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

【细读《道德经》系列之第九章】

本章的主旨是讲功遂身退的道理,主要是从反面来说明,如果功遂之后不能退掉身上的一些负能量,就会对自身的成长和保全不利。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意译】

持续冲水使之盈满,不如停下来;(因为只有不再冲盈了,才能“蔽而新成”。)把一个很重的东西揣藏起来,但它重到得用木杖来帮忙支撑,因而自身会被压夸,是不能长久保全的。金玉堆满堂屋(而不知足),最终是无法守藏得住的。大富大贵而又骄奢淫逸,那是会给自己留下灾祸的。

每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就退掉自身的功名利禄和不良的心气,(以归零、静安的心态进入新的阶段,)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一,整句的表面意思是:“持续冲水使之盈满,不如停下来。”这里主要表达的是“不盈”。

第二,那“不盈”的理由是什么呢?老子在这里没有说明。但是,却在第十五章的这段文字有提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我们仔细来看一下,老子在前面两个问句里是用了一个比拟的情景,即在一个水域里,水的状态如何?对水域的影响是很大的。水为什么会浊?是因为水乱;水为什么会清?是因为水静之后,水里的东西慢慢沉了下去,于是水变清了。接着,静极而安。当外在完全安定的时候,水的内在就动起来了,继而新的生机慢慢地出现和发展起来了。那么,怎么才能获得“水之清”和“水之生”呢?那就要从源头上解决“水乱水浊”的原因,即不要想着盈满水域而往里面持续冲水就行了!所以老子才说“保此道者,不欲盈。”而且最后强调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什么意思呢?只有“不盈”(不想盈满水域),就能屏蔽掉严重的干扰(冲水注水),使之获得新的变化,即“徐清”和“徐生”。

第三,老子这样的比拟,要说明什么道理呢?一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很重要。但是,人为什么清静不下来?根源就在于欲望太多,总想盈满自己的欲望,因而心乱心浊,人哪里静得下来?又怎么清得了心呢?二来人为什么很难由内而生出新的生机活力呢?这是前面流弊延续的恶果。比如,人入夜睡眠,就是要屏蔽掉外在的动、乱,因而得静,静极而安,安之而动,动而徐生。但是,肌体生命尚有生物钟的控制,不致严重失序;如果人生受过多欲望的驱动,像老子形容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一直外求不断,怎么会有通过内求而获得清静和成长呢?所以,“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真正要表达的是:放下对欲望的追求,屏蔽掉欲望的干扰,升华私欲,就能达到“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故能成其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等的结果。这些句子的前面说的是“不盈”,后面说的是“新成”。(蔽是屏蔽,不是“敝则新”的敝!)

第四,很多人的理解是:“人的欲望就好比是水,欲望太多,容器很快就装满了。如果要防止溢出来,那么在持有欲望之时,就要持之有度,不能一味追求盈满。”这是解读者的世俗知见,不是老子的真知灼见。其中的区别在于,世俗知见认为“不盈是为了防溢”。而老子认为“不盈是为了防干扰”,要“蔽”盈之欲望,才有“新成”。另外,还要知道,老子一直强调要知足,要知止,目的是要防辱、防殆,防对自身的伤害,而不是防溢出;知止,不是适可而止,而是知不可逾越之红线即止。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3)

大家要知道,老子用“盈”的比拟,是有多种情形及象征不同的道理的,这里归纳一下。第一种比拟的情形是“要盈”。当说“洼则盈”“谷得一以盈”“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上德若谷”时,要表达的是容器装得越多越好,哪有说适可而止以防溢出了?要说的道理是,要“虚其心”,要更多的承载和包容。第二种比拟的情形是“不要盈”。人们一般都想盈满容器,就往里冲水,却没想到这样水就静安不下来,也就清不了,也无法触动新的生机。要说的道理是,过多的欲望得不到升华,会干扰身心清静和个人成长。第三种比拟的情形是“不居盈时之高位”。当说“高下相盈”时,是说从“盈满”的角度来看位置,分出了“高、下”。老子是以这种“高以下为基”的情形来说明“贵以贱为本”的道理(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二章)。还有第四种比拟的情形是“不会盈”。当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时,老子用了一个比拟:“往一个容器里持续冲水,但一直不会盈满。”用以直观形象地说明“道”就像是一套永动的注水系统一样!道对万物的作用力是无穷无尽的(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四章)。

