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1)

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朗门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2)

被妖怪附体的她们

我特别喜欢《日本妖怪大全》这本书,书里记录了日本民间传说中各种妖怪的故事。

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妖怪,叫“忙”。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3)

被这种妖怪附体的人,都会整日忙碌,不肯停歇。

这让我想起曾找我咨询过的两位女士:

杨女士和乔女士。

之所以会想起这两个人,是因为她俩都曾对我说过同一句话——

忙,是解决一切情绪问题的最好办法。

38岁的杨女士,20年前白手起家,经营起一家制造厂,厂子越办越好。

以她现在的条件,完全可以把很多事情交出去,安排别人去做,但她却没有。

每当我问起她的近况时,她总会说:

“哎呀,工作太辛苦了,总忙个不停,等我退休后得去过点悠闲的生活才行。”

尽管嘴上会这么说,但大部分时间,她还是把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子。

当我和她提议,现在就试着减少一些工作量,不必一定要等到退休后,才能过悠闲的生活。

她总回答说,工厂离不开她,她必须要工作。

去年刚刚退休的乔女士,一定程度上像是杨女士未来的样子。

62岁的她几乎从成年开始就一直忙碌打拼,尽管也是在3、40岁时就畅想着退休后的悠闲日子,但却依然坚持工作直至退休。

如今,她终于如愿退休了。

但却发现,退休对她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不用上班之后,她并没有按曾经计划的那样,去游遍大江南北或是培养点兴趣爱好。而是终日陷入焦虑之中,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打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因此,对她而言,即使已经退休了,但她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反而更糟糕了。

这两位女士,就像是被妖怪“忙”附体了,她们一刻也停不下来。

一旦停下来,就会心神不宁,坐立难安。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压根闲不住”。

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是该做点什么,仿佛生活马上就会发生一些很糟糕的事。

当我问她们具体在担心什么时,往往又答不上来,但又坚定地认为“这样是不行的”。

类似她们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总在忙碌,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有个同事,因为工作压力大,整个人状态都不太对了:脱发、失眠、抑郁接踵而来。

她挺不住,辞了职。

可她的朋友圈状态,并没有像她曾规划的那样,各种吃喝玩乐,有的只是一条一条内容链接——她无缝衔接找了另一份工作。

和我聊起来,她说:“我回去大睡了几天,结果越睡越心慌,又起来马上投了简历。”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4)

为何凡事必须有用?

他们为何那么忙,准确地说,是那么害怕“闲”下来?

因为停下来的感觉实在是太不好了,比忙起来的感觉糟糕得多。

一旦闲下来,就心慌,焦虑,饭也吃不好了,觉也睡不香了。

其实在操控他们的,是根植于心的“生存焦虑”。

(人其实多少都会有生存焦虑的,而现在我们探讨的是,一些人条件尚可,但依旧不敢停下的情况。)

生存焦虑比较严重的人,有一个最常见的思维习惯是:

“凡事,必须有用”。

休闲是没用的,忙碌才有用。

一旦自己闲下来,就会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没用。

这就触发到了他们的生存焦虑,所以他们一刻都不允许自己闲下来。

杨女士也是如此。

身边一些朋友邀请她去钓鱼、爬山或是逛街,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事有什么用?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做点有用的事。

杨女士说,自己还是个小女孩时,当她摘回来一朵花、或是学会一种新的翻手绳图样,兴高采烈地想给爸爸妈妈看时,通常听到也是一句冷冰冰的话:这有什么用?

父母看重的是成绩,如果发现她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爸妈的态度就会变得冷漠。

当时父母铁青的神情,即使长大成人多年后,杨女士一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害怕。

想办法与父母建立连接,是每一个小孩的本能。渐渐地,她也养成了“拿结果来说话”的习惯。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考了全班第一时,看到父亲脸上堆满笑容,骄傲地和亲朋好友说她的成绩。杨女士很少见到爸妈因为她这么开心过。

久而久之,“有用”也变成了杨女士判断一件事最重要的标准。

每当看到一件事物,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想这个有没有用;

如果是没用,她便不会去做,觉得是浪费时间。

因此,她大部分的生活便是:努力变优秀,努力赚钱,努力达到更高的目标。

她一直都在做“有用”的事。

有用的事就是以前的学习,现在的工作。

这样的观念让她每次闲下来的时候,便会陷入一种极度的不安之中,唯有马上让自己忙碌起来,那种糟糕的感觉才会得到稍微缓解。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5)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6)

忙,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最好办法?

