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戏全部(一腔一调唱出人间百态)

漳州木偶戏全部(一腔一调唱出人间百态)(1)

漳州木偶戏全部(一腔一调唱出人间百态)(2)

木偶戏的起源和传承

我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历史悠久。经宋、元发展,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至明、清已种类繁多,遍布天下。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其表演与制作已臻完美。各地虽在造型艺术、结构装置与操纵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以偶代人”演唱当地流行的戏曲剧同。流传在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岳西县民间的木偶戏,即唱的是黄梅戏腔调,演的大多足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演出人员也多由黄梅戏艺人兼任。

木偶戏传入岳西地域已一百余年。清代同治后期至光绪初期,怀宁二桥艺人陈“机匠”,在今岳西县岩河一带织土布,同时演出木偶戏,受到山区群众的欢迎。其时,黄梅戏(时称“采茶戏”)已在岳西的菖蒲、五河、汤池、来榜等地广为流传,有黄梅戏演唱基础的青少年,纷纷拜师陈“机匠”学艺,并续传后人。光绪中、后期,上述地区的木偶戏班相继建立,活动更趋频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况,一直持续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十年,木偶“头子”大多被损毁,艺人遭受批判,木偶戏受到致命的打击。即便如此,在深山角落里仍有少数艺人于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演出,以过“戏瘾”,足见这种艺术的群众基础何等牢固。上世纪八十年代,木偶戏再获新生.许多艺人重操旧技,添制“戏担”,刻裱木偶,奔走于丛山之中,活动于集镇村落。县文化馆选调木偶班进城演出,许多城里青年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

岳西木偶戏之所以长期受到山区群众的欢迎,是由于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符合山区特点的活动方式。她演出组织简单,历史上曾有两类戏班,即“单人班”和“双人班”,所谓“单人班”者只有一个艺人,演出时,艺人在幔帐内手托木偶表演。脚踏锣鼓伴奏,“自打自唱自帮腔。”清光绪年问,五河向山的刘聪彝(1868—1935)及后来的方立堂(1898一1943,职业黄梅戏、徽戏艺人)所演即属此类。但因操作技巧难度大,不易掌握而失传。后普遍采用的是“双人班”,成员为两个人。演出场地一般选在农家内厅,堂轩或门前场院,设备也只需两张方桌。一张为台基,桌面置两只木偶箱,四周围以黑色幔帐,用一扁担竖插在箱挂上支撑控个舞台(故称“扁担戏”),台口高约五尺许,中间以屏帘隔成前、后台。顶篷饰有图案,台柱嵌以戏联,两盏油灯分挂左右用以照明。整个舞台小巧玲珑,精致美观。每到一地,不消半个钟头即可完成布台,开锣演出。演毕收拾装箱,挑起就走。非常便当。

岳西的木偶戏所演剧目,题材多样,为数多达百出以上。黄梅戏传统剧占有较大比重,《山伯访友》、《血掌印》、《鸡血记》、‘天仙配》、‘罗帕记》,‘告粮官》、《自扇记》、《双甲榜》、《卖水记》等演出较多。但演出更加频繁的是艺人据民间唱本、传本改编面成的《张四姐闹西京》(即《杨天佑》)、《刘子英打虎》、《侯美容大闹险关镇》(即《双丝带》)等剧。还有众多的移植剧目也常用于演出,如《僧鞋记》、《合同记》、《摘血成珠》、《红灯会》,《秦雪梅》、《下关西》、《穆桂英下山》、《碧玉簪》等剧,木偶戏班为丰富当地黄梅戏的演出剧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岳西木偶戏经几代艺人的努力,已形成独特的演艺体系和成熟的艺术规范,也产生了一大批颇有成就的艺人,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叶其尊、崔尊荣、储泽风、储茂尧及崔达普等。

