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

关于林风眠,郎绍君说:“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孤独来自他的不合时宜。” ,而在林风眠致木心的信中,他自己也说:“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


的确如此,在新旧交替,而又动荡不安的年代,固执地坚守着“不合时宜”,就必然意味着孤独与指责。不过,此间种种,就如同“象牙塔”顶端的光芒,从来都只属于那少数几个踮脚望向窗外的人而已。


艺术更是如此。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

林风眠(1900-1991)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初。


这是一个文艺复兴,百花齐放的时期。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派,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以及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萌生,无不预示着变革的飓风,在肆意撕裂着旧有的教条。而当时的法国巴黎就是这股澎湃潮流的源头。


如今耳熟能详的徐悲鸿、常玉、潘玉良等美术大家,都来到巴黎这座曾经的艺术殿堂,留学探索中国画的改革出路。这其中,也包括林风眠。只是没有人想到,这位沉默寡言,略显稚嫩的寒门子弟,日后会超越文人画的千年传统,倡导“中西融合”,成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2)

林风眠 1926年摄


当然,“中西结合”并非林风眠所独创,只是与别人相比,他走的更快了一些。


其实,早在康乾年间,郎世宁就尝试将写实手法与中国的工笔画结合,算是初步萌芽。之后岭南画派,冲破禁锢,折衷中西,将西洋技法与传统水墨融合,亦是独树一帜,别有新意。此外,徐悲鸿则将水墨与素描虚实结合,以西润中,影响至今。


然而,这些革新,毕竟只局限于技法改变。林风眠朔本清源,从“美学”修正,将文人画审美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审美融合重构,摒弃了国内画坛素来的傲慢与偏见,中西调和,终至另成面貌。


在《东西艺术之前途》文中,关于“艺术原始”,他说:“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即可见一斑。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3)

林风眠(中)


林风眠的画学,从《芥子园画谱》开始,而后他又循序渐进,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如果没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或许林风眠依旧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却很难有如今的成就。


“林中飞鸟,凭风而眠”,在法国柯罗蒙画室的学习以及德国的留学生涯中,林风眠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画作中夸张的线条,强烈的对比色彩,富有张力的结构、光感等,相必内心应是有很大的触动。


这些迥异于中国传统笔墨中的竹林、山石、亭院的西画,浓厚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何尝不是另一番审美的创造。一直以来寻找摸索的绘画语言,林风眠似乎已经触摸到了门径。


从此,林风眠不断将中国画的写意文气,与西方绘画印象派以后的现代审美取长补短,反复融合,走着超越时代藩篱,却属于自己的路。而在仕女和静物、戏曲人物等的探索中,林风眠又取法民间艺术,同时将水墨主导转向色彩表现,创造了“林风眠格体”。


这个“不合时宜”的客家游子,终于绽放起耀眼光芒。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4)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尺寸:

68×66cm. 26 3/4×26 in. 约4.0平尺


出版:

1、《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7页,第118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2、《当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图五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3、《银座风韵——馆藏作品选集》p98-99,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

4、《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集》,图版99,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5、《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6、《海上风--海内寓贤》P140,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9月。


展览:

1、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
藏印:虚怀斋收藏印


鉴藏者简介:新加坡著名藏家沈怀祖的“虚怀斋”享誉盛名,沈怀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收藏中国书画,藏品多且精。


题识、钤印: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5)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题识、钤印


林风眠的戏曲人物作品,是其借鉴西方绘画语言的典型形式,如此作《宝莲灯》,以“沉香救母”为题,既充满个性鲜明之现代感,又包含着古典的东方神韵,极富特色。


林风眠的构图,多是方形布阵,此幅《宝莲灯》亦是,不同于寻常国画的立屏、卷轴。画中线条轻快迅捷,却又平稳舒展,画面甚为明朗,主题突出。


画作中,不同曲线与色块的交割,具几何变化,同时摒弃传统的透视法,采用饱满的色彩来表现空间感。分层方式的布局,不似纵深延伸,却依旧有上下、左右的层次,令人叹服。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6)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局部


此外,传统国画所追求的“疏可走马”的留白,被林风眠以饱满的线条分割取代。方形构图中,统一而单纯,应眼而入的《沉香救母》有着视觉的张力,而故事意蕴的耐人寻味,更是引人遐思。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7)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局部


画面中不同色块的重组,形式丰富,协调,有整体视觉。斜势线条的使用,也是其画作趋至成熟的一大特点。


过去千年,文人一直讲究“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者,亦是不乏。然而,过多的线条形式美的追求,更极易掩盖绘画自身的造型。


林风眠在《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中,曾言:“例如我们的国画目前所用的纸质、颜料、同毛笔,或者是因为太同书法相同之故,所以就不期然地应用著书法的技法与方法,而无以自拔。 ”


所以,一味的传统,便很容易模仿、雷同乃至于抄袭。因此,林风眠的线条,更为注重绘画性,而不是流于笔墨形式。此为其对旧有“以线造型”的突破。《宝莲灯》画中,林风眠即以三角形、六边形等几何形式,以简洁的手法,表现空灵的中国画韵味。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8)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局部


林风眠的创新,基于传统的借形传神,不加巧饰而有真趣。尤其画中,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在粉质颜料的晕染下,更显粗犷,与戏曲中的人物,更为契合。而色彩的使用,丰富而毫无凝滞之感,根植于传统,却厚重有现代之美。


林风眠笔下的戏曲人物,与好友关良有关。当时他辞去教职后,蛰居上海,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二人便经常结伴听戏。