让自己忙起来,并只做“有用”事,的确会一定程度上带给人好处:

① 更容易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获得更好的发展。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的投入,都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反馈。

忙,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帮人麻痹感官。身体上忙碌起来,心理上就不容易被分割注意力,去想一些杂七杂八的事。

杨女士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厂子好不容易步入正轨时,她发现老公出轨了。

经历了多番的内心挣扎后,她决定和老公秘密离婚。

没什么闺蜜的她,一时身边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离婚后的生活她变得很孤独。但她痛苦的根源并不是离婚,而是她难以去敞开自己,宣泄一下情绪。一闲下来,满脑子都是老公出轨和离婚的事儿。

她发现,只要一天从早到晚,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地做事,自己就不会去乱想了。

因此,她得出结论:忙,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最好办法。

之前的矫情都是因为太闲了。

其实情绪困扰,并没有因为她的忙碌而得到真正的疗愈。只是让她的知觉变得麻木,感受不到那么多的情绪而已。

这就让当事人误以为“我的情绪困扰被解决了”。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总有闲下来的片段时刻。

一旦无需工作、喝醉酒迷迷糊糊之际,又或是半夜睡不着醒来时,那些糟糕的感觉,就如潮水般涌来,迫使杨女士继续找更多的事情来麻痹感受。

就像电影《阿飞正传》的那句经典台词说的一样: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

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

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

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

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7)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8)

被单一价值模式摧毁的生活

人类是需要意义的物种,追求生活的意义是我们的本能。

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对于“意义”的理解,会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他把人们追寻意义的方式划分为了3种:

创造的意义:去完成某项具体目标,或是贡献了些什么;

体验的意义:去经历某种事物或某段关系,用心体会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受;

态度的意义:个体在面对不可改变命运时所呈现的姿态。

杨女士追求的“有用”,属于上面的第1种,但并不是生命意义的全部。

这样的观念让她在生活中,难以去享受悠闲的时光,让她斩断了很多美好事物的连接,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体验。

——我学会把魔方拧成6面了!

——这有什么用?

——看,我买了一个新的手机挂饰!

——这有什么用?

——我今天学了一句四川话。

——这有什么用?

这样的对话听起来就让人窒息,不断重复过后,会让人脑海里仿佛冒出一句话:

活着真没意思。

纯粹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活,会让人感到一种弥散性且难以言状的不安感。

因为在这样的模式之下,能够与生命产生连接的人、事、物会越来越少。

久而久之,人会感受不到意义,也会感受不到爱。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9)

走在路上,感受不到微风吹扫身体,阳光温暖皮肤的感觉;

身处人群,人声鼎沸,也难以融进去,听不进一段完整的话。

你问这些重要吗?或许看起来没那么重要。

忙碌,麻木了一个人的感知能力,痛苦和空虚被屏蔽掉了。但同时,感知微小幸福、建立良性关系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可是能真正治愈一个人的,依然是良性的关系。

这里的良性关系,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也可以是与一切能够燃起热情的事物之间。

所以最根本、也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还是要去投入到关系中,去感受和表露自己的弱小、恐惧、焦虑,以及好奇、热情与爱意。

幸福是体验、是过程,而非结果。

它并不存在于“有用——没用”的维度之上。

一昧通过“有用”来构建起来的关系,并不能真正从深处去滋养人的内心。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10)

去体验,去连接,去爱

如何才能从这种模式脱离出来,去拥抱更多美好的体验?

电影《心灵奇旅》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主人公乔伊,是一位一直梦想着实现自己爵士音乐梦的中学老师。

经历了多番周折,他终于顺利完成了演出的梦想。

待目标实现之后,莫名的失落感却涌上他心头。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11)

此刻他发现,目标实现后也不过如此,生活还在继续。

他开始回首之前的经历,重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街角陶醉地享受着披萨的美味,去聆听认识多年的理发师讲述曾经追逐梦想的故事,去用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黄叶......生活中很多与目标无关的时刻,却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安心。

此刻,与他生活产生连接的不再是单一的爵士梦,还有许许多多的细小而美好的事物。

这些丰富多样的关系,便是生活意义的源泉,也让他真正从失落中走出来。

杨女士的生活也有了类似的改变。

我和杨女士的咨询持续了一年半。

比较难得的是,即时一直强调“要做有用之事”的她,开始愿意花时间和我做着看似“无用”的心理咨询。

她曾表达过,心理咨询虽然没有什么用(无法一两次实现具体的目标),但她仍坚持了下来。

她说,因为在每周的这1小时里面,是她唯一能够把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抛开判断“有用无用”的思虑,内心慢慢感受到一丝丝平静。

从一开始咨询时的全身心焦虑紧张,到后期慢慢地放松,慢慢地,她会和我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比如一张日落的照片,或是一朵花。

我们的生活,除了忙碌,除了追求目标,还有着无数种生活的方式。

当我们从“是否有用”、“能否实现目标”的独木桥上走下来时,就会发现生活其实是一篇广袤的原野,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如果你常说这句话)(12)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个人公众号:和小畏。编辑:朗门,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