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

导语: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十部英国历史剧,这十部戏剧分别以英国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和都铎王朝的七位君主命名。其中,《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査三世》被称为"第一四联剧",而《理査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则被称为"第二四联剧"。这十部英国历史剧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并体现了连贯统一的创作意图。根据美国新批评的"意图谬误"理论,作品意蕴自足,作者的意图不足以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的确,作者的意图并不等于作品的意蕴,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曹雪芹的《红楼梦》即证明了这一点),但作者的意图是否等于作品的意蕴是一回事而是否存在作者的意图则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认为"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蕴"已然预设了作者意图的存在。不仅如此,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蕴都是理解活动的产物,因此理解作者的意图等于理解作品的意蕴至少也是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

都铎神话

有论者指出:莎士比亚时代的历史剧无法根据戏剧形式来界定,更重要的是剧作家的意图;在历史剧中,戏剧意图和历史意图密不可分。所谓历史意图其实也就是作家的政治意图。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历史剧直接继承了都铎王朝的史书传统,而后者是都铎王朝的一项国家意识形态工程。年,意大利学者波利多尔应亨利七世之邀赴英以拉丁文撰写英国国史用时28年(1505—1533)完成,并于1534年出版。虽然亨利七世不尽满意,如他自居亚瑟王再世,而波利多尔却在书中质疑亚瑟传说的真实性,但波利多尔在记叙理查二世至亨利七世这一段英国历史时,却有意无意迎合了亨利七世本人始作俑者的都铎神话。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

亨利七世

所谓都铎神话不仅是一种王权神话也是一种国家神话:它宣称埃涅阿斯的后代布鲁特是英国(当时尚叫不列颠)最早的国王中世纪的传奇英雄亚瑟王即为其后裔;作为亚瑟王的直系传人,亨利都铎(即亨利七世)人主英格兰而弥合了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的夙怨,同时他作为兰开斯特家族的后人迎娶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爱德华四世之女)而化解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古人预言亚瑟将重归故土而开启英国的黄金时代现在亨利都铎就是再世的亚瑟,他奉天承运为英国涤除了前代罪孽(这一罪孽源于亨利四世的弑君自立此后约克家族的叛逆更加重了这一罪孽至理查三世而恶贯满盈),英国由此走向新生。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2)

爱德华四世

波利多尔之后的历史作家继续了这一政治一历史神话。1548年,霍尔的遗著《约克与兰开斯特两大名门望族的结合》(这部卷本著作它主要译自波利多尔的《英国史》,因此称译著或许更加恰当)讲述了自理査二世至亨利八世的英国历史霍尔将之描述为一段罪与罚和拨乱反正的历史,并通过大力渲染亨利七世和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同时也是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天作之合"而进一步坐实了都铎神话。

第一四联剧

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都铎神话的戏剧再现和改写。这项工作并非"意在笔先"的一气呵成,而是因势利导的"继而成之";在此过程中莎士比亚的政治一历史哲学——同时也是他的创作意图——几经修正而最终成形。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莎士比亚的政治一历史哲学首次得到了表述。他以霍尔(波利多尔)和霍林希德的著作为蓝本,戏剧再现了从1422年11月7日亨利五世下葬到1471年约克家族取得仇克斯伯里战役胜利并随后杀害亨利六世这一段历史。作为随写随演的"连台本戏",《亨利六世》三部曲因时间跨度大、涉及人事繁多而显得结构松散,时间、人物和情节的错乱(有些是沿袭了霍尔一霍林希德的讹误)所在多有。尽管如此,《亨利六世》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三部戏剧具有统一的主题这就是英国的堕落:由于亨利四世弑君自立英国受到上天惩罚,亨利五世英年早逝,嗣君(亨利六世)暗弱,外畏于强敌(贞德一法国),内受制于权臣温彻斯特大主教、约克公爵等),上下交征而战乱频仍(流民造反、玫瑰战争),最终弑君悲剧重演,国家命运危在旦夕⋯⋯这几乎是基督教人类堕落故事的一个世俗历史版,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由人类变成了以国王为人格象征的英格兰民族国家。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3)

