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

这两天,B站给我推了不少有关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视频。这或许和我前两天在该站,搜过普京相关新闻有关。道理很简单,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普京的偶像。

不过,有一说一,由俄罗斯女演员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饰演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确实非常惊艳。叶皇在俄国历史上,地位类似于我国“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是唯二被冠以“大帝”名号的沙皇。这位演员虽然外形上有些不符(主要是太漂亮了),但演出了叶皇俯视欧洲的霸气。

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1)

玛丽娜·亚历山德罗娃饰演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这部戏勾起了我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恶补”,我发现,和巅峰时期相比,这个王朝的灭亡过程更有意思。

1917年3月罗曼诺夫王朝的瓦解,可以说是整个时代最缺乏领导的、最自发的、最无特色的革命之一。

不信?请把目光投向1917年的彼得格勒。

1917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笼罩地球的第三年。都知道,打仗,拼的是经济。虽说俄国也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是与英美法德等“土豪”相比,就是一穷光蛋。战争前两年,俄国还能靠着底子强撑着,进入第三个年头后,俄国孱弱的经济基础已经无法对战争形成支持。1月底,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了10天的面粉储备,肉类在市场上已经消声遗迹。战乱、饥荒威胁着千百万人。

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2)

一战

写到此,想到了当下的俄国。现在被一些网民尊称为“大帝”的普京,正在和泽连斯基治下的乌克兰死磕。战争进行了一个多月了吧,此前被国人嘲笑的乌克兰和他的演员总统,非但没有毁灭,反而和俄国打得有来有回,以至于大帝都拿出了核武器进行威慑。为了对付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国进行了经济制裁。要知道,现在的俄国,GDP都不如广东省,较之一百多年前,情况更差。但万幸的是,它还有来自东方的力量帮忙,俄国经济不至于马上崩溃。

不过,1917年的俄国,就没这么幸运了。那股东方力量,此时正处在最黑暗的时候,自顾尚且不暇,支持俄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没有强援,等待俄国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社会动荡。

首先站出来表达不满的是彼得格勒的工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是抗压能力最差的一个群体。面粉的短缺,对于资本家来说,意味着要高价购买其他国家的面粉,损失的只是钱,而对于工人来说,则意味着未来将没有食物可吃,损失的那是命。

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3)

彼得格勒罢工

命都要没了,资本家定的法律也就没有什么畏惧的了。正如陈胜所说的那句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为了面包,工人们开始拒绝为资本家工作。罢工的人群,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大面积出现在了彼得格勒的街头。据统计,1917年前两个月,全国至少有67万名工人罢工。

此时,那些上层人物在干什么?

两个字,“宫斗”。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国家杜马主席罗弗·罗将柯,是当时俄国权势最大的两人。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关于最高统治权归属上,两人没少吵架。尼古拉二世觉得国家杜马是个废物,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国家杜马也对尼古拉二世表示不信任,让他交出最高的权力。

当工人罢工的消息传到了罗弗·罗将柯的耳中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平息工人的怒火,而是觉得这是一个“夺权”的好机会。2月19日,罗弗·罗将柯向尼古拉二世汇报首都局势的时候,便用“革命”来威胁沙皇交出权力。尼古拉二世也不是吃素的,立马怼了回去——假如革命要来,“那就求上帝帮助吧!”

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4)

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有这样的反应也不奇怪。在他看来,工人就是蚂蚁,自己则是大象。蚂蚁能撼动大象吗?在政府的枪炮面前,所谓的罢工只是小孩子过家家罢了。所谓“大炮的射程就是真理”,有“真理”在手,工人有什么可怕的?还“革命”?到时候工人们跑都来不及,自己不“革”他们的“命”,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说这个吓唬谁啊?在尼古拉二世眼中,罗弗·罗将柯那套说辞,纯属扯淡。

镇压从俄历2月22日开始,这天,大批士兵出现在了彼得格勒的街头。但是让尼古拉二世和他的追随者们没有想到的是,一贯被他们视为软弱可欺的工人,面对枪口竟然没有退缩。面对着全副武装的士兵,工人们高喊着面包,像潮水一样涌来,什么“真理”,什么“正义”,在工人们的怒火中都成为了笑话。

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武力确实能起到恐吓的作用,但也要看对象。工人们要是跑,就会被饿死,要是反抗还有一线生机。在工人的眼中,只要能打倒士兵,冲散军队,自己就能继续活下去。在这种信念的加持下,每个工人都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一面,那些士兵和武器也就没这么可怕了。

斗争的高潮,在第二天,也就是俄历的2月23日。这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彼得格勒市区到处出现写着“打倒战争”、“反对饥饿”、“革命万岁”的标语牌。在纳瓦尔广场,在喀山大教堂,在兹纳缅斯卡娅广场,处处都能看到示威者举起的红旗。据说,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8000人。

深度解析叶卡捷琳娜二世(诞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5)

尼古拉二世与皇储阿列克谢

看到这样的局面,尼古拉二世再也坐不住了,他签发了一份给彼得格勒卫戍司令哈巴罗夫将军的电报,要求他在俄历2月26日结束首都的无秩序状态。为了完成任务,哈巴罗夫将军下令向游行的群众开枪,并逮捕了171名示威的带头人,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全体成员几乎均遭逮捕。

此举不仅激怒了彼得格勒的工人们,一些士兵也感到无法接受。这些人大多来自工农家庭,对工人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在接到哈巴罗夫将军的命令后,很多人表示愤慨,他们回忆起了沙俄政府种种倒行逆施的举措,越想越觉得给这样的政府卖命,不值当!于是,巴甫洛夫团第10连的士兵决定加入工人的阵营,用自己手中的枪炮结束沙俄政府的种种罪恶。

俄历2月27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士兵和工人联手,解除了警察和宪兵的武装,并顺利抢占军火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沙皇军队,临阵倒戈,转到了起义人民的方面。当天晚上,起义工人和士兵便控制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的地点和部门。从这个时候,尼古拉二世变成了瓮中之鳖,很快便被起义军控制住,他的追随者,也一并被逮捕。“二月革命”就此取得了胜利。

曾经无比辉煌的罗曼诺夫王朝,以这种方式结束谢幕,确实有点始料未及。其实,在“二月革命”之前,沙皇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可谓“优势在我”,但是尼古拉二世的一顿“微操”过后,形势完全反了过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二月革命”的胜利,得感谢尼古拉二世那些“作死”的操作。没有他的步步紧逼,罢工不会成燎原之势,没有他的血腥镇压,士兵也不会临阵倒戈。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尼古拉二世这样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