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拣尽寒枝不肯栖)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正月初一,苏东坡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之战”劫后余生之喜还未来得及在新的一年庆祝,为了尽管逃离京城那个是非之地,也为了遵守皇帝命令不给那些奸佞小人留下把柄,便先携带着长子奔赴被贬斥的偏远小城——黄州而行进速度较慢的妻子和幼儿则不得不嘱托给弟弟子由照顾每次想到这个场景,就让人心酸一个才高八斗的大诗人,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员,在新年里却不得不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惴惴不安地奔赴一个陌生的凄冷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正月初一,苏东坡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之战”。劫后余生之喜还未来得及在新的一年庆祝,为了尽管逃离京城那个是非之地,也为了遵守皇帝命令不给那些奸佞小人留下把柄,便先携带着长子奔赴被贬斥的偏远小城——黄州。而行进速度较慢的妻子和幼儿则不得不嘱托给弟弟子由照顾。每次想到这个场景,就让人心酸。一个才高八斗的大诗人,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员,在新年里却不得不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惴惴不安地奔赴一个陌生的凄冷的地方……

从京城到黄州,苏东坡和长子大约走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了等待家人,他在一座野山里的寺院里暂时住下,这座寺庙便是定慧院。居住期间,黄州太守钦慕苏轼大名,爱惜他的才华,常常送来许多酒食,对他照顾尤佳。太守的热情,暂时安抚了苏东坡的漂泊之苦。他在定慧院常常散步到夜半十分,写出了许多精美的诗句,其中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道尽了他遭遇“生死之战”的根本原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千古名诗,让后人一再吟诵,甚至出现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可是,后人怎能体会出当时依然“内心恐惧”的苏东坡,还在用自己最后的坚持,写下这样的诗句。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有学者做出对这首诗如下的解析:

在 后来他 调 职汝 州 时 上给 皇帝的 《谢量移汝州表》 中描述 了他 当 时 的心情 是 “ 惊 魂未 定 , 梦游 绿继之 中 ; 只影 自怜 , 命 寄江湖 之上 ” 。《 卜算子》正 是这 种 心境 的生动写 照 。 词 中 即流露 了 “ 惊魂 未定 ”的 心绪 , 但更重要用咏物寄情来表 现 他孤 高 、 清直 , 不同流合污 的独立人格 。

这场让大诗人惊魂未定的“生死之战”便是“乌台诗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案子究竟诗如何发生,他究竟得罪了谁?为何会在苏东坡身上持续蔓延到整个朝纲?我们一同走进那次席卷北宋朝野的著名案件。

一、先从这对“冤家”说起:王安石是执拗宰相,苏东坡是耿直Boy

提到王安石,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和他相关的最响亮的名词便是“王安石变法“。自从宋神宗继位,王安石从一位偏远地方的太守,在官场上一路飙升到副宰相。他说服神宗在北宋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变法,但是在朝廷上,得到老臣们的极大反对。

最开始在朝堂上有两大派别:一是当权派,一是反对派。当权派以王安石为首,包括李定、吕惠卿、蔡卞等十多个亲信。而反对派则以司马迁为首,包括韩琦、富弼、范镇、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苏子由等几十位老臣、重臣和新起之秀的新臣。朝堂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因为宋神宗大力支持王安石,导致了反对派被打压,被流放,被贬斥到全国各地。

王安石呢,王安石从不贪腐,也不是为个人私利。神宗驾崩后,英宗继位,司马光恢复相位,那时候王安石已死,司马光评价说:王安石为人并不坏,其过于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他只是要实现国家资本主义的计划,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与多年好友为敌。他为了推行变法,不惜重用小人,导致变法最后,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后来神宗意识到问题所在,想要纠正错误的时候,朝堂之上有用之才已经被流放,即使没有被流放的也在朝堂之上噤若寒蝉,不敢再谏言。

就如林语堂先生所言:

现在(北宋神宗时期)的朝堂上平静了,死一般的平静。苏东坡携带着家眷丽都之时,当年仁宗在位年间的名臣儒吏都已清楚净尽,四散于外地。欧阳修正退隐富阳。苏家世交张方平家正在河南淮阳。

现在的朝堂成为了王安石的一言堂,而在“万马齐喑“的时刻,苏东坡挺身而起,在离开京城之前向神宗皇帝上了一封万言书。在这封上书中,旁征博引,博古通今,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他请求皇帝思考,不能用威慑的方式让百姓服从。他请求皇帝思考朝堂之上的纷争并不是老臣们为了既得利益,而是为百姓的利益……

在朝堂平静的时候,苏东坡连上三书,用诚挚的语言几乎打动了神宗。当然,王安石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王安石为了变法已经隐忍多年,他的手下捏造各种借口,让神宗皇帝罢黜了苏东坡。从此,苏东坡开始了在全国各地“流放”的官场生涯。

苏东坡的性格此时在政治立场上已经十分明显。他的弟弟曾经劝解他,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不能说话的话,就要憋在肚子里。可是,苏东坡却说,他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一项出言不慎。可是只要发现有些事情不对,他就觉得像是在饭菜中找到了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一番。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只要是真的,只要是他认为的对的,他都会说出口。不仅仅说出口,还会写成诗讽刺、戏谑一番才行。

苏东坡身上有着天才的光芒,任何人无法组织一个天才诗人的童真直言。尽管弟弟一直全为,可是苏东坡依然保持着耿直的性格。他在杭州写下许多抗暴诗,也在与朋友们的书信中袒露了许多对王安石变法,对党政不满的言论,这些早就让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恨得牙痒痒。

