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

人类丧葬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是由死者快要断气时的那刹那就开始了。在死者的亲属发现病人将死时,通常要做的有这样几件事情:一是以各种方式试探亲人否已死,以防不测;二是以各种方法挽救死者的生命,希望用活人的诚心使病人起死回生,或者设法使活着的人可以继承他的香火;三是在病人临死或新死时就举办各种活动,以便死者在死后能达到活人所希望的目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亲情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人们的信仰和观念所决定的。

招魂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

当人将要断气时,人们要用新丝绵放在病人的口鼻前,以此来看他是否还有呼吸。因为新丝绵很轻,容易摇动,很轻的呼吸也能够感应出来,同时死者亲属挥舞着死者的衣服登上房屋顶呼叫死者的姓名,连喊三声,而后再把死者的衣服扔到屋由人接着,盖在死者的身样做的目的是祈求鬼神,希望让死者的灵魂从阴森的冥界回到尸体上来。这是生者在尽最大的努力挽救死者,叫“招魂”。

接气

当人将要断气时,由他的长子用一个红绸做的小布袋,里面装上金银和五谷,放在死者的嘴边接气,以表示家庭后继有人不绝。如果家中没有长子就由次子接,无儿子的家庭止接。无子女的就由其伴侣接,或者由亲属要有人把住。有的则以为能够在他断气前找个地方托住他的身体也就有了依靠。

烧落气纸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2)

在病人快要断气时,亲属就开始撤下他铺的床单位置,头要向着西方。当病人断气后,亲属便开始烧纸。通常在锅或盆子里烧,一直把它烧满为止。人们对这种习俗的释是:人死了之后都是要到阴曹地府中去的,而在这条路上有各种鬼魂须烧纸钱给鬼魂用,他们才会放死者过去。

报丧

凡有儿女的人家,如有亲人亡故,家属要按男左女右习俗,在自家朝街的门旁边贴上一长方形的白纸,上面书写死者的官爵、姓名、生卒年月和孝子的姓名,这叫做“丧报”,也称“报丧帖”这样做的目的是丧家认为自己重孝在身,除特别亲近的亲戚外,不便去别人家报丧,因此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这样的丧报。在讣文的末尾还要写上“恕报不周”或者“恕不遍讣”等表示歉意的字句,以达到报丧的目的。在苏北农村,在家门上报丧的标志是挂上一个纸做的球,叫做“孝球”,以代替讣文。

中国报丧的禁忌多种多样,有的地区是重视报丧时间和孝子的身份。在四川西部农村,当地人死后,习惯上死者的亲属要奔赴亲友家中去报丧。因为身穿重孝,当地习俗忌讳让这种人进到自己的家门,因此报丧者只能等候在亲友的家门外,一直到亲友出门,孝子这时才能以敏捷的动作闪出来跪到亲友面前.磕一个头,泣告丧情。而在浙江杭州报丧的禁忌则不在是否进门,而在于进门报丧时的打扮。这里人们报丧的规矩是把亲族和至友的名字写在手折上,而后派人到各家去走报,称为“报死信”。报信者到别人家里去时,手里必须拿着一把雨伞,亲戚朋友接到死信后要烧两个鸡蛋给报信人吃,然后还要摔碎一个碗,当地的俗话称作晦死鬼滚蛋。

哭丧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3)

当人刚死时,丧家的主人就开始哭,包括兄弟及家里的女人并且哭的时候要捶胸顿足,有的还要跳着脚哭,哭得越厉害表明越悲伤。我们看到大多地方的哭丧,在死者刚断气的那一刻,便哭声大作,而报丧时的哭,往往不如断气时哭得那么厉害。接到死信人的哭声则是连续不断的,如果要从较远的地方赶来奔丧的话,几乎是从出发地一路哭到家门口,至少也是在回家的半路上就开始哭,回到家之后则进一步放声大哭,直到悲哀完全地表露出来为止。哭丧的习俗大体是这样的:当女儿回到娘家吊丧时,人还未进门,便哭声大作,娘家的人听到后,马上出来接待,到停丧的地方也开始一起大哭起来。有的地方,当出嫁的女儿或姐奔丧时,在上路时就开始哭,直到到丧家门口时为止几乎是一路上哭着来。有的地方到大殓时丧家还要大哭一次,这一次是在众亲友围着棺材走一圈后,亲友们跪在门外放声大哭。

