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经典儿歌小燕子(从小就会的儿歌)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首儿歌应该没几个人不会唱的吧,特别是70-90年代的孩子们,小时候应该没少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唱,现在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会时不常再唱给10后们听。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咂摸咂摸这个歌词,你会发现,其实这首歌代表了一个时代。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顺应当时形势,改组拆分成立了“天马”“海燕”、“江南”三个电影制片厂。江南厂开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由艾明之编剧、陶金导演的《护士日记》。这部影片之所以多年后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由王丹凤扮演的那个年轻漂亮、积极向上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崭新银幕形象。

《护士日记》主要是讲述青年女护士简素华为了服从国家建设需要,毅然离开上海,奔赴祖国边陲参加工业建设的故事。自从王丹凤拍摄电影以来,还从未扮演过这类新中国新女性的角色。这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不畏艰苦、生活在时代激流里的新型青年女性。

十首经典儿歌小燕子(从小就会的儿歌)(1)

《护士日记》电影海报

影片描写的是王丹凤扮演的女护士简素华从护士学校毕业以后,不顾未婚夫沈浩如的强烈反对,来到塞北边陲的包头工地为建设钢铁厂的工人们悉心服务。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简素华最终和自己的未婚夫因思想出现强烈的分歧而分手,她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工区主任高昌平的爱情。

这部黑白故事影片由能演善导的著名演员陶金执导,影片中处处流露和展现的那种昂扬上进的主人翁精神,明显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突出显露出当时政治环境所要求的电影主题。影片中的另一个特色,那就在其中适当加入了抒情化的爱情点缀,这是在当时一切强化政治要素、淡化芑术特点的非常时期,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

影片中,为了表现女护士简素华慈母般地哄着高昌平的女儿入睡时轻声哼唱的摇篮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歌词里的“小燕子”所表现和比喻的也正是像简素华这样一代有志的青年女护士。这首插曲是导演陶金为了从生活真实出发,符合护士身份,主动提出让王丹凤自己亲自演唱。电影中,王丹凤手里抱着小孩,哼唱《小燕子》的情形,成为1950年代中国日常生活中温情一面的影像表达。

影片公映以后,凡是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嘴里哼几句,收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这首歌是怎么被选中到电影里的?

这首歌诞生于1956年,王路作词,王云阶作曲,歌曲中关于“穿花衣”的憧憬,关于“美丽春天”的承诺,无疑是令人着迷的。比起后来“那十年”期间抽象、生硬,甚至杀气腾腾的儿歌来,这首儿歌显示了某种程度上的温柔、可亲的气质。这可能是这首儿歌得以流传久远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温情主义倾向,它在“那十年”期间基本上被禁止了。在“那十年”的意识形态标准下,温情主义属于小资情调,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体现。

在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电影里,很突兀地出现了这么一首儿歌,其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这本就是一个出乎意料的事情。电影主创人员选择这首歌做插曲,恐怕不只是为了哄哄小孩子而已。歌曲的第二段歌词揭开了这个秘密——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第二段歌词容易被忽略,甚至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段歌词存在,但这是真的。“工厂”、“机器”,跟穿花衣裳的“小燕子”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异的美学图景。美艳的王丹凤就是这样一只革命的“燕子”。

据作曲人之一的王云阶回忆,在1956年冬天和1957年春天相交替的时节,他接受了为影片《护士日记》作曲的任务,冒着风雪和严寒去到后套平原的包头市。当时,包头市钢铁联合企业还刚刚在兴建,“满地用粉线画着包钢的宏伟建设规划的图画,正在从美丽的理想的平面图画向美丽的现实的立体建设转化的过程中。”

在这样不平静的心情下,王云阶从歌词选辑里选了王路写的《小燕子》,把词中的“穿黑衣”改为“穿花衣”,又添了一段歌词。同时,根据他在内蒙学到的民歌的音调谱了曲。

十首经典儿歌小燕子(从小就会的儿歌)(2)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大会

儿歌《小燕子》虽然宣传了美丽景观,但劝说人们来到这些地方,并非邀请人们来观光。尽管观光可以大大地拉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景观经济学”理念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在这首歌里事物“更美丽”的是“盖起了大工厂”和“装上了新机器”,并用“燕子定居”这种拟人化的手段,鼓励人们来这里定居。

哪知,就是这首《小燕子》,在“那十年”里,在抒情歌曲讨论中有人说是“黄色”的。

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为了澄清问题,特地组织了一个小组,调查研究了有争论的几首抒情歌曲。结论认为《小燕子》的歌词、旋律、伴奏都不是黄色的。尽管如此, 仍不能解决问题。

1961年,作曲家马可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题为《让音乐生活更活跃起来吧》的文章,指出:

“比方说,有这么一类歌曲,只要有人说它与黄色歌曲有某种瓜葛,不经过好好分析研究,马上就排斥在我们音乐生活之外,象《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是。《小燕子》这首歌,无论从词上或曲调上看, 都是健康、活泼的,怎么能说是黄色或近乎黄色的呢?有人说这是由于演员唱得有些“嗲气”。有些“嗲气”是不是等于黄色,这是值得研究的。但即令一首歌曲在演唱上有某种缺点,为什么不可以由别的演唱家做更多的创造尝试呢?”马可的文章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但也无济于事,不能改变某些人的成见。

《小燕子》受到误解的时候,王丹凤同志也跟着受株连。王云阶也因作曲而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那十年”过去之后,到了70年代末,《小燕子》并被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编人了他们的教材。还有一些刊物和儿童、青少年的歌曲集也转载了。

值得玩味的是,歌曲里的第一句话,“穿花衣”这个词组在1950年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它有着特殊的含义,甚至是那个年份的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这一点也跟政府号召有关。在这个年份,政府突然发出号召“人人都穿花衣裳”的号召。一时间,大街上到处可见穿花花绿绿外衣的孩子和同样花花绿绿“布拉吉”的妇女。这一点,跟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蓝蚂蚁”服饰印象大相径庭。祖国看上去就像是一座春天的花园。在此前后所拍摄的电影《祖国的花朵》,就是对这一国家主义美学战略的最好诠释。

十首经典儿歌小燕子(从小就会的儿歌)(3)

50年代的布拉吉花裙子

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曾经有苏联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看到大街上中国民众色彩单调的服装,便发议论说:应该让人民都穿花衣裳,这样才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大国人民的幸福的生活水平。可是,当时的中国纺织工业生产水平有限,花布生产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普及“花衣裳”的需要。而苏联“老大哥”早就看出了这一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他们的仓库里正好有大量积压的花布,完全可以出口中国。苏联的计划经济甚至连中国的需求都纳入计划中了。于是,“人人都穿花衣裳”的号召就提出来了,要求公众尽可能买“苏联大花布”做衣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原本穿着“黑衣”的小燕子也成了“穿花衣”。而随着这首歌在80年代的重新复苏,我们这一代的童年也在这首歌中度过。

怎么样,就这么一首简单的儿歌,背后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它串起了包钢这样的工业背景,“那十年”里对歌曲的创作背景,甚至还包括了当人人们穿衣的时尚背景。

其实,不仅仅是《小燕子》这一首儿歌,如果你仔细咂摸咂摸会发现,童年里的很多儿歌都有这样那样的时代烙印。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再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在那个年代,儿歌不仅仅是歌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途径。

参考资料:《风华绝代:王丹凤画传》 刘澍,马中兴;《论电影音乐》王云阶;《童谣与社会主义的花衣裳》张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