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

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1)

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2)

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3)

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4)

■《芥子园画谱》

对李渔的印象 李渔是生活的大玩家(5)

■《闲情偶寄》

他倡编的《芥子园画谱》被黄宾虹、齐白石等视为经典范本

《芥子园画谱》被誉为“吾国空前绝后之画学教科书”,它让中国画从士绅阶层走入市民阶层,让中国画的普及建立在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之上,是我国流传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中国画启蒙教材。

《芥子园画谱》的倡编者李渔更是被誉为“生活的玩家”、“多艺的天才”,他写成的《闲情偶寄》深谙生活之道,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 生活艺术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和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他编排的戏剧传入海外,影响了18世纪日本歌舞伎表演……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他是襁褓识字、过目不忘的天才

官场折戟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多数天才,都有着传奇的人生,李渔也不例外,他的出生便是不凡的例证。1611年,浙江金华下李村的一位母亲怀胎11个月仍未生产,白发长者路过此地看望产妇后建议道:胎儿是“星宿降地”,需到祠堂才可顺产。

移步祠堂后,男婴诞下,长者说孩子非凡胎,是“仙之侣,天之徒”,于是父母为其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人熟知的“渔”和“笠翁”的名号,则是男孩成长至中年以后的事。

李渔自幼聪颖,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泛指幼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李渔的母亲对他寄予厚望,学习孟母“三迁 教子”,鼓励他读书出仕。举家迁往如皋,后又丧父,李渔便更加刻苦奋读攻研,却乡试落第,使他倍感打击。

功名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回下李村居住。

李渔自称为“识字农”,在伊山边构筑了毕生第一个园林——伊园。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了廊、轩、桥、亭等景,笑言可与西湖 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不料,在一次兴修水利的事件中,邻村胡姓刁民与他发生矛盾,迫使其萌发了去往杭州的念头。也正是这次出走,成就了李渔的辉煌人生。

杭州开启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湖上笠翁”火爆程度不亚于明星

初到杭州,举步维艰,但聪明的李渔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打倒。李渔机敏过人,他走街串巷,细心观察,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市井小民,都对戏剧和小说有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卖赋糊口”。这里说的“赋”,不是一种体裁,它包含了与文字相关的各类文章。

自此,他毅然选择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之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在杭州居住数年,随着戏剧和小说作品的不断问世,李渔的“湖上笠翁”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号,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当今的流量明星……

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 短篇小说集。

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是“市场”是诚实的,他的《笠翁十种曲》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抢购一空, 并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

他的“湖上笠翁”成了文坛“品牌”

金陵开辟了另一个事业高峰

随着作品的畅销,“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品牌”。一些不法书商千方百计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有的甚至随便拿一个作品,冠名“湖上笠翁”来发行,蒙骗读者。

随着盗版现象的加重,李渔为了便于“维权”,毅然离开杭州,举家迁往盗版“重灾区”——金陵(今南京)。

为了维权而搬家,李渔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版权意识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

在文人荟萃、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李渔一边交涉维权,一边又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新篇章。

“芥子园”是李渔平生所造的第二个园林,最为声名远扬,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芥子园虽小,只有三亩不到,却萃取天下园林精妙,经李渔匠心独运的精巧编排,绘成了一幅立体山水画:板桥茅舍、曲径回廊、舞榭歌台、流泉飞瀑、茂林修竹、芳草名花、游鱼鸣禽无不包容,真是把大千世界纳入了一粒芥子,别有一番情趣。

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

芥子园书铺出品的最为知名的艺术类图书当属《芥子园画谱》,它一经问世便备受赞赏。《芥子园画谱》问世以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齐白石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山水画名家陆俨少,12岁到南翔公学读书时,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谱》,像得到心爱的宝物一样,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郭沫若也曾诗云:“幼时亦能画,至今手犹庠。愿得芥子园,恢复吾伎俩”……

鲁迅当年也曾买过一套《芥子园画谱》,并送给了许广平,他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十年携手共艰危,相濡以沫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 甘苦两心知。”

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

晚年迁回杭州营建“层园”

居金陵期间,李渔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戏剧的推广。

1666 年,他应朋友之邀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先后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再配以其他人员,一个初具规模的李氏戏剧班成型。此 后的7年间,李渔自任导演和编剧,以芥子园为大本营,带领大家四处巡演,“全国九州,历其六七”,每到一处,观戏者人头攒动,显然,这就 是最早的“巡回演唱会”。

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他说:“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他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自己写剧本、找演员、排戏剧,走到哪里演到哪里。

后为了便于儿子应试,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年纪虽老,玩心不老。李渔又买下了一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这是李渔一生所建造的 第三个园林,也是最后一个园林。

李渔,这个生活的“大顽童”,将晨起作诗于园林间、午后小憩于居室中、半夏流连于荷塘边、长冬困顿于凛风下的种种闲情、点点思索、句句箴言、轻轻谈笑都汇于一书——《闲情偶寄》。

这本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