亨利六世

如果说《亨利六世》讲述了英国的堕落那么《理查三世》则讲述了英国的恶贯满盈和否极泰来。作为亡国之君尽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理查三世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众恶所归的渊薮(这也是国家神话的题中必有之义):从托马斯莫尔的《理查三世》到波利多尔、格拉夫顿、霍尔和霍林希德的历史,再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历史剧——如莱格的拉丁文《理査三世》三部曲和无名氏的《理査三世》,理查三世一直被妖魔化为暴君的典型和邪恶的化身,而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即是这一传统的光荣殿军。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4)

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不仅是恶魔的化身,从而与善良无能的亨利六世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他们一道构成了理想君主的两极偏离。我们知道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写作深受意大利人文主义特别是马基雅维里政治哲学的影响;而通过《理查三世》,戏剧诗人一政治哲人莎士比亚向世人演示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失败。在马基雅维里看来,理想的君主须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集诈力于一身,此即人君之能事,而他为达到目的完全可以不择手段,所谓"只要结果为善,行为总会得到宽宥"。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査三世正是(至少在时人看来是如此)一名典型的马基雅维里式君主。

第二四联剧

莎士比亚在第一四联剧中讲述了故事的后半部分,现在他进而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这就是第二四联剧。有人认为第一四联剧和第二四联剧各成体系而互不相属,其实不然。第二四联剧是第一四联剧的前传,而第一四联剧是第二四联剧的后续如果说第一四联剧讲述了英国的恶贯满盈和否极泰来,第二四联剧则追叙了原初的堕落或罪孽的发生两部四联剧共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而罪与罚、堕落与拯救即构成了这个故事的意义结构和主题内涵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5)

莎士比亚

在《理查二世》中,莎士比亚追溯了近代英国的原罪即英国自波林勃洛克(即后来的亨利四世)弑君篡位至理查三世败死博斯沃斯这一段不幸历史的起源。理查二世是英国王权的正统传人(确切说是英国中世纪王权正统的最后传人),即所谓"合法君王",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与之相反,波林勃洛克是一个合格而不合法的君王。自信"天命在予"的理查二世失败了,他的死象征了英国中世纪的终结"不言而行"的波林勃洛克取得了胜利,但这胜利同时也是失败:由于斌君自立的罪行,亨利四世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国王而只是一名成功的篡位者他的成功为英国带来了罪孽,他本人固然未能幸免,而其后继者——从亨利五世到理查三世一也都延续并分有了这一罪孽。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6)

理查二世影视形象

《理查二世》是第一四联剧的起点和完成:在这里莎士比亚讲述了罪孽的起源从而完成了他在第一四联剧中开始讲述的"英国故事"。在接下来的"亨利三部曲"——《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莎士比亚讲述了另一个"英国故事":这个故事是前一故事的孪生故事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7)

影视中的亨利五世

这个故事同样以《理查二世》为起点。在《理查二世》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国王同时也没有看到一个国王。理査二世和亨利四世都不是真正的国王。王者是国家的灵魂,所谓"朕即国家",君而不君,则国将不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王者呢?有人指出,"兰开斯特四联剧"(即第二四联剧)旨在"描绘不同类型的王者并指出理想王者的特性"。事实上,莎士比亚在第一四联剧中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王者形象:软弱无能的国王(亨利六世)、有勇无谋的摄政(格洛斯特公爵),阴险狡诈的王位挑战者(约克公爵)、小丑跳梁的草头王(杰克凯德)、穷凶极恶的暴君理查三世)⋯⋯和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一样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王者。真正的王者迄今只是惊鸿一瞥。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8)

柏拉图

什么是真正的王者?古人和今人前者以柏拉图为代表,后者以马基雅维里为代表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而他们都寄希望于教育这样问题的重心就从"什么"转向了"怎样":怎样是真正的王者?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的"亨利三部曲"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正面回答。王子混迹无赖(如其自承)只是为了韬光养晦,以便将来一鸣惊人。他没有说谎(尽管他欺骗了周围所有的人):通过与福斯塔夫等人的交往哈里了解并克服了自身的恶或阴影人格(以他战胜同名对手霍茨波、弃绝旧时腻友福斯塔夫为标志)——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而成为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人和真正的王者。随着王者归来,莎士比亚的政治理想终于修成正果而道成肉身。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9)

