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

我们现代人在无聊时,很多人都会选择看网络小说,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愉悦身心。其实,几百年前的明朝人民,和我们有共同的阅读小说爱好,区别只是看的媒介不同。咱们可以用手机,他们只能捧着纸质书看。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1)

在明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阶层地位获得了提升,形成了一种俗称的“市民阶级”。老百姓手里有了富余钱,吃喝不愁之后也想来点精神上的追求。那时候娱乐活动少,通常也就是上酒楼茶馆听说书的,这些人构成了小说的受众群体。

明朝科考设立了八股取士,读书人上升途径只能是参加科举考试,考上的少,落榜的多。屡试不第的文人们郁闷啊,于是开始写小说讽刺现实。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2)

明朝前期对通俗小说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写于明初,但并没有广泛流传。转折点出现在嘉靖年间,都察院刊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南京国子监紧跟脚步,于当年也发行了《三国演义》。

这些举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官方正式承认了通俗演义小说的地位和合法性。有了政府的签字背书,通俗小说在全国引爆了阅读热潮。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3)

之前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端着架子,以为那些通俗小说都是给俗人读的,自己不屑于读,谁知一读发现竟然如此精彩,于是仰天长叹:读小说真是太过瘾了!

当时,如果走在大街上放眼一望,满大街连书店带书摊,摆的都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个叫熊大木的书商发现,读者如痴如狂地读完这两本书后,意犹未尽,但又没有其它书可读。

察觉到通俗小说里面蕴含的巨大商机后,熊大木抄起毛笔,自己创作了一部以岳飞为主角的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武穆精忠传》,这是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之后的第三部演义作品。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4)

这部书大获成功,受此鼓舞,熊大木又先后创作了《南北宋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宋代君臣演义》等演义作品,市场打开了,财源滚滚而来。

这下,其他书坊主人醍醐灌顶,原来书商除了刻版印行之外,还可以自己创作,产生稿源,于是大家纷纷进行创作。文笔好的自己写,文笔差的花钱雇人写,各种不同题材的小说纷纷诞生,让老百姓看得眼花缭乱。

除了大火的演义小说外,明朝通俗小说还划分了好几大流派。

公案小说派。小说主要讲述包拯、海瑞等人断案的故事。

神魔小说派。该派出现了大神级作品《西游记》,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西游记》一经面世,便以开天辟地之态,势不可挡地流行于世,人们争相传阅,爱不释卷。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5)

世情小说派。号称奇书的《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表率。我们在阅读时就像带着VR眼镜一样,可以全方位感受明朝的市民生活场景,该书将老百姓的生活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包括后世的《红楼梦》,都有不少借鉴它的地方。

当然了,很多模仿《金瓶梅》的作者,没有把握好尺度,关注重点都放在了那些香艳的事情上,导致这一流派的经典著作很少。

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6)

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明朝社会的进步以及言论的自由。无论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还是《金梅瓶》里面的那些让人面红耳赤的风月事,都没有被制度的棒子一棒打死,实在是后世的幸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