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暴脾气(克制)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克制暴脾气?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克制暴脾气(克制)

如何克制暴脾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彩图全解四书》(颜渊篇第十二)

以上是我最近两个月以来一直在断断续续看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彩图全解四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书的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但是是有彩图的内容,总体来说,彩图所占篇幅并不大,所以还是主要以四书内容为主。

断断续续,直至今天,我已经看到颜渊篇第十二。其实对于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有想法读一读的就拿现在在读的这本书来举例,我感觉读过一次是不够的,所以很可能我会再读好几次。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实在忍受不了没有开头就开始说故事的节奏,就像没有穿上衣服就去上班一样难受。

那么,言归正传,还是来说一说以上孔子与颜渊的对话吧。对话中,颜渊向孔子问道,探寻“仁”的理念。孔子回答说要抑制自己,使得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仪的范畴,这就是仁。而后又说了,如果做到了这些, 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仁德的实行是靠自己的,不是靠别人的。

而求知的颜渊继续请教如何做到仁德,孔子解释说,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事情不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说,不合礼的事情不动。自此,颜渊发出感叹,“我虽然不聪敏,但是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

以上,就是孔子与颜渊对话的具体内容。

其实呢,这段话也是孔子的著名言论,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克己复礼”这个成语,只是懵懂,还认知不到具体的深意。即使后来听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也只能按照表面意思去理解。

时至今日,当重新再次看到这句话时,仍然觉得有什么还未参透的方面。这大概就是儒家经典的魅力吧。

还是重新来品味一下孔子讲的四个非礼吧。我一直认为将所学到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又会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

“非礼勿视”,这句话乍眼看去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时刻在考量着自身的品行。

作为一个拥有自身主观意识的生物,好奇心是自出生以来便具有的天性。对万物的好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自身的发展,提高着自己的认知。但是,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必须要得到满足,就比如说小时候的日记。当然,我小时候的日记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敷衍了事,虽说被安排写日记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文笔,可好奇心就是这样,同学的日记本总是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意识到,写日记也可以是对自己一天生活的记录,也可以是自己孤身一人的对话,也可以是自己隐藏自己小秘密的地方时,对他人的日记也变得愈发具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当阅读到这句话话时,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日记本就是私密性的事情,去擅自窥探他人的秘密实在是不应该。

随着经历的丰富,“非礼勿视”也扩展到具体的生活当中,曾记得有一则报道,说的是男子利用手机偷拍女生裙底。最终,男子被拘留。无论是谁,遇见这种偷拍的情况都会表达极大的愤慨,因为这已经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按照孔子的观点,这名男子就没有做到仁,其他人对其愤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以此为戒,“非礼勿视”应当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

“非礼勿听”,同样也是对个人心性的考量。

不符合礼的事情不听扩展开来其实也是对个人私密性的一个观点。人存活于世界上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交流时我们所用到的语言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时不时会碰上这样一种情况,当自己走到两个人乃至几个人之间时,本来热烈的谈话氛围突然变得像冰窖一样冷寂。这时,就要注意了,不要去妄加揣测,氛围的改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切不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如果最后听到的是好的内容尚且可以,但如果是让自己感到反感的内容没准儿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麻烦。多的不说,如果是关于自己的坏话,难道能保证自己不会感到愤怒吗?自身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很完美,但是保持自己的心性发展得不偏不倚还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

“非礼勿言”,说得直白点,就是不该说的不说,这不仅是对自己心性的考量,也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纽带的重要环节。小时候都讨厌向老师告状的习惯,直至今日,当自己有了秘密也不会希望和自己分享秘密的那个人将秘密变成所有人的秘密。落实到工作上来,就是注意自己的言行,知道辨别从自己口中所说出去的话的分量。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从中先辈对自己语言控制的重视也可见一斑。不说与自己无关的事,不说他人的坏话,不说会给他人带来麻烦的坏话,由己及彼。如果能够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自身会获得更多的感悟。

“非礼勿动”的例子不在少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拿,不符合礼度的东西不碰,不符合礼度的东西不拿。讲真,第一眼看到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自己,而是新闻曝光被审查的官员,虽然说,中国是讲人情的法治社会。但是,贪污腐败仍然不是这个时代所能够让其自由发展的旋律。相比较而言,非礼勿动会更加考验一个人的定力,自身面对诱惑而能保持自我,不被一时蒙蔽,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总体来说,研读国学经典的目的不应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夸赞,而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发现自身的不足,遇见更好的自己。修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是只要有保持的决心与毅力,我想,我们终将会获得从未想到的惊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