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升旗仪式要求(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的升旗仪式)

参加升旗仪式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在湖北黄冈罗田县河铺镇石头板村教学点,20多年前,旗杆旁能满满当当站上200多名学生。后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也跟着父母离开,8年前,还剩20多名学生,如今,只有4个了。

48岁的唐高群是这里唯一的老师。他在讲台上扎实地站了28年,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学前班和一年级,都要教。校园里的国旗也稳当地升了28年,每周一早上八点,唐高群都会拿出那面五星红旗,迈上升旗台。

在台下稀疏、稚嫩的歌声中,国旗飘起来。近日,这个场景被人们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网友们纷纷表示感动。唐高群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每一名老师的责任,不管有几个学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学校升旗仪式要求(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的升旗仪式)(1)

每周一 ,唐高群带着全校4名学生举行升旗仪式。 受访者供图

村里唯一的老师

10月初的一天,下午2点,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从新昌河边的一栋教学楼内传出。教室里,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师站在4位学生前面,带着他们跟着节奏拍手、摆动身体。

这里是湖北黄冈罗田县河铺镇石头板村教学点,老师叫唐高群,已经在这里教了28年书。刚毕业的时候,他没像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于是,他来到了当时的石头板村小学。

那时的学校还算热闹,200多名学生把校园挤得满满的。但慢慢地,离开村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班里的孩子也陆续被家长转到师资力量更好的学校。到了2004年,当地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大部分孩子被转到了四公里外的凉亭河村小学。只剩二十来名孩子坚持留在原地,石头板村小学改名为“石头板村教学点”。

大部分老师也被调走了,除了唐高群。时任凉亭河村小学校长林立朝回忆,近些年,学校曾多次安排唐高群到小学本部教学,但都被他婉拒。唐高群知道,很难再有老师到这里来,如果他走了,这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于是,他成了石头板村唯一的老师,教着唯一的班级—— “复式班”: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一堂40分钟的课被分成好几个部分,“前10分钟先给学前班上,一年级的坐在旁边写作业,几个年级轮流来。”唐高群说道。

一天7节课连轴转,唐高群忙得像陀螺。但他也担心,学生们每天从早到晚只能见到他,觉得疲惫怎么办?他想出了法子:常常地,上课前,唐高群会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歌,带着孩子们做些简单的动作,活动身体。

学校升旗仪式要求(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的升旗仪式)(2)

课间,唐高群带着学生在操场玩游戏。 受访者供图

老师背学生过河回家

唐高群对学生们的陪伴,不只是在课上。

一条新昌河穿过石头板村,河面有百余米宽,教学点在西岸,早些年,没有桥,住在河东的学生每天都要蹚水上下学。

1995年夏天,河里涨水,一名学生过河时滑倒了,不远处的唐高群听到叫喊声,一头扎进水里,险些被急流淹没。把学生推上岸后,他才反应过来,自己不会游泳。

从那以后,春夏秋季,唐高群都坚持背学生过河。身高1.45米、体重45公斤的他,因先天左侧肋骨缺失,身子常年弯曲着,向左倾斜。每天放学,在石头板村,你都能看到这副身体背上一个6、7岁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布满鹅卵石的河道中,青苔很滑,有几次,他也栽进水里。

常年涉水,唐高群患上了风湿。每次蹲下将孩子放在岸边、尝试站立的时候,身体就打晃。“早些年都不用停下来休息,后来,背过河一个,就得休息几分钟,再去背下一个。”唐高群说。

2008年6月的一个上午,雨下了4个多小时,唐高群背着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而下,他稍稍一侧,木头擦身过去,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的疼。上岸后,他才发现小腿破了个口子。

冬天,两根松树并在一起,就成了宽30公分的“木桥”,“风一吹,桥晃得厉害,孩子很怕。”唐高群就跟在学生身后。2017年,河上建起了大桥,学生上下学更安全了,但桥上车多,唐高群还是不放心,他又一字一句教给学生们“公路安全三字经”——公路上,靠右行,莫追逐,莫嬉戏……

学校升旗仪式要求(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的升旗仪式)(3)

多年来,唐高群坚持背学生过河。 受访者供图

有学校,就要升国旗

近些年,教学点的条件也有了改善。

唐高群记得,以前,学生们都挤在土屋里上课,四面漏风、漏雨,一到冬天,手被冻得写不了板书,他只能从家里拿来薄薄的一层塑料纸,挡住漏风的缝隙。2013年,村里危房改建,一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生们有了两间40平方米的像样的教室。

后来,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还有和城里学校一样的课桌。校园里,国旗的木质旗杆被换成了铁质的,水泥糊的旗墩也变成了方正的升旗台。

学生依旧在逐年减少,很多课桌空出来了,被移到教室的最后面。校园越来越宽敞了,唐高群心情很复杂,“学生去更好的学校读书,这肯定是值得高兴的,但村里的人都走了,怎么去振兴乡村呢?”唐高群一直坚信,乡村值得更多人关注。

到2022年,学校只剩下四名学生,两名在学前班,两名上一年级。但不管还有多少学生,这个被称为“教学点”的地方,始终是唐高群心中的学校,就要遵循着规定来运行。

每周一早上,他照例走向升旗台,把五星红旗系在旗杆上,站直身子,再用力向外一抛。四名学生扬着脸,右手举过头顶,行着不怎么标准的少先队礼。外出务工、许久未回家的人回到村里,看到这面升起的国旗,就知道:“那个叫唐高群的人还在村里教书呢。”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编辑 彭冲 校对 刘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