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

大约1年多前,我习惯写完了公号先拿给女儿看看,因为私底里还是以得到她的品赞为荣,那时候伊的确也写文章的,还准了一篇放到了我公众号里。好吧,就那个场景里,我写点儿什么让她看,或者和她谈最近读了什么,女儿常会用个词说我:“爸爸,我觉得你这是在“刻奇”。我不是很搞得清楚什么是“刻奇”,可是当时的语境,她大约的意思,我猜是一个人特意显示与众不同,想获得点赞,着急火燎地引用高杆的名言,小众的鸡汤那种写作 - 刻意出奇。作为老爸,当然要维护开明的形象,但是心里着实不情愿,只好嘟囔着在心里说:“你懂啥,理想主义小屁孩。”

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1)

慢慢还是做了些大改变,那段时间女儿聊到一些书,她总建议我读完书再和她谈,不要只是临时网上找别人的总结和评论来看 。为了cater有态度的女儿,逐渐潜下心读书,自然得到了好处。孩子看到我的改变,有一阵子鼓励我说,老爸你这样特好,不断挑战自己,现在还总是读书买书,很多大人都不读书了 - 当然这话很受用。然而我对“刻奇”这个词还有些梗。在我心里,“刻奇”就是媚雅,就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KOL(Key Opinion Leader),特别去读一些书,做一些事,发表一些特立独行的见解,追求点赞和10w 的转发。那段时间我也逐渐发现,四维碎片里“写给自己”的文章,都比较耐看,时过境迁回头看也欢喜。那些为了在乎别人点赞与否的文章,时候隔得越久,越不忍卒读。看来,“刻奇”有取悦他人的成分在。

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2)

那后来带女儿第一次去伯凡老师那里,谈了一下午。孩子对老爸有些刮目相看,她发现理工直男老爸不但能接住伯凡老师恣意汪洋的话题,还能抛出题目和观点你来我往。因为在这个少年的眼里,伯凡老师是那种“每一本书都读透了,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拿别人的结论掉书袋的思想者”,以后很少说我“刻奇”了。

上周末,上午去参加网络智酷5周年年会,意外拿了个表彰“独立思考,勇于抬杠”的大奖,晚上在CCF颁奖晚会会场,收到伯凡老师的消息:“万青,明天中午有时间吗?明天中午几个学生一起来,有空过来聚聚”,特别高兴,知道这是让带女儿过去见师兄师姐。在地铁上,和女儿谈最近“冬吴同学会”的一个话题,我就问,“刻奇”就是媚雅吧?孩子说这个词出自马尔克斯,是个德语单词:“有点儿那个意思。” 。那天是给伯凡老师过生日,他像介绍小师妹一样引见了女儿,孩子很感动,我们自己收拾,吃完带来的家宴就到书房聊天。因为特别高兴,我也不怕笑,就谈起这段“刻奇”的公案,问伯凡老师:“‘刻奇’是媚雅吧?”。“刻奇,就是媚俗。”伯凡老师答。接着举了几个例子和“刻奇”的出处,说到曾国藩,“他每写一封家书,发出去前都要誊抄一份,当然知道这些”家书“是立德立言,刻录流传后世的”,这样看,刻奇还有点儿刻意的意思。

那天回到家,还在和女儿讨论刻奇这件事,比如好多人去听知识付费的“XX读书”,或者去读朋友圈的”书评“,可以赶紧了解某本热门书籍的”要点“,可以复述,贴图到圈子里,这也许是一种典型的刻奇。想起某跨年演讲的当晚和第二天,朋友圈刷屏的截图 - 很多人没有去现场听,也没有看完后来发的全文和得到上的音频,但是被舞台上硕大的PPT吸引“引领趋势的趋势”,然后感慨一番,至此心满意足,也是“刻奇”的一种吗?我们需要在“先进“和”永不落伍”的象限里标定自己的坐标,这个坐标,常常是某畅销书里一句还没有被用滥的话,可能是某新上映电影的一个另类解读,它是媚雅,本质却还是媚俗。

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3)

在UrbanDictionary上,有一些对刻奇(Kitsch)的定义和例句,字面上翻译过来就是: “作为一种艺术运动,生活方式或文学和电影类型,“刻奇”令人讨厌。 它故意戏剧化,过度,华而不实,俗气而多愁善感。 这很糟糕,但是也很酷。”,“虽然最早用于描述品味差的艺术运动,但现在最常用于描述试图“复古”和“流行”的物品或个人,从而使它们变得自命不凡。 最常被使用于赶时髦的人身上”,“收藏品,为怀旧情怀做旧的物品,艺术品或人。 在某种程度上被大规模生产的产品,随后却能升值或因此多愁善感。 纪念品,随身用品和纪念品,被不识货的人当成垃圾,却被那些精明的审美感所欣赏的天真和美,基本上任何收藏品都是Kitsch。 ”

显然,刻奇还有那么点儿“为取悦大众而装13”, 这符合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我们被碎片化,我们期待着下一个吸引眼球的东西要看,、所以,一切都需要“刻奇” - 为什么要费劲读整本书呢,把里面最震撼人心那句话摘出来就好了,加上一些修饰,做得足够吸引眼球。

很巧地,在万维钢的《智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有一篇“《时间简史》与《时间简史》刻奇”的文章,是我这两天,推荐孩子一起听精英日课时,翻书找到的 - 里面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在订阅《时间简史》Kindle版的读者中,后台统计到大部分的人读到的内容,不超过这本书的4%就停止了 - 但是这4%的内容,足以让这些读者可以在朋友圈,饭局和熟人堆里,煞有介事地品评霍金的思想,这就是无处不在的“刻奇” 。- 还记得当年为了在中国科技馆讲《三体中的物理学》,我花了差不多两周多的时间把整本书K完的那种酣畅淋漓 - 像理想主义小屁孩说的,只有那些读完了全书的人,才能用自己的思想诠释和应用。万维钢老师的书里,引用了下面一段网上的百科词条对“刻奇”的描写,相当传神:

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4)

现在看,万维钢对“刻奇”的描写,更加接近现实,这里“刻奇”增加了一种“自我感动,自恋”和“伪崇高”的成分。最后想说,古人诚不我欺也,他们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看来“刻奇”并不是移动社交特有的东西,只是后者放大了焦虑,扭曲了自恋。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刻奇也不是一定能规避的 - 但是常常检视自己,避免被浅薄的情绪所左右,是做一个理性的现代人,复杂的智识分子应该有的态度。

kitsch饰品(媚俗或媚雅社交网络的)(5)

一个最近的“刻奇”的例子,就是2017年新生儿名字大数据年度榜单揭示出来的三个字:“轩,涵,梓”,2018年呢,“沐,兮,梓”,这真是流水的轩涵兮,铁打的梓子头。要显示有文化的父母,最后落到了一样的坑里。

— 完稿于 2019/1/27 CZ3163 长沙-北京 航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