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教孩子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仅仅是让孩子“张嘴出声”,而是涉及到感知觉(信号接收),逻辑思维(信号分析、解码),表达(信号输出)等在内的完整过程。思维活动在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专注而持久的训练。下面我们看一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和语言的关系)(1)

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

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

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

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

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

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和语言的关系)(2)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和语言的关系)(3)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和语言的关系)(4)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推进的,所以在训练时认知理解、逻辑思维、发音技巧要同时进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