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云鞭打芦花(鞭打芦花和芦衣顺母)

临沂文化符号:非遗

《鞭打芦花》和《芦衣顺母》

郑桂云鞭打芦花(鞭打芦花和芦衣顺母)(1)

闵子骞

二十四孝之一的《单衣顺母》,在典籍里叫《芦衣顺母》,在戏文和口传里叫《鞭打芦花》。主要讲述孔子著名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也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四则故事。《鞭打芦花》的故事在孝故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妇孺皆知,长传不衰,流传甚广。为平民百姓易懂好记,喜闻乐见。在故事的流传中,费县,临沂市乃至全省全国的许多地方很多人都对故事耳熟能详,有不少人会讲。

闵损(前536一前447),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死得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继母给亲子用棉花做冬衣,却用芦花充当棉絮给他做衣穿。有一天,父亲出门,叫闵损牵车,闵损身上寒冷打颤,牵车的绳子不由得掉落地上,父亲斥责并鞭打他,结果衣服被鞭破,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下,请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郑桂云鞭打芦花(鞭打芦花和芦衣顺母)(2)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

《鞭打芦花》戏文:

北风刮,大雪天。芦花袄,怎御寒?可怜闵子骞,哆嗦成一团。却看两个异母弟,一个更比一个欢。都说后娘心最毒,小小年纪遭此难!

  闵子骞啊闵子骞,为父驾车跟一边。车马奔,拼命赶,继母呵斥说他懒。闵子骞,无怨言,手冻僵,心依然。缰绳抓不住,跌落惹人烦。父恼火,举马鞭:“从小不争气,不是好儿男!”怒骂闵子骞!鞭打闵子骞!鞭鞭打在芦花袄,骂得骞儿心更寒。芦花袄,露破绽,芦花飘飘父愕然。撕开俩弟袄,分明是絮棉!骞儿手冰冷,俩弟手温暖。

  父写休书撵继母,骞儿双膝跪一边:“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真情感继母,悔过向良善。孝子闵子骞,深得后人赞。

(白)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便把这一故事称之为《单衣顺母》或《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郑桂云鞭打芦花(鞭打芦花和芦衣顺母)(3)

在《二十四孝图》中,总结为: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宋代金鹏说写诗赞曰:名称大才世这难,袄絮芦花岂耐寒。宁使一身甘冻死,肯教三子受衣单。

《鞭打芦花》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涉及到当时的风土、人情、典章、礼仪等方面,这对于研究历史、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倡孝道,对青少年进行尊老孝亲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意义。

如今汪沟镇闵子故里,依旧民风淳朴,《鞭打芦花》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准备打好闵子品牌,加快闵子祠的建设和闵子文化的传播,提升该镇的文化品位。

(文/马荣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