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有关“光荣弹”,先举几个最近的例子。

1.俄空降兵突击连连长利吉耶夫上尉。

战场上,被乌军包围的利吉耶夫上尉拒绝了劝降,并且在打完最后一发子弹的时候拉响了手榴弹,和三名乌克兰士兵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

利吉耶夫,xx耶夫多为俄联邦境内的穆斯林姓氏

2.努尔马戈梅德·加吉马戈梅多夫上尉。

今年3月,在顿巴斯前线,利吉耶夫上尉的老乡,同样来自俄联邦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非主权国家,类似于民族自治区)的穆斯林俄军军官,俄军247近卫空降突击团上尉——努尔马戈梅德·加吉马戈梅多夫,当他身负重伤之际,仍然坚持战斗,并用最后的力气拉响了手榴弹,与围攻他的乌克兰新纳粹武装分子一起同归于尽。

此时,距离他当上爸爸,还不足一个月。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

努尔马戈梅德·加吉马戈梅多夫

3.弗拉基米尔·佐祖林上尉。

这位跟普京和泽连斯基同名(都叫弗拉基米尔)的俄军基层指挥官,带着自己的侦察小队执行完任务后的返回途中,遭到了亚速营武装的围攻。

为了掩护战友们脱离包围圈,被弹片击伤的佐祖林上尉自愿留下与对方周旋。在打光了所有弹药后,故意诱使敌人靠近并引爆了手榴弹,拉上了数名亚速营武装分子同归于尽。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

弗拉基米尔·佐祖林上尉

4.丹尼斯·亚吉达罗夫少校。

2022年3月,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伊久姆方向,空降兵第31独立近卫空降突击旅伞兵营营长、近卫少校丹尼斯·亚吉达罗夫在执行空降任务时陷入乌军包围。面对优势敌军,亚吉达罗夫少校机智地发现了对方防守漏洞,开始指挥该旅突围。

作为现场俄军最高指挥官,亚吉达罗夫少校坚持留下来以掩护手下撤退。激战重伤之际,这位年轻的少校毅然拉响了手雷,用宝贵的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战斗。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

丹尼斯·亚吉达罗夫少校

以上四位选择用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的俄罗斯军人,均被隆重追授了俄联邦最高荣誉——“俄罗斯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

其中,普京总统还就吉马戈梅多夫上尉的英雄事迹发表了专门讲话,高度称赞这位“俄罗斯英雄”是全俄族民族团结报国的典范、俄罗斯军人的榜样。

再早些,有叙利亚战场上的俄罗斯飞行员菲利波夫少校的壮烈牺牲。

2018年,叙利亚战场上,俄军飞行员罗曼·尼古拉耶维奇·菲利波夫少校驾驶苏-25战机被叙利亚极端分子用便携式导弹击中。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5)

菲利波夫少校生前工作照

成功弹射跳伞后,菲利波夫少校立马上联系上了周边的俄空军基地,冷静地汇报了坐标位置。但是,搜救小组飞抵这里,还要再花上40分钟左右的时间。

极端分子们却马上包围了菲利波夫少校。

据后来极端分子成员上传社交媒体的模糊画面显示(下图),陷入包围后,单枪匹马的菲利波夫拒绝了专门翻译成了俄语的招降喊话,打光了随身的弹夹,又开始用手枪自卫。

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当极端分子将他团团围住企图活捉之际,菲利波夫拉响了光荣弹......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6)

菲利波夫牺牲时年仅34岁,被追授为了“俄罗斯英雄”。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7)

紧接着,俄罗斯就对该地区进行了精准轰炸,这队极端分子武装被团灭。

后来,俄联邦政府给菲利波夫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普京总统亲自出席。

在放送歌曲《多想活着》的时候,俄高层领导们无一不潸然泪下。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8)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9)

不过,即便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烈牺牲非常有骨气,而且特别具有杀伤力和震慑性,但无论是曾经的苏联,还是当代俄罗斯,政府和军队,实际上都没专门配发过所谓的“光荣弹”,这些军人们的毅然赴死,均为他们的自发选择。

类似的还有咱们中国军队,特别是两山轮战时报道出来的一些烈士事迹,很多都跟“光荣弹”有关。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0)

结果,就出现了一些仅根据照片就脑洞大开地进行“杜撰”的文章,说当年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每人都会被配发一种很轻巧的卵形手雷,要求大家在弹尽无援之时拉响,以用来和敌人同归于尽,因此又被叫做“光荣弹”。

而且,据传这种特制“光荣弹”的引信时间还特别短,不到一秒钟,一拉就炸,可以有效避免被俘的屈辱。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1)

是这样子的

事实上,这个传说中的“光荣弹”,原型就是82-1式手榴弹,当年只是作为普通近身战武器配发给前线官兵的。所谓1秒起爆的“自杀手榴弹”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而之所以前线战士们喜欢贴身佩戴,一方面,是出于舒适度的考虑。