最终于1079年三月,他到湖州上任后,向神宗皇帝上《湖州谢表》中的语句,被人找到了把柄,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乌台诗案”。

二、生死时速:苏东坡的夺命诏书

一向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向在文学界以“耿直boy”著称的苏东坡,被文人们所喜爱,也为神宗皇帝所喜爱。可是,你出言不逊一万句,总有一句会被有心的小人抓到小尾巴。

就在他离开徐州之后,到湖州上任不久,便出了事。本来只是例行公事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写道: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样一句话,让皇帝身边那些小人恨得牙痒痒。啥意思呢,苏东坡讽刺李定等人是“新进”的弄臣。有句老话讲: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不过对于苏东坡这样的心直口快的人,他不会顾及这些,天才的眼里只有真理,没有人情世故。

可是,就是这样一封普通的谢表,引来了苏东坡的杀身之祸。李定等人传统御史台的御史从这个表中挑出四处地方,说他蔑视朝堂。又从他平时写的诗歌中找到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语句。其实他的诗歌里随便一看,很多都是关于民生的。上文我们提到苏轼从一开始就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来去杭州做官,更是在平时写了不少关于变法的弊端的诗句。所以御史们很快就能找到苏轼的各种“罪证”。

此时的李定手握大权,他上书皇帝苏轼四大罪状,要求将苏东坡斩首。

朝中苏东坡好友听闻此消息,火速转给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弟弟收到这样的信函难以描述内心的恐慌,他一直劝诫哥哥不要乱说话,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一定要赶在差役之前告诉哥哥,让哥哥提前有所准备。

于是,一场生死时速上演了。苏子由骑着快马日夜兼程,朝堂御史也直奔湖州。苍天眷顾,子由提前到达湖州,将这个消息带给苏东坡让他提前准备。

消息一到,整个苏家围在一起商讨如何应对,现在他们还不道朝廷给定的何罪。谁知御史来的那天,带了一些官差团团将府邸围住,苏东坡穿着官府出来迎接,开口道:“臣知道自己得罪了朝廷,死不足惜,希望能与一家告别。”后来,又问差人,所定罪是不是很重,差役说并不严重,只是要苏东坡立即启程回京。

苏东坡临行前为了逗妻子一笑,做了一首诗:

更休落魄贪酒杯,切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妻子看着丈夫依然这样戏谑自然,不由得放松了紧张的心。全家老小围住苏东坡,依依不舍。大儿子苏迈跟着父亲去京,在路上,后来林语堂转述了孔平仲记载里有这样一段话:

开船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桨时,他想跳水自杀。那天夜里,月色皎洁,湖上风高浪大。苏东坡不知他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扯好多朋友。

大约一个月的路程,8月18日苏东坡从湖州到达了京城,被送进了皇家监狱。

三、九死一生:本性难改

自从苏东坡进了皇家监狱,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审讯,并且这次审讯还留下了珍贵的卷宗,这些由苏轼签署的亲笔文件成为了我们了解当时情况的重要材料。

这次审讯的目的就是李定等人要利用自己在御史台的权力,把苏东坡以及他的朋友们全部牵扯进去,进而“一网打尽”。所以这次审核从他写过的随手诗到给朋友写过的书信,以及与苏东坡来往的人,都进行了仔细地盘查。

对于诗歌的解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奸佞小人们妄自歪曲苏东坡的诗歌,污蔑他对朝廷不满,对皇帝颇有微词。种种言论让这些小人上书皇帝判苏东坡死罪。

皇帝是如何想的呢?我们先看这个故事。

苏东坡被打入皇家监狱之后,弟弟子由开始在京城后动人脉进行相救,当时张方平和范镇都极力设法营救苏东坡。东坡长子苏迈每日往狱中送食物,他和长子约定如果是不好的消息就送鱼,平常就送蔬菜和肉。有一次苏迈外出借钱托别人送餐,忘记叮嘱送餐人,此人竟然送了鱼类食物。苏东坡一看,认为自己可能要被判重刑,顿时心灰意冷,悲痛万分。他在狱中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诀别诗。诗中叙述他对兄弟的不舍,对皇恩的感念,对儿女的留恋……这封信传到了皇帝手里,皇帝看完之后也被苏轼的诗所感动。

皇帝一直喜爱苏轼的诗歌,常常在用餐的时候也阅读苏轼的诗句。他喜爱这个开朗、才华横溢的诗人,几次想重用,都被小人们给阻挡。这一次,苏轼入狱,传闻皇帝派身边太监暗中保护着他。

有皇帝的信任和保护,御史台最后无法置苏东坡于死地。但是却连累苏东坡身边很多亲朋,比如驸马王冼被削除官爵,王巩被发配西北,弟弟子由倾尽家财解救哥哥,最后官降到一个酒监。

不管如何,这场席卷朝野的乌台诗案总算落下帷幕,可是苏东坡出狱当天,又写了一首诗歌: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如果这首歌被御史们查到,依然可以治罪苏轼。他虽然历尽了劫难,可是写诗讽刺的本性难改。他想说真话的秉性难改。写完这样一首诗歌,苏东坡恍然大悟:“我已经无可救药了!”

经历了这次劫难,苏东坡比以前更加通透。此时的他已经是代罪之身,四十多天的牢狱生活,生生死死的起伏,让他更加看透了官场和人生。所以从此他于佛教的缘分更加深厚。等到苏轼带着儿子去黄州,便又是另一番思想境界了。


关注【星期五文艺】,了解古今往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