马基雅维里

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如果说《亨利四世》的主线是未来王者的(自我)教育,那么《亨利五世》则旨在讲述理想君主的功业实践。通过后者,莎士比亚圆满回答了"怎样是真正的王者"并由此完成了另一个版本的"英国故事":在前一个故事中,亨利七世拯救了恶贯满盈的英格兰;而在后一个故事中,干父之盛的亨利五世领导英格兰走向了光明。亨利五世攘外安内,以数年之功完成了前无古人(包括爱德华三世父子在内)的事业被国人誉为"所有基督教君主的楷模"。然而他并没有真正拯救英格兰:即如剧终时分致辞人所说这位"英格兰之星"仗"机运之剑"斩获了"世上最美的花园"。但是好景不长,一代雄主英年早逝,继位者年幼,英国(如《亨利六世》三部曲所示)在短暂中兴之后重新陷人了更加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就此而论亨利五世其实是一名失败的王者;他的未竟事业将由后来的亨利七世完成,或者说它已经由《理查三世》中的亨利七世完成了。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0)

《都铎王朝》剧照

在《亨利五世》的华彩乐章中莎士比亚结束了第二四联剧和迄今为止全部英国历史剧的写作。现在,他对这个话题失去了兴趣开始转向以个人而不是国家)为中心的"纯正悲剧"——如《裘力斯凯撒》、《哈姆雷特》和《麦克白》。因此,《亨利五世》将是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压卷之作——如果没有后来的《亨利八世》的话。

《约翰王》

完成《理查二世》之后莎士比亚并没有马上投人写作"亨利三部曲",而是先创作了《约翰王》。《约翰王》是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中的一个孤品另类:它不仅纪事久远,距离最近的《理查二世》也有近两百年的间隔,而且和前后两部四联剧都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甚至还打乱了既有的叙事节奏和谋篇布局。既然如此,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部戏呢?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1)

伊丽莎白一世

有论者认为,《约翰王》是一部旨在借古讽今的作品,例如约翰王隐喻伊丽莎白一世,亚瑟王子隐喻玛丽女王而约翰与法王腓力、红衣主教潘杜尔夫的冲突则隐喻了英国与法国、罗马教会的政治博弈关系等等。的确如此;但是这也几乎适用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一切英国历史剧。莎士比亚中途转向写作《约翰王》一定还有特殊的考虑。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2)

约翰王

很可能莎士比亚是在为他的"英国故事"寻求一个新的开端。《约翰王》剧终时分,庶子(理查爵士)慨然致辞"英格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拜倒在征服者的脚下除非它先伤害了自己⋯⋯只要英格兰忠于自身,那么就没有任何事情能让我们心生悔恨!"这番话仿佛是全剧的结语,又仿佛是莎士比亚全部英国历史剧的导言。作者这样安排,显然大有深意。我们知道,自"诺曼征服"以来英国的统治者——从诺曼王朝的威廉一世到金雀花王朝的理查一世——都是法国人(无论是血缘还是文化认同),他们在宗主国拥有大片领地(如诺曼底、安茹),确切说是法国的英国国王或法国领主兼英国国王。约翰王即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和法国作战失败,他失去了全部大陆领地(他因此得名"失地约翰")而被迫退守英伦,成了一名光杆的英国国王。然而,约翰的败退同时却是英国的胜出:正是以此为契机,英国有了自己的国王和独立的身份,从而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化的进程。

如果我们把近代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视为一出历史剧那么它的第一幕就是"约翰王的失败",而它的第一个主人公也就是约翰王本人。事实上,英国的第一部英国历史剧就是约翰贝尔的《约翰王》。作为他那个时代的戏剧诗人一政治哲人代表莎士比亚想必对此深有会心。我们猜想,莎士比亚在完成《理查二世》之后转向创作《约翰王》正是为他的英国历史剧——包括已经完成的和将来写作的——寻求一个新的开端,而这个新开端将赋予他的"英国故事"以新的意义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3)

图画亚瑟王之死

和《理查二世》一样,这个新的开端也是一个不幸的开端。在这里,莎士比亚向我们揭示了近世英国一切动乱的根源脆弱的王权。作为英国王权的代表,约翰得国不正(剧中对此多有提及,几乎众口一词)已使王权蒙羞,而他杀害侄儿亚瑟(作为英国王权的真正代表,亚瑟之死象征了英国的陨落),更使王权——被他亵渎和伤害的英国王权——成为众矢之的;穷途末路的约翰王不得不向法国与罗马教廷屈服(这同时也是英国向异族的屈服),不久后中毒身亡但把气息奄奄的王权一英国留给了后人。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4)

