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讲的是天道)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讲的是天道)(1)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讲的是天道,道法自然;儒家思想,侧重于人伦,尊尊亲亲;法家思想,喜的是刑名,慎赏明罚。

老子讲自然天道,不讲美丑善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就麻烦了;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就不好了。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定义了美丑善恶,就会趋美弃丑、趋善弃恶,而不再循道而行,从而失了本性。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人皆以为放生为善,但盲目放生则会导致生态破坏。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儒家带着仁义登场了。孔子的办法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制去规范百姓。然而,老子不认同孔子的做法,认为“夫子乱人之性也”,应该“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意思是从道德中解放出来,按照自然天性去生活,才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然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无论是道还是德,仁还是义,抑或是孔子想要恢复的周礼,都无法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正如老子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本来,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失望地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而,荀子的学生韩非主张“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我们可以接着老子的话再续一句:“失礼而后法”。

老子说的,“智慧出,有大伪”,人们越来越聪明了,动歪心思的人就会出现,法规总是有漏洞的,人们依然不能失去道德的约束,更是应该思考如何回归自然法则,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1)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有时也加上黄帝和列子,俗称黄老庄列。

道家的代表作是《道德经》,它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极大。它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外也广泛流传。据说,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世所公认,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但老子的思想也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比如,“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自于《周易》阴阳相依及相互转化的思想;“大智若愚”与《周易》中谦卦“地中有山”的思想是相似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表达和《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意思是一致的。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什么?电视剧《天道》中的总结非常恰当和精练,“事物规律、自然法则”,“道”的法则是什么呢?老子说,“道法自然”。这里面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完整的表达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自己尝试翻译了一下,大概的意思是,人顺应四时规律而生活,四时规律乃天体运行所形成,天体运行是由道所控制的,道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而无不为”等老子的经典智慧,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

道家学说并不等于道教,是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冯友兰先生认为,“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2)儒家

“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得对!”这是职场人经常说的段子,足可见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之深。

所谓儒家,一般认为由孔子创始,经孟子发展而成的一套思想,又称孔孟之道。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孔子及其儒学几乎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与标杆,统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长达两千余年之久。这种情形,除非宗教,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绝难见到。”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有一副对联写出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正如柳诒徵先生所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儒家思想起源于上古文明,历经各代圣王发展而成。《礼记·中庸》上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之制。韩愈在其文《原道》中写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为什么韩愈没有将荀子罗列其中呢?难道因为荀子是李斯和韩非的老师吗?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我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者爱人”的道德思想和“尊尊亲亲”的礼治原则。前者相当于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后者相当于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礼记·曲礼》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说明“德”的教化必须要以“礼”辅之。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整个中华民族知礼懂礼。而且,中国人的这种礼并不仅仅沿习古风旧俗,也完全适用于没有先例可循的场合情景。此外,不只一个阶层习礼,连卑贱寒微的苦力也懂礼。”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西汉思想家重新解读的“儒家学说”正式替代了“黄老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由此构成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的政治文化格局。

自此以后,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多的流变,至宋明时,形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儒家对人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按朱熹的话说叫做“存天理,灭人欲”。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

3)法家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而后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如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再之后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其中,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学说源于道家思想,这一点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明确的描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虽然孟子认为人性善,但荀子却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中得到人性恶的结论。人性如果恶的话怎么办?孔子所主张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还能起作用吗?

这个时候就要靠“法”了。韩非子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说,只有全民守法,国家才能强大。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讲的是天道)(2)

什么是“法”呢?《管子》中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等都是度量衡,法家用它们来比拟“法”,其目的在于强调“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法家以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而著称。“不别亲疏”,是针对周礼中的“亲亲”原则提出来的;“不殊贵贱”,是针对周礼中的“尊尊”原则提出来的。按照法家的观点,无论亲疏贵贱,人人都要守法。

我认为,“法”实际上就“礼”发展而来的,比如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大概的意思是,“礼”是“法”的重要成分,是“法”的各种条例的总纲。但“法”与刑是结合起来的,而“礼”与刑是分开的。

“法”与刑结合起来,把“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把罚与赏作为实施“法”的手段。比如,《韩非子·定法》中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礼”和刑是分开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西周社会依靠两种机制来运转,一个是“礼”,一个是“刑”,它们的适用范围并不一样。礼的适用范围是贵族;刑的适用范围是庶民。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在更大程度上属于道德范畴。比如,董仲舒将“礼”纳入道德“五常”。董仲舒说,“刑者,德之辅”,不可以“废德教而任刑罚” ,并引用孔子的话说:“不教而诛谓之虐。”董仲舒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并说,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如此可见,董仲舒的治国观点,就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这与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隆礼重法”观点是一致的,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比如,曹操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唐律》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朱元璋说,“朕有天下,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伟人也曾说,“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直接点破了中国古代政治“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本质。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讲的是天道)(3)

4)其他

先秦诸子百家,最早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只提出六家,这就是阴阳、儒、墨、名、法、道这六家。

以后西汉早年刘向的儿子刘歆,在《七略》中增加了四家,这就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把小说家排除在十家之外,出现了“九流十家”这个说法。他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隋唐以后就有了“三教九流”这个说法。所谓“三教”,儒、释、道,所谓“九流”就是“诸子十家”中不包括小说家的那九家。

学者吕思勉在他的《先秦学术概论》中,又增加了两家,这就是兵家和方技(医家等)。这样算下来也不过12家。

但我们为什么说是“诸子百家”,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这个说法成立,因为其实每一子他们的观点都是有差别的,把每一子视为一家之言也不为过。”

本期参考资料:

1.《道德经》,老子

2.《论语·为政》

3.《庄子·天道》

4.《孟子·告子上》

5.《荀子·性恶》、《荀子·劝学》、《荀子·强国》

6.《韩非子·心度》、《韩非子·有度》、《韩非子·定法》

7.《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8.《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9.《中国文化史》,柳诒徵(liǔ yí zhēng),南京中山书局,1932年版

10.《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11.《三国志》,陈寿

12.《春秋繁露》,董仲舒

13.《汉书·董仲舒传》、《汉书·艺文志》,班固

14.《礼记·曲礼》、《礼记·中庸》

15.《史记》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迁

16.《大明律·序》

17.《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

18.《论六家要旨》,司马谈

1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

20.《原道》,韩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