在给友人的信中,林风眠说道:“我是喜欢旧戏的,一时又有许多题材……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旧戏里,似乎很容易得到解决,像毕加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叠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他折叠在画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物、人的体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这样画起来并不难看,我决定继续下去。”


此后,林风眠观戏,都会携带速写本,记录戏曲人物的装扮特点、脸谱等,日复一日。而《宝莲灯》故事对于林风眠有着特殊的情感。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剧中主人翁沉香受仙人点化,脱去凡胎,手持神斧,劈山救母的故事,传诵甚广。而对于林风眠而言,也有一段伤心的回忆。


在林风眠年幼时,其母因事被族人捆绑在柱,欲施以火刑。当时仅有六岁的他,砸窗跑到祠堂,拼死护母。虽然母亲免于一死,不过仍被卖至异乡,从此母子天涯远隔,此生再未相见。


林风眠曾绘有数次《沉香救母》题材,与其心中思念母亲的情节,应该是千丝万缕吧。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9)

林风眠 宝莲灯 镜片 设色纸本 局部


此幅《宝莲灯》有过多次出版。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0)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封面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1)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7页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2)

《名家翰墨·林风眠特集》第24期,第118页


除了戏曲人物,林风眠笔下的风景画,亦是开创了中国当代彩墨画的先河。其成熟期,题材多以平原、丘陵、村庄等为主,在色彩与墨的碰撞中,充满着感染力。


如下图《风景》镜片,布局同样饱满,笔墨丰富。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3)

林风眠 风景 镜片 设色纸本


尺寸:

68×67.8 cm.26 3/4×26 3/4 in. 约4.1平尺


出版:

1、《林风眠画集》,台北历史博物馆,1989年,图版65。

2、《银座风韵——馆藏作品选集》p100,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

3、《海上风--海内寓贤》P14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9月。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


展览:“林风眠九十回顾展”,1989年10月5日至31日,台北历史博物馆。

来源:此作品原为林风眠义女冯叶女士收藏。


此画中,色彩的丰富勾勒出景色的艳丽,而不着一人,却有一种孤寂、清凉的萧索之感。画面里,远处重山叠峦,坚韧挺拔的树干,似乎给人以生命的希望与力量。林中的小屋,屋前的小径、流水、乱石,放眼望去,除了静谧,竟也有一些苍茫。


传统的山水画作,重笔墨而轻色彩,绚烂之气,一直为画者所避忌,毕竟“大红大绿”很容易走入“俗”的框畴。即使原来的青绿山水,设色也讲究缜丽清逸、雅腴灵秀。


因此,林风眠的色彩搭配与融合,可谓是匠心独运,其“着色如施墨,用色必见笔”,才使得原本冲突的色彩与水墨,能够浑然交错。


此外,此幅风景画中,林风眠采用西方画法中“外光”的技法,在远山外,描绘出为人所忽视的光线,氛围中形成一种美的意境。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4)

林风眠 风景 镜片 设色纸本 局部


林风眠曾言:“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6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动……”


正如此画,萧索清寂中,有着静谧、阳光还有苍树,正是其对家乡的深沉乡愁,与心中的孤独,都融在这座普通村落的小屋画面里,而这也是传统文人所一直追求的悲凉诗意。


亦或《芦塘夜色》图,清寂芦影,秋风有痕。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5)

林风眠 芦塘夜色 镜片 设色纸本


尺寸:

46×42 cm.18 1/8×16 1/2 in. 约1.7平尺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在蓝、黑的主色调中,辅以白、黄、靛青等色的点缀,分段几何式呈现,亦采用传统的平远手法,萧凉静穆跃然于纸。同时,也可见倒影、光暗等,又是西方绘画的技法。芦影萧萧野渚秋,烟水茫茫旧江天。整个画面,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以淡雅来呈现悲秋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水彩相融的幽思。


风景画中,《荷塘》无疑是林风眠的经典之作,也是其晚年常见的题材之一。1977年,在获准出国探望阔别二十年的妻女后,林风眠此后移居香港,深居简出。


而他的第一站,便是居住在由中侨国产百货提供的住所里。这里既是他的画室,也是他的暂时的家。堂弟林汝祥当时是该公司的经理,为他购买绘画材料,又照顾其起居。而林风眠则将创作的作品,多数交予中侨国货公司。


下图中《荷塘》即是直接购于中侨国货百货公司,流传有序,来源正确。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6)

林风眠 荷塘 设色纸本


尺寸:

67×68.5 cm.26 3/8×27 in.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


款识: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7)

林风眠 荷塘 设色纸本


此幅《荷塘》画作,无论设色、构图、笔法,乃至于立意等,都是极富巧思。


荷花姿态各异,花瓣饱满,色泽亦是姣白粉嫩,荷叶色彩则黄绿交错,如画中之柠檬黄或青绿色交相辉映。同时,林风眠以荷花大小,或盛开如花伞,或含苞欲待放,以此来表现视觉的距离远近,这也是典型的西方构图。


而远处随风摇曳的芦苇或远景浑厚变幻的天空,使得画面更为灵动,充满人文意境。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8)


林风眠 荷塘 设色纸本


关于荷花,笔者曾慨叹“花开不喜,花谢不悲,美时不娇,残时不颓;人生一世,荷长一秋,浮华若梦,沧海桑田。”


对于林风眠而言,西子湖畔的美好与不舍,同样眷恋十分。在临终前,他一直念念不忘地说着:“我想回家,回杭州。”


沉香救母恰似故人归(同古堂林风眠)(19)

西子湖畔


或许,林风眠最忆西湖,那一池荷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