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山歌勾起几代人的回忆(千年山歌在变迁中焕生机)

“我是马山小帅哥,爱唱山歌奈不何;看过电影《刘三姐》,山歌好听我爱学。”12月15日,19岁山歌手蒋成在依山傍水的柳州市江滨公园唱起山歌。山歌手蓝雪梅立即对上:“你是马山小金鸡,飞来柳州把歌啼;又会唱来又会叫,赛过几多老画眉。”

经典山歌勾起几代人的回忆(千年山歌在变迁中焕生机)(1)

航拍环江县龙岩乡朝阁万亩草甸观景亭 高东风摄

二人你来我往,不一会交手30个回合。唱了40年山歌的广西“歌王”陶业朝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流传于民间千年的壮族山歌,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旧时以歌会友、“倚歌择配”,是壮族青年传统的社交方式。

陶业朝的爱人正是被其歌声吸引,二人结成连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歌逐渐失去“恋爱媒介”的功能,加上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陶业朝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爱好,闲暇时四处赶歌圩,还用山歌记事。“走遍全国歌圩,最热闹的还是鱼峰歌圩,我的山歌日记有几万首歌了”。陶业朝所说的鱼峰歌圩位于柳州市中心,即鱼峰山公园、江滨公园等一带。相传鱼峰山是歌仙刘三姐传歌和骑鱼升天之地,各路山歌手每天汇集于此对歌。因此,鱼峰歌圩成为培育“歌王”的沃土,不少“歌王”都曾在此历练。

“对山歌讲究即兴发挥,反应迅速。别人唱完上阕,你必须在几秒内对出下一阙。”在歌圩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陶业朝,2002年获得广西“歌王”称号。自1992年,广西第一代“歌王”诞生以来,通过举行擂台赛,让300多人“封王”。这些“歌王”,成为弘扬和传承山歌文化的主力军。

经典山歌勾起几代人的回忆(千年山歌在变迁中焕生机)(2)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流传于民间千年的壮族山歌,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旧时以歌会友、“倚歌择配”,是壮族青年传统的社交方式。图为12月3日,在广西柳州市柳石路第二小学,小学生跟着广西山歌歌王陆连芳学唱山歌。中新社记者朱柳融摄

近年来,国家政策、法律知识、身边新事等,都被山歌手们写成山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在民间传唱。在陶也朝看来,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山歌新的功能,也让山歌延续生机。

为了传承和保护山歌,近年来,广西各地将山歌引进课堂。越来越多“歌王”走进校园,登上三尺讲台“传歌”。

“小小花朵人喜爱,小小歌手小小乖;歌声飘出校园外,经常登上大舞台。”每周一下午,柳州市柳石路第二小学里嘹亮悦耳的山歌此起彼伏,授课的是2013年成为“歌王”的陆连芳。

“我目前负责三所小学的山歌教学,今年是第五个年头。”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的陆连芳介绍,传承山歌是她一辈子的责任,她还把山歌带进机关、社区等地。

近年来,透过互联网,山歌与年轻人产生新的连接。2009年开始,柳州市一个社区在音乐网站开设了“鱼峰山歌台”,发起网络山歌擂台赛,歌友以山歌的形式发帖、跟帖,吸引了近百万人次点击。形成了“唱歌不搭台,对歌不见面”的新型模式。

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微信、QQ等成了对歌新“阵地”。陶业朝翻看山歌群,很多都是年轻人,网络对歌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正成山歌爱好者的新歌圩”。

自2014年开始,广西官方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通过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各地举办山歌对唱、抢花炮、打铜鼓等活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让广西处处都是歌的“海洋”。山歌已成为广西响亮的文化符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