穿老衣(寿衣)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4)

寿衣是指人死后换上的衣服,这种衣服是一直穿到最后人殓的,因此叫做寿衣。人即将断气者或刚断气时死者的家属就给他换上干净的内衣,这叫做“小殓”。然后在准备入棺时,还要再穿一次衣服次要换上的是干净整洁的外衣,就像要出门做客一样,穿上庄重的礼服,不过这一次是要到另世界做一次长久之客,所以他的亲人们对这最后一次衣服的选择就格外重视,而且传统上对这种行为也极为注重。

噙囗钱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5)

人刚咽气,要赶紧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入口中。“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进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端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滑入腹内,待装殓时揪掉红线。关于往死者嘴中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含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苦一生,不管遗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托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生不受穷。

停床

当亲属为死者清洗完毕后,遗体通常要在家中停放一段时间如果是小孩,就要当天下葬,青壮年停尸一天到三天,老年人停尸的时间要久一些。另外还有不同时期、不同人等、各个民族的差异。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放好,身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尸体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住,俗称“苫脸纸”。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称“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跳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松手,叫做“死不丢手”,十分吓人。因此,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下。

入殓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6)

人殓的仪式有小殓和大殓之分。小殓指给尸体裹上衣裳,地位越尊贵,所裹的衣裳越多;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进棺材。小殓大殓统称为“人殓尸体入棺,要摆正尸位,下钿红褥子,上盖红被单,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作为固定物,防止摇动。安排好了,方可盞棺,俗称“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开启。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人殓”时,如果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到,龙口”就不能合,柏盖留个空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从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点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丧服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7)

大凡办理丧事,死者的亲友都要另外穿上专门的服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就是丧服。中国的丧服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打上了白色的印记,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出殡时的服装大体上都以白色为主。只有少数人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穿黑色的丧服还有少数不太注重礼仪的人们时也穿一些不是白色的衣服,但一般绝不穿戴鲜艳的或者花哨的衣服,而用暗淡的颜色代替。

设灵堂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8)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灵 堂上要悬挂死者的遗像,过去是挂画像,现代就直接挂死者的照 片。遗像的两旁也书写着挽联。两侧的墙壁上挂的是亲友们送的 挽联、挽帐、衣料、被面等祭物,俗称“祭轴”。富足的家庭,灵 堂上还要搭布帘,挂彩球点灯笼。桌上摆放茶饭、点心、果品等 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燃白烛。桌子两侧 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 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 制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样式多种多样:灵庭、过亭、冥 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是一-般都有的。

守灵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9)

停尸期间,亲属要守护在一旁,这称作“守灵”。“守灵”的 含义有几种:-是作为生者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在人世间最后陪 伴-下亲人;二是迷信的说法以为,人死之后会有一些鬼魂围绕 着死者,如果不采取一些办法阻止,它们就会祸害死者和生者。 因此,在亡灵还没离开他生前的屋子时,必须有人陪伴着他。” 灵”期间还要举行一些仪式,主要是供饭和点灯。 供饭这一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盛行,俗称“倒头饭”,进行 这一仪式的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不要成为饿鬼。长辈死后,在桌上摆一些果品酒食, 由儿子儿媳屈膝坐在地上相陪,劝亡灵进食。这二习俗也叫“伴亡人食”,包含着子女最后- -次尽孝心的意思。点灯。当死者的亲属做完小殓后,便将尸体放在床席上,然后在床下为死者点上一盏灯。迷信的说法认为这盏灯可以照亮亡:是赴地府的路,特别是在亡灵过“奈何桥”时,不会跌入血河中,他们把这盏灯叫做“过桥灯”。

出子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0)

人死后第三天早八九点钟,是约定俗成的“出子”时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告之丧事。另有一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不自知,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坏”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极受重视,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掉。否则,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搞得丧事大乱,家族不和。“ 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一。