82-1式手榴弹外形美观,弹壳光滑无凸起,在湿热的环境中,光着膀子或者贴着肉携带也很舒服。相比之下,82-2和82-3式手榴弹的保险销和金属翻板都裸露在外,时间长了后会特别硌得慌。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2)

从左往右:82-1、82-2、82-3

而更多的,则是解放军战士们自发地用它来维护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了。

在那段岁月里,中越双方都在进行频繁的“捕俘战”和“特工战”,侦察兵们要经常深入敌后执行任务。这期间,曾经出现过多次解放军战士身陷包围之际,不愿被俘,用82-1式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事迹。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3)

这样的英雄多了,民间就有了传言,说这是为了避免被俘虏,前线军人们专门改装了一种仅需1秒就能起爆的自杀手榴弹。

显然,上述说法都是在瞎扯。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我军从来没有配发过任何的所谓“一拉就炸”的光荣弹,也没有要求前线的战士去佩戴什么“光荣弹”。

另外,从安全角度来看,我军也严禁随意改装武器,其中就包括手榴弹引信,否则改装后的引信将毫无安全性所言,炸死的自己人恐怕要远远多于敌人。

因此,传说中的“光荣弹”,其实都是前线官兵们自发的选择。

久而久之,这个被认作了“光荣弹”的82-1式,就成了一种表达要誓死不当俘虏的宣言,经常被战士当作装饰品挂在脖子上,用来代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4)

可以说,除了二战时期丧心病狂的日本,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会专门给自己的军人去设计和配发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武器。

但很多英勇的军人们,都会主动将便于携带且杀伤力大的手雷,当作“光荣弹”。

甚至,连人们通常印象中贪生怕死、爱投降的美军,也出现过一个战场上随身总挂着枚手雷的高级将领——二战名将、朝鲜战场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5)

马修·邦克·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

朝鲜战场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奇微将军淡定地回答说——这是遇到敌人时“最后也最有效的手段”。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对李奇微的造型还原就比较准确。现实中的李奇微确实胸前总挂着两样东西——一个手雷,一个急救包。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6)

《跨过鸭绿江》中的李奇微

当然,这个手雷最终也没用上,他一直活到了1993年,差点就是百岁老人了。

但不得不承认,李奇微胸前的小手雷在鼓舞士气和塑造个人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7)

真实的李奇微


从开头的几位“俄罗斯英雄”的事迹里,咱们还可以发现这么个规律,在现代战争中,作为空降兵,他们拉响“光荣弹”的概率,往往要高于其他兵种。

原因可以参考以二战时,美剧第101空降师的那句名言——“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8)

甚至,对于一些特定环境中的俄军来说,很多时候,“光荣弹”就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比如,90名俄军空降兵对峙2500个车臣叛军的俄剧《风暴之门》(2006年出品),其原型就取自于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一次惨烈的战斗。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9)

《风暴之门》海报

2000年的春天,一股车臣非法武装分子企图劫持平民逃出边境。此时,俄罗斯空降兵第76普斯科夫师第六空降兵连临危受命,要在四面环山的阿尔贡峡谷阻击叛军通过。

然而,出乎俄军指挥所意料的是,这次的车臣叛军有备而来,总共两千多人之众,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俄军的空降兵们依旧坚守命令,誓死抵抗。

第六空降兵连与20倍于己的敌人打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激烈血战。最终,90名空降兵仅有4名生还(6名重伤获救,但其中2人不治身亡)。

在这场战斗中,就出现过不止一次俄军用RG-60TB温压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0)

《风暴之门》还远同归于尽场面

RG-60TB手榴弹带着典型的苏式武器特色——傻大、简单、粗暴、火猛,直接使用了普通RGD-5手榴弹的弹体,内部装填三代温压炸药,一边扩散一边爆。

引爆后,则会在杀伤半径内迅速形成超压冲击波,杀伤半径达到17米,这么大的爆炸威力,就算敌人发现了同归于尽的企图,再要躲避也来不及逃跑了。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1)

这个壮烈的战役,很快被俄军战地记者写成了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后来经过改编,又于2006年出品了俄主旋律战争电视剧《风暴之门》。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2)

《风暴之门》那个阶段的俄军,军服乱七八糟的混搭,武器也很简陋,曾被嘲笑为“乞丐军”,但人是真的猛

整部电视剧高潮迭起,角色饱满有血有肉,带着一种粗狂的真实感,非常打动人心。

特别是在结尾处,还原了当年“向我开炮”情形。

连长在最后说:“怎么撤?我的兄弟都留在这里了,我自己撤了,怎么向他们的妈妈交代?”

尽管,他也很想活着回去迎娶自己心心念念的姑娘。

上甘岭战役每平方米落几发炮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3)

如今的《风暴之门》发生地早就重归于平静,只有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