我知道,很多人根本就不细抠“盈”的不同比拟和真正的象征意义,基本上都把它归结为在境界上不要追求圆满、在欲望上适可而止。历来,以俗解老、以儒解老,甚至是以佛解老,太多太多了;而真正的以老解老,太少太少了。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4)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揣chuāi ,“放在衣服里”的意思。棁 zhuō,“木杖”的意思。所以,这句话说的是:“把一个很重的东西揣藏起来,但它重到得用木杖来帮忙支撑,因而自身会被压夸,是不能长久保全的。”一个被揣在怀里的沉重之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需要借助外物来支撑,可谓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它因“功遂”而来,应为“身退”意义之一。

但有人却把它理解为“捶击不止而使之尖锐,是不能保持长久的。”这样的意思很容易得到更多的认同。问题是,一个短句里就有两个字的本义被硬生生地改掉了!这不是望文生义吗?!查字典,揣,就是揣摩和揣藏两个基本意思;确实也有把“捶击”作为义项之一的,但是,为此而举的例句仅仅是“揣而棁之”而已!什么问题?不就是依据权威专家这样的理解,而被列入字典的吗?同样的,棁,就是木杖或梁上短柱的意思,跟“锐”根本就不搭边!更为明显的是,老子另有“挫其锐”的说法,所以,只能棁是棁,锐是锐,不能棁通锐!说“棁通锐”、“蔽通敝”、“见通现”、“勤通尽”等等,相当于说老子是老糊涂了!其实,想想就知道,如果可以削足适履式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里的字句,那还用文化先贤们句斟字酌干什么?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句话看起来很浅显,直译就是:“金玉堆满堂屋,没有能守得住的。”其实,在“金玉满堂”与“莫之能守”之间,在表述上少了一个条件!得补足它,逻辑才严密,也符合老子的本意。怎么补足呢?大家看句末的“守”字。满堂的金玉不是用来付出和流通的,而是用来“守”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主人是“不知足”的!是守财奴!老子一直强调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反面来讲,就是“不知足则辱、不知止则殆。”这样一来,金玉满堂加上“不知足”的条件,自然就莫之能守了。

解读《道德经》,最怕的就是老子语焉不详的时候,解读出与自己世俗知见相应的观点,大家不要不以为然,除歪曲老子的本意外,还会传达有害的观点,是要不得的。朋友们还记得“多藏必厚亡”吗?老子本来讲的是“贪图多藏的人必然很在乎损失。”讲的是一种欲望模式。而很多人却把它翻译为“丰厚的贮藏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我想问,有这样的宇宙法则吗?这是哪个社会的铁律?国家不是倡导人民创造更多财富并给予保护吗?把“多拥有”与“大损失”无条件地挂起钩来,是很浅薄,甚至是有害的论调(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四十四章)。同样的道理,“金玉满堂”与“莫之能守”之间,不能无条件地联系起来!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6)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句说的是:“大富大贵而又骄奢淫逸,那是会给自己留下灾祸的。”你看,老子就明确地指出了“富贵”与“自遗其咎”之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骄”。还记得第五十八章说“福祸相转”的条件吗?在福中,当出现“无正”时,就会向祸转化;在祸中,当出现“有正”时,就会向福转化。条件不出现,福是福,祸是祸,不会必然互转(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五十八章)。这里也一样,在富贵中,出现了“骄”即“无正”,才会遗其咎。所以,给人清心寡欲印象的老子,并不一味地反对富贵,他老人家反对的只是富贵基础上的“骄奢淫逸”!毕竟有些人富贵,也是“自然”的表现。请放心,老子没那么无脑,没那么不食人间烟火。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和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九章)(7)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对应的是:“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说的是,每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就退掉自身的功名利禄和不良的心气,以归零、静安的心态进入新的阶段,这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身退”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辞职去官、激流勇退、隐世埋名等。因为,一件事情成功之后,新的事情还要继续,怎么能一走了之呢?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事情成功而不居功,就不会因之而生新的个人欲望和滋长傲慢的心气,以归零、静安的心态进入新的阶段,又像“道”那样,一再地在连续的事情中“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所以,“身退”,包括但不限于“身子退”,更多的是“功遂”之后滋生的负能量。

什么是“功遂”之后滋生的负能量?其实,前面四句就是答案。大家看,获得富贵是功遂,要退“骄”,否则会自遗其咎。金玉满堂是功遂,要退“不知足”,否则会莫之能守,会招辱,会有殆。有沉重的东西“揣”(物质的或精神的)是功遂,要退所揣之物,否则会被压夸。“持而盈之”之前是功遂,要退新增的欲望,否则会干扰自身的清静和成长。

【细读《道德经》系列,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