罗马教廷广场

约翰王的死结束了莎士比亚"英国故事"的开端。如前所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开端但是这个不幸的开端有一个还算幸运的结局:约翰王生前忏悔了自己的罪行,至死是一个纯粹的英国人,他为他的继承人、现在的英国王权代表(亨利王子和庶子理查爵士)留下了自觉的尽管是受伤的英国心和英国身份。王权和英国将从这里浴火重生;而叙述这一重生过程,即是莎士比亚此后英国历史剧——从亨利三部曲到《亨利八世》——的新的主题。

《亨利八世》

1613年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在伦敦环球剧院上演。这是他的最后一部英国历史剧作品距离上一部作品《亨利五世》已经有十三年。如果说《约翰王》是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序幕那么《亨利八世》就是它的终曲:在这里莎士比亚为他的"英国故事"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5)

亨利八世

然而,莎士比亚并非《亨利八世》的唯一作者。据斯佩定(、希克森等人考证他只写了《亨利八世》的第一幕第—场、第二幕第—场、第三幕第场前行以及第五幕第场其余皆出自约翰弗莱彻之手。职是之故,后来学者往往将《亨利八世》视为"下真迹一等"而摈除于"正经"之外。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合作之说不足为信而《亨利八世》是大师真迹无疑。孰是孰非正不易言也。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莎士比亚早年曾与马洛等人合作《爱德华三世》、《托马斯莫尔爵士》,但这种合作更像是打工实习或"友情赞助",与他功成名就之后与人假定此人是弗莱彻)合作——确切说是带领后辈(他比弗莱彻年长十五岁)写作——《亨利八世》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认为,莎士比亚即便不是《亨利八世》的唯一执笔作者(这是很可能的),也是它的创意作者或真正作者。换言之,无论是独立完成还是与人合作《亨利八世》都体现和贯彻了莎士比亚本人的创作意图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史诗看)(16)

白金汉公爵

在《亨利八世》中,国王、王权和国家三位一体,战胜了一切世俗与宗教对手:他处死了白金汉公爵(比较《理查二世》中的波林勃洛克、《亨利六世》中的格洛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离弃了凯瑟琳王后(比较《亨利六世》中的玛格丽特王后),废黜了红衣主教伍尔习(比较《约翰王》中的潘杜尔夫和《亨利六世》中的博夫特)⋯⋯他甚至征服了时间:亨利八世留下了光荣的后代(比较亨利五世)——伊丽莎白公主,后者将继承他的事业而(如终场时克兰默大主教所说)"为这片土地带来无量福祉"。不仅如此,亨利八世宣称自己会在天堂继续关注"这个孩子",这意味着他死后成为英国的保护神;事实上当他居高临下地教导克兰默大主教(此时后者拜倒在他脚下而感激涕零不已)、俯瞰"下界"枢密大臣伽登纳等人与克兰默的争端并随后"从天而降"(解救后者时他俨然已经成为"地上的神"和"活的上帝")。

如果说这一幕画龙点睛地再现了"王者一亚瑟归来"的都铎神话,那么终场时克兰默大主教向世人预言婴儿伊丽莎白——作为英国的象征——的辉煌未来、她的死和继任者詹姆士一世的光荣统治,则是"英国故事"的最后完成。它是剧中人的预言,也是作者和观众的回顾和展望;在这里过去的未来和现在的过去同时定格于当下历史转向了未来(预言),而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剧就此完美谢幕。

结语:从《约翰王》到《亨利八世》,莎士比亚的十部英国历史剧讲述了一个完整的"英国故事"。如前所说,这个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经修正后最后成形:莎士比亚首先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然后续写(追叙)了它的前半部分,其中《理査二世》和"亨利三部曲"又称"第二四联剧",它与"第一四联剧"共同演绎了第一版英国故事,这个故事以《理查二世》开端,以《理査三世》结束。与此同时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和"亨利三部曲"之间插人写作了《约翰王》后者为"英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开端和向度从而引出一个新的"英国故事",这个故事以"亨利三部曲"为核心,具有双重开端和双重结尾;英国改朝换代后"都铎神话"成为前朝往事,于是莎士比亚又续写了《亨利八世》,作为他的"英国故事"的第三结尾和最后完成。至此,他的十部英国历史剧首尾环合为一部完整的英国史诗这部史诗以英格兰国家为主人公而讲述它的成长历程和最后胜利即构成了戏剧诗人——政治哲人莎士比亚的"作者之意"

参考文献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马基雅维里《论李维》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