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立体交通规划武汉(未来五年武汉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原标题: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

综合立体交通规划武汉(未来五年武汉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1)

武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列入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引起党代表广泛关注。

连日来,市党代表们在审议报告时纷纷表示,期待武汉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建议武汉在加快建设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同时,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商贸物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

■ 更好发挥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是武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武汉把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发挥区位优势作为重要抓手,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党代表、市商务局投资促进三处副处长殷波认为,九州通衢的地理位置,使武汉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涌入地。这些资源要素的聚集,给武汉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中提供了优势。

殷波表示,进一步强化武汉交通区位优势,将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不断推动转化为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依托于武汉的交通枢纽和辐射广大内陆市场的区位优势,我们商务工作将乘‘势’而上,做优做足内需、开放、招商‘三篇文章’。通过高水平的扩内需、促开放、畅循环,在武汉打造交通链、物流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多链合一’的中心枢纽。”

“武汉作为湖北省及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既是汇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东西航运的黄金水道,在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上,具有重要地位,蕴藏重大机遇。”市党代表、武汉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宁对武汉交通枢纽的建设充满信心。

刘宁说,中远海运集运将中部集装箱区域公司总部和管理中心放在武汉,正是看重武汉的区位优势和“双循环”枢纽链接潜力。他特别介绍,今年8月1日,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项目开港通车,二期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投产试运行。以此为支点,可大幅降低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并且形成强化武汉港集装箱中转港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铁路运输 海运”“江运 海运”等货运通道建设,武汉地区运力规模、吞吐量大幅提升。“这将有力推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强化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功能,助力武汉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

“作为央企,助力武汉航运建设发展,吸引更多物流向武汉集聚,带动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刘宁说,武汉中远海运集运将在武汉市政府以及中远海运集团等的指导下,紧密配合好各相关单位,持续做好黄金水道文章,为武汉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贡献力量。

■ 打造“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党代表们认为,正如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要加快建设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目前,我市已获批建设港口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市党代表、武汉港务集团花山港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刘芳举例介绍,港口型物流枢纽主要依托港口来建设,也是为了推动完善以枢纽为支撑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这些都是武汉港链接世界、增进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载体。

作为国家批复的一类开放口岸,花山港即将正式完成口岸验收工作。“一类口岸获批后,周边企业货物可以直接进出口,能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刘芳介绍,目前花山港已先后引进浦隆、富士康等客户,并取得部分航线直航业务。下一步,港区将以开放姿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促进更多项目在汉落地生根,并通过直航业务吸引货源,打造货、港、船一体化全产业链。同时,充分发挥水铁联运无缝连接的优势,增强武汉港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加大服务中西部省份的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现代化物流集疏运枢纽,助力武汉打造中部地区枢纽港口贡献力量。

“武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具备建设国际航空客货枢纽的优势与基础。”市党代表,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柴舸说,“双枢纽,多支线”是实施“民航强国”“交通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做优做强武汉民航,让武汉真正成为祖国的“立交架”,更好发挥“一主引领”作用,东航义不容辞。

柴舸说,东航将进一步优化航线结构,加密航线网络,加大运力投入。“十四五”期间,东航武汉公司引进飞机年均增速将达到8%以上,打造“汉沪”“汉蓉”““汉京”等快线或准快线,努力打造立足武汉、辐射全国,借助大东航枢纽网络优势通达世界的一流航空公司,服务武汉市,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加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市党代表、武汉地铁集团建设总部一级项目经理周歌军说,党代会报告给了地铁一线建设人员一份施工蓝图,将依照蓝图来完成未来五年的规划节点任务。

■ 带动会展及商贸物流产业发展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党代表们认为,将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将直接带动会展经济、商贸物流的发展,有助于武汉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对会展经济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市党代表,汉阳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兴表示,发展会展业是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具体实践。

谢兴说,汉阳区商务局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金牌店小二”,打造全市会展文旅集聚区,加快推进环球文化中心、智慧大厦双子塔、中央水系商务区等国博中心配套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提速会展关联产业集聚和“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功能布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大规模、高级别、专业性展会,巩固和塑造一批本土特色会展品牌;突出汉阳造、知音琴台等文化印记,持续导入特色文旅项目,大力引进优质文创企业,重点打造环月湖、环莲花湖、环武汉动物园等文旅圈,融合打造100亿会展文旅产业。此外,“十四五”期间,汉阳区还将重点促进会展数字化赋能和会展服务汉阳区数字技术产业发展,挖掘会展招商引资新能量,放大产业展会服务汉阳区重点产业发展效应。

市党代表、黄陂区蔡店街道党工委书记裴卫华说,黄陂作为武汉北大门,拥有天河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毗邻全国武汉新港,临港优势明显。未来,依托机场核心枢纽,黄陂区将打造高端会展经济聚集区、临空总部聚集区、航空物流聚集区。而在黄陂汉口北,正升级建设武汉国际贸易城,通过“内贸外贸”相结合,打造湖北“新沿海”重要出海口。

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市党代表,武汉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国认为:“武汉商贸的发展,特别是武商、中百等上市公司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地方,要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主动走出去,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进行布局。这一步不容易,也正是基于武汉交通区位优势的不断强化,为扩大内需、增强长江中游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添彩助力。”

王建国介绍,近年来,依托于武汉交通区位优势,中百集团已在武汉城市圈,以及省内其他城市,还有长沙等中部其他省的城市开设仓储、超市等各类门店数百家;以鄂州华中冷链港、昆明冷链港、扬州冷链港为支点的武汉冷链产业已经走向全国,冷库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在上海、长春等地建立了轿运基地。此外,今年11月底,由武商集团打造的南昌最大商业综合体封顶,明年将正式运营。这是武汉商业龙头“走出湖北”的第一步,也是长江中游三省“商业互融互通”的实例。

■ 打造实力雄厚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展望未来,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武汉区域辐射力、全国竞争力、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新时代英雄城市能级、品质、形象充分彰显;全国经济中心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

畅通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骨干路网,织密提升区域循环路网,完善副城配套基础设施。推动“主城加密、新城成网”,打造“轨道上的武汉”。

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

强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武鄂同城化为先导,坚持交通互联先行,整体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

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

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联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能级,加强与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联动,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加快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提升物流枢纽功能,做强做优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港口、陆港、空港、生产服务、商贸服务等“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

打造铁路、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和“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建设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打造铁路客货运“双枢纽”。

推进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天河空铁综合枢纽建设,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 “双枢纽”。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

发挥自贸区引领作用,高标准打造综合保税区、国际产业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开放平台,高质量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持续提升口岸功能,努力成为内陆地区外资外企落户首选地。

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汪甦 高萌 史强 统筹:马振华 郑汝可 制图:刘岩 资料整理:殷雪君

(责编:张隽、荣先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