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仁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礼什么是和)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礼与仁的关系是什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礼与仁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礼什么是和)

礼与仁的关系是什么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译】

有子说:“运用礼,贵在做到和。先王治理天下,能以礼促进和,这点是最美的。小事大事都拘泥礼,就有行不通的情况。知道和为贵,而一味求和,不能用礼去节制它,也行不通。”

这一章有许多概念,需弄清楚。不然,就会偏离有子的本意。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儒家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道礼,无法立身处事。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事是国之大事。鲁国大夫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礼,是人的主干。没有礼,就无法立身。他本人见有精通礼的人必向其学习(苟能礼者,从之 ),临终,遗命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

但什么是礼?礼从哪里来?礼的作用是什么?一般的人不下番功夫,还真不容易说清楚。

礼的古字是“豊”,后演化为繁体“禮”,之后又简化为“礼”。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许慎说:“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王国维《观堂集林》:“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由盛玉献神的礼器,豊又有了“祭祀敬神”的含义。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后来,礼又由“祭祀敬神”,引申出礼仪、礼制、礼法等内涵。

西周时朝,礼达到了一个高峰。孔子说:“周借鉴了夏商二代,礼文多么完备美盛啊!我效法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世风尚奢,僭越礼制,愈演愈烈。《八佾》中“管氏亦有塞门,亦有反坫”、“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都反映出春秋时期,“礼”越来越失去了调节关系的功能,失去了活力和生机。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这个问题真大啊!礼,与其奢侈(掩盖了本质),宁可俭朴(保留些本质);丧礼,与其礼文琐细(不知哀戚),宁可(少些礼文)多点哀戚。”

本章有子之言,就是针对时人不知为何用礼、不知如何用礼的社会情况而发的。他首先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这一石破天惊的精辟论断,然后指出“先王之道,斯为美”,潜台词就是今人已不能做到“礼之用,和为贵”。之后,又从时人用礼的两个相互对立的错误,及因此不可行的后果,全面透彻阐释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深刻内涵。

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理解,众说纷纭。朱熹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然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不迫,乃为可贵。”钱穆说:“礼主敬,若在人群见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蒋伯潜说:“礼主于让,故以和为用。”一言以蔽之,作为调节人神关系、人人关系、社会关系的工具,礼表面看是对不同的对象、群体、组织加以区别,但其实质是使不同的对象、群体、组织各居其位、各由其道,达到共生共处共赢的和合境界。

“礼之用”,不能想当然翻译为“礼的作用”。礼之用的“之”,不是助词“的”,而是用于主谓之间的一个语法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使该句与下文构成一个完整句子。这种情况,在文言中是很常见的。《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中“夷狄之有君”的“之”,就是这种用法。钱穆《论语新解》:“礼之运用,贵在能和。”钱逊《论语读本》:“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再换一种译法,“运用礼,以能做到和为美。”

礼作为规范,有其稳定性、滞后性,但具体事却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别。如果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无论大小事缓急事都拘泥于礼而不能权变,就失去礼应有之“义”。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针对时人拘泥于礼之细而忘礼之义的情形,有子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由”,是“依循”、“不违”的意思。之,指礼。

能做到和,固然为贵为美,但若为了和而求和,违礼而和,丧失原则而追求一团和气,就成了苟和、苟同。这样做,不仅无益,实则害莫大焉,事实上也行不通。君子以此为耻而不为。孔子说:“君子泛爱众而不党私,小人党私而不能爱众(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追求和合而不求同一,小人求同一而不追求和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但什么是真正的“和”呢?先人对此早就有精辟的论述。周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晏子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中庸》的论述更为精辟:“致中和,天地位焉,百物生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从前人论述,可知和是以保持事物的主体性为前提,直面矛盾,包容差异,在矛盾冲突斗争中,追求事物共生共存共赢,是对“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仁的思想的高度概括提炼。和为贵,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和日常行事的准则,也是一种包容天地万物的世界观,更是一种为此付出努力的实践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