叶其尊,生于清咸丰末年,今五河桃李人。属岳西木偶戏最早艺人之一,原为桃李叶河灯会戏班艺人。该班高腔、黄梅戏兼演,叶其尊在光绪初年拜师陈“机匠”学唱木偶戏后,一方面在县内职业黄梅戏班从艺,一方面“捅空”唱木偶戏,到老年遂以此为业,并精心传授了崔达谱等艺徒,艺术上颇有造诣。稍晚者有崔尊荣(约生于光绪I0年前后),今五河桃李乡人。幼习高腔。青年时期在安庆等地搭徽班(即弹腔),中年后因眼疾归家,改唱黄梅戏,晚年亦以木偶戏为业。同代艺人储泽风(1886一一1966)、储茂尧(1895--1965)兄弟,艺名“大砻匠”、“小砻匠”,今来榜和平乡人,嗓音均佳,唱黄梅戏相当出色,光绪末年已在岳西早期黄梅戏班社“同升班”从艺,后来也专事此技。他们兄弟二人同为制砻工匠。常挑两副担——一担制砻工具,一担木偶戏箱跑遍周围几个县地域,以出色的唱功赢得好评。

上述艺人,年代不同,技艺各有千秋。但是,艺术造诣最深,最孚众望者还是职业木偶戏艺人崔达谱。

崔达谱不仅是位享有盛名的木偶戏艺人。而且是个坚强的革命者。1930年,今岳西县天堂地区爆发了震惊省内外的“请水寨暴动”。达谱积极投身革命,加入“区农会”,并在革命组织内任职。他曾多次远离家乡,以木偶戏演出作为掩护,冒着生命危险,出入敌我“拉锯”的游击区。活动于山野乡村,周旋于“虎穴”,为游击队搜集了不少霞要情报。1947年秋,为救助我受伤的游击队员,崔达普被捕后被敌人杀害。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山区民众更足失去了一位卓越的木偶戏艺人。

岳西的木偶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演艺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文化生活;以其生动演绎的真、善、美,影响和教化了一代代山里人。2007年已被县政府公布为岳西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我们已经很难觅其芳踪,健在老艺人风毛膦角,其技艺后继乏人,受众人群急剧萎缩,这个先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已濒于失传,前景让人十分担忧。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份遗产已是当务之急。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革。但是继承先祖的宝贵精神财富,延续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却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不能忘却的神圣的历史责任。

新春来看木偶戏

暌违多年,木偶戏重现民间。2013年新春腊月晚,岳西县五河镇妙道山村的夜色与往常一样美丽,夜幕下的热闹欢快气氛比往常更浓了。天真无邪的孩童、发须花白的老人、年轻时尚的90后、扶老携幼的一大家,纷纷聚拢在木偶担子旁边,等候久违的木偶戏表演开始。当地的木偶戏老艺人冯定安和叶方传拾起多年没用的老担子,岳西木偶戏又重出江湖了。

木偶戏传承人

说起木偶戏,老一辈的人并不陌生,它曾经深深植根于民间,是以前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木偶戏逐渐退出了舞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很少见过本土的木偶戏演出了。

岳西木偶戏俗称“菩佬戏”,“托戏”,是集木偶戏曲表演、工艺雕刻、服装道具而成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所演为黄梅戏剧目,所唱腔调为黄梅戏唱腔。据考察已有一百余年历史。2012年,岳西木偶戏被市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定安老人今年73岁,对岳西木偶戏的“前世今生”是最有感慨的。“以前我们演出是常有的事,后来没人看了,也就没心思再演了。这几年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晓得老家伙是个宝贝,文化馆更是给了我们大帮助,赠送演出剧本,演出还送费用,到哪里有这样的好事?我们下一步还要去敬老院义务演出。”

“一腔一调唱出人间百态,一招一式演出千古兴衰。”植根民间沃土的岳西木偶戏,在大戏黄梅发展、普及的重要历史时期,为推动黄梅戏在本地的传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而现今传统剧目、表演技巧的失传,木偶道具的损坏,仅存的几位老艺人都年事已高,使得岳西木偶戏都面临着传承无人、难以保护的困境。(岳西县文明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