请主

实际上是请“陪客”,但当地人称为“请主”。就是在开吊祭奠的前一天下午,把“五服”之内先于死者而亡故的兄弟或妯娌的“神灵”请回来,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礼。男死请“兄弟”,女死明“妯娌”,男女不得混请。“请主”时,前有鼓乐吹打,孝子列以相随。请谁,谁的长子抱其“牌位”领头烧纸,一定在坟 上烧,坟头找不到的在十字路口烧。吹吹打打,满街转悠,也有向村邻宣告第二天开吊祭奠的意思。“请”完回到自家门前时, 早有女孝子跪成一片,号哭迎接,后回到灵前,把所有“牌位”以新故者“灵牌”为中心,分左右、按长幼雁翅形摆放停当。接着磕头烧纸、献饭,好让他们一起“吃、喝”。“请主”完成之后,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称“领羊”。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供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为死者运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解释,说法不一。

开吊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1)

通常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之外“出纸”。人们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剪裁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做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样式,然后用糨糊串联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幡飘带,吊悬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受祭奠的含义。“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过的猪头都献上。来客- -看祭桌上的猪头,便会知道丧事杀了几口猪。当天,亲朋邻里纷纷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称“上礼”。凡有来客到时都鼓乐齐奏,热烈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率领下,在乐队的伴奏下,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表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进了西洋鼓号,显得更加壮观、郑重、气派了。

祭礼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2)

丧事应当过几天,各地习俗各异。一是依据阴阳先生推算挑出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而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要快葬。其他时段,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丧事大致分为普通事、官宾事、加祭事三种类型。普通事没有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吹奏唢呐即可。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官宾事场面宏大,礼节复杂,耗资极大,唯富贵人家才能办得起。要请有功名的主官一人、土官一人、礼宾四人,穿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 点主”礼,还有墓前“祭后土”等仪式。每举办-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加祭事就是旧时因家贫或其他原因,认为父母葬礼太简单,后来儿孙有了钱,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其形式可以按着普通事办,也可以按官宾事办,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

辞灵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3)

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 从晚八点左右开始,鼓乐班子齐坐灵旁,由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远近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得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奏一曲。所以,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哪些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

出殡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4)

出殡,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拾到墓地的过程。出殡之前,先由吹鼓手在村里吹奏一番, 乡邻听到嘹亮的唢呐声,从梦中醒来,便知道要起灵了。有的人即到丧家帮助,有的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中头后,便把灵柩拾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木棍作为拾杠。出殡往往不用车,由四人或八人扛拾。-切准备妥当了,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踢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灵柩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作。习俗有谁摔“纸盆”谁就有继承权。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 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哭奔墓地。出殡的队伍顺序是:鼓乐走在最前边,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打着灯笼,俗称“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称“引路纸”。一人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着献饭,一一人背上祭桌,这些大多都由女婿、外甥担任。接着就是男孝子、灵柩、女哮子、“送埋”的亲朋好友随行。灵柩出村时路过谁家,谁家大门前就烧起火堆,一则为“ 路祭”,二则为驱邪。

下葬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5)

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周,表示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转完了,把灵柩放置在墓穴前面。孝子全部跪倒于地。阴阳先生进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位置,同时画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子把灵柩吊人墓室,挪在阴阳先生画定的线上。接着,在灵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 阴间地契”,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然后用土蟹或石板封闭墓室口。接着,就开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进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进行最后告别,接着众人便都动出手来,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冢上撒上五谷杂粮,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活,埋葬宣告结束。理葬完毕回到家里后,全体孝子叩头烧香敬天;然后再到各家“谢灶”。最后,招呼“全墓”人吃饭,过去多是饴馅面。当天中午,才摆酒席,谢总管、知客,清理用品,丧事全部完毕。

葬后祭祀之礼.

人死了之后要做什么后事(人死后后事需要安排什么)(16)

死者安葬后第三天下午,原来“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带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基,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从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门。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吃不完就地埋掉,不许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和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特别忌讳,“复三”时“送埋”者都得到齐。人死从咽气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郑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灭。

“祭七”过完到百天,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逢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以表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些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之 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洁,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拜,坟上“换服”就行了。

由此看来人走的时候要比出生时麻烦的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其他的习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