂的电工。

他在采访时说,他的父亲一周工作七天,早六到晚六,用今天的话来讲,应该叫“712”。

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肯·洛奇毕生都在拍一种电影——无产阶级电影。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3)

1964年肯·洛奇拍摄电视短片《凯瑟琳》,1967年,电影处女作《可怜的母牛》问世,超过半个世纪的导演生涯,肯·洛奇电影的主角几乎都是底层平民——单亲妈妈、没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岗职工、小混混、外来移民等等等等。

好的导演有两种,一种是发展其技术令无数后人膜拜,一种则是以人文主义取胜,这类型导演,他们影响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而是整个社会现实。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4)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讲,《我是布莱克》、《风吹麦浪》这两部戛纳金棕榈影片以及最近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最为熟知。

《我是布莱克》和《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讲的是英国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风吹麦浪》讲的是爱尔兰的历史。

不过我倒是想谈一下肯·洛奇没有那么大众的几部电影。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5)

《小孩与鹰》是肯·洛奇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卡士柏是一个“问题少年”——当然这只是在老师眼中。

事实上他也没有做什么,他需要每天打工补贴家用,成绩自然没有办法名列前茅;

至于寻衅滋事,基本上每次肢体冲突,他都是被欺负的一方。

可是,老师不管这些,他们只看表面,各打五十大板,就像当时的政府一样。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6)

卡士柏有一个哥哥,但这个哥哥是一个极其暴躁的混蛋,对于这个弟弟,欺凌多于保护;

卡士柏有一个母亲,虽然很疼爱他,但母亲并没有把多少心思花在孩子身上,相反她每天浓妆艳抹的打扮自己,和一个相好的男人厮混度日。

一个孤独的孩子遇上一只孤独的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撞,一人一鹰组成电影最美好的画面。

卡士柏不是“问题少年”,他只是出生在一个问题家庭,他生活在一个问题社会。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7)

肯·洛奇拍摄的喜剧电影也有种卓别林式的辛酸,比如《石雨》。

主角鲍勃和朋友两人一起去偷羊,打算卖钱贴补家用,谁曾想,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售卖羊肉的过程中,把车给丢了。

鲍勃因为失业,只好自力更生,拿起工具、走街串巷,上门为用户清理下水道,可惜没有一个人愿意雇佣他,最好他只好为神父修理,而且是免费。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8)

鲍勃想教训恐吓家人的高利贷者,结果反被教训,就在关键时刻,高利贷者撞车身亡。

警察找上门来,鲍勃吓出一身汗,结果警察找他是因为之前丢的那辆车,他被偷的那辆车找着了。

看电影的过程轻松愉快,但看完却是无尽的惆怅。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9)

《面包与玫瑰》的背景是90年代的美国,在肯·洛奇的电影里,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并不多见。

电影的主角一群从墨西哥偷渡而来的非法移民,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争取合理薪酬以及社会保险。

简单来讲就是一群非法移民争取合法权益的故事。

你没看错,非法移民争取合法权益,而且最后还成功,这跟谁“说理”去!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0)

1994年的《折翼母亲》同样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名单身母亲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社区机构斗争的故事。

在一定程度上《折翼母亲》与《何以为家》很像,都是因为无法抚养孩子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我一直不赞成很多网友把《何以为家》当成一部“计划生育”宣传片来看待。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1)

导演的核心并非如此,他只是借用孩子的口吻来控诉战乱对平民的影响。

《折翼母亲》同理,肯·洛奇不是要控诉母亲,也不是像许多人说的那样把矛头指向了“社区机构”。

他的最终意愿,还是希望通过电影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真的很苦逼!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2)

除了底层百姓,肯·洛奇对于爱尔兰的历史很感兴趣,在看完他的电影之后,我一度怀疑他是爱尔兰人,可他确实是土生土长的英格兰人。

关于爱尔兰的电影有《致命档案》和《风吹麦浪》。

《致命档案》控诉了英国警察局对爱尔兰人实行的残酷无情的枪杀政策。

《风吹麦浪》讲述了普通人在爱尔兰独立战争和爱尔兰内战中兄弟相残、反目成仇的故事。

前者涉及政治,后者聚焦历史。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3)

有人用“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来评价《我是布莱克》。

典型的利己主义言论。他们自己不会这样做,所以他觉得别人也不会这样做,即使别人做了,他们还是会近乎阴谋论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

这些人对肯·洛奇一点儿都不了解。

1966年,肯·洛奇拍摄的《凯西回家》,使得政府解除了对流浪者的某些禁令;

1970年,肯·洛奇拒绝了英国王室的授勋;

1984年,肯·洛奇拍摄了关于工人罢工的纪录片,惨遭禁播。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4)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后不久,英国保守党执政,限制工会权利,忽视底层民众呼声

于是肯·洛奇复出,《我是布莱克》应运而生,紧接着是《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直到今天,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为底层的民众呐喊着。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5)

肯·洛奇一直以来对于英国的政客很不屑,有采访问他怎么评价英国政府,他随口一说:bastards(一群混蛋)

正因如此,虽然在国外,肯·洛奇是享誉欧洲的大导演,可在英国却并不受待见。

肯·洛奇的电影揭露了英国的黑暗面,以及在电影中关于爱尔兰的正面演绎,曾经一度,他受到了英国右翼人士的强烈抨击,很多人认为他抹黑自己的祖国,并且在爱尔兰问题上立场有问题。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6)

肯·洛奇的电影手法更趋向于纪录片,他喜欢选择一些非专业的演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不会去要求演员,而是希望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并且超越表演。

所以,他的电影看起来那么真实。

《小孩与鹰》里有一场老师打手心的戏份。

原先的设定里,打手心并没有写进剧本,可在正式拍摄过程中,肯·洛奇并没有喊卡,而是任由演员们继续演下去。

当学生们被打手心之后,表现出来的错愕、伤心,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7)

《小孩与鹰》当年上映时,观众异常惊讶,因为电影里的人、物、事与现实生活中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这部电影当年在英国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而在一开始并没有几家影院愿意放这部片子。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8)

肯·洛奇拍电影会有一个核心,即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伟大的导演喜欢天马行空,甚至有些大师不屑于拍故事,去拍一个梦,拍一种情绪,一种状态。比如大名鼎鼎的费里尼。

肯·洛奇会在意“观众能否相信”。

文艺青年往往会不在乎观众和读者,只专研自己的创作。

专研自己的创作没有错,但是否需要在乎观众,就有待商榷了。

事实上,肯·洛奇也从来不是文艺青年的首选,或者这样讲,现实主义从来不是文艺青年的首选。

他的这种态度对于很多想从事影视这一行业的年轻人来讲,堪称金玉良言。

肯洛奇的现实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19)

五十年多年来,肯·洛奇从未屈服于好莱坞的商业趋势,甚至于当时在他生活最为窘困时拍了一个麦当劳广告,直到今天,他都会耿耿于怀。

肯·洛奇用自己的英国社会现实主义作品树立起独特的肯式电影宇宙。

我们需要娱乐,需要漫威和迪士尼,但如果没有像肯·洛奇这样被称之为脊梁的人,这个世界该有多么冰凉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