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

“天下修行,终南为冠”,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国土上,有许多追求道教和佛教修行的人。

他们自称隐士,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归隐山林,远离世俗,隐士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

据说隐士最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自然中国古代的隐士大都是有志无法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实现,为了自保,才过上隐居生活的。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2)

而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有着“隐士”之愿的人是作何感想呢?

王芝霞,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名修行隐士。

她在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在香积寺皈依,又在终南山的小五台山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小庙,就这样,开启了此后长达40多年的修行人生。

到现在,王芝霞已经有45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家人,甚至自称能够与佛祖对话。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3)

一、王芝霞归隐终南山:“抛弃”家人,只为寻求心中的宁静

不同于那些有钱有闲、每年在终南山“隐居”生活一段时间的小资人士,以及那些在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山里的农民们。

王芝霞同如今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并无太大的差异。她生于陕西省长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都是农民,循规蹈矩地读书生活,与平常人的生活无异,与佛法更是没有太多的交集,家中也没有任何与佛学经书相关的东西。

同其他人一样,王芝霞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过上了平凡但十分顺遂的生活。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4)

一直到王芝霞45岁那年,因为居住的地方离终南山香积寺很近,有一次王芝霞独自前往香积寺之后,感受到了佛法的内涵和魅力,从佛法禅意中顿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

她下定决心要皈依,到终南山上来修行。

其实早在王芝霞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佛法的喜爱,在其他小孩哭哭闹闹需要玩具和零食来抚慰的时候,王芝霞的父母只要说带她去寺庙里看看,她就立马不哭了。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5)

王芝霞对寺庙里的香烛、佛像等一切都充满了兴趣,每次到寺庙里,王芝霞都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开。

父母对王芝霞这样的表现也很惊奇,家里从来没有人痴迷佛教,从小到大也没有任何人和王芝霞讲过任何有关佛经的事。

不知道她为什么对佛教相关的东西如此感兴趣,更不明白她为何会如此钟情于佛。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6)

随着王芝霞慢慢长大,对于佛学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当地,这叫做有佛缘,青春期的王芝霞也因此表现得十分稳重和成熟。

在同龄人都还在玩笑嬉闹的时候,王芝霞往往都是一个人静静坐着,手里总是会拿着一本佛经。

虽然这个年纪的她还看不懂经书上面标注的经文,但她依然对经文爱不释手,忍不住读了再读。

然而,此时王芝霞的父母却不像小时候那样“纵容”王芝霞了,她现在正是应该努力学习上学的年纪,过于痴迷佛法反而对她没有什么好处。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7)

尤其是当地不乏有一些人从小与佛法有缘,从而不可避免地开始修行,甚至直接出家,不问世俗。

王芝霞的父母对她没有太大的期望和追求,只希望能够让她和平常人一样,读书生活、结婚生子。

于是,在王芝霞对佛法的兴趣和喜爱刚刚显露出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被她的父母坚决地给斩断了。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8)

在父母的劝解和坚持下,王芝霞暂时放下了佛经,遵从家人的意见,“不再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家人们见状纷纷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王芝霞的生活就会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

但其实,王芝霞心中从来没有放下过佛经,当王芝霞再一次来到香积寺时,以往感受到的与佛法之间的缘分又重新出现了。

人到中年,基本上已经体味过了世俗的一切,她对于这些已经没有其他追求。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9)

到现在,王芝霞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容易被人说服。

这一次,她更加坚定自己对于佛门的追求,她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属于佛门的,不管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她走向佛门的决定。

此次来访终南山的香积寺之后,王芝霞回到家就和家人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她的丈夫和孩子自然不同意,只当王芝霞是在无理取闹。但王芝霞异常坚定,不顾家人们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要皈依佛门。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0)

王芝霞和家人们生活了这么多年,自然对于丈夫和儿子都是很不舍的。

但自己的前半生已经在遵从父母和家人们的意见结束了,这一次,她决定坚守自己的内心,否则剩下的时间她都不会快乐。

同那些到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们”并无太大差异,王芝霞来到香积寺,这个带给他许多佛学启蒙的地方,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找了一个屋子,就正式皈依佛门了。

在这里,王芝霞每天念诵佛书、打坐念经,追求自己内心的宁静。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1)

出于对家人们的愧疚,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她一出家就再也无法陪伴在孩子们左右,只能每天为家人们祈祷念经,祝福他们能够健康平安的度过每一天。

然而,可能是因为香积寺离家比较近,家人们时不时地就会过来看望她,这让王芝霞心中十分纠结。

一方面她也希望能够常常见到家人,但另一方面,家人总是过来,让她没有办法安静地修行。

于是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思索之后,王芝霞决定搬到终南山修行。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2)

这里有许多同她一样的隐士们,在半山腰的一处山坡选好地方之后,取名“三圣殿”,给自己取名为“慈善师太”,意为自己要一心向善,多行善事。

这样一来,王芝霞就算是在这里隐居了。来到这里之后,王芝霞的确达到了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的目的。

在终南山,王芝霞每天的生活都很固定,打坐念经、阅读经书,除了要定期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之外,王芝霞几乎寸步不离自己的家。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3)

期间,她得知自己的儿子结婚,都没离开终南山一步。

她只是在这里的家中朝着孩子所在的地方拜了拜,算是传达了自己的祝福,并没有到场祝贺。

可以说,来到终南山以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比修行打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而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心中没有丈夫和家人,她同样想念家人,对于自己的缺席深感愧疚。

但隐居生活、诵读经书,既是她对自己下半生的交代,更是她努力找寻到的“爱和梦想”的平衡之处。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4)

二、“终南山第一女隐士”:曾连续打坐108天,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王芝霞在终南山的生活其实十分简陋,“三圣殿”甚至都不能称得上是房屋,只是一个茅棚。

窗户都是用塑料纸糊的,也没有基本的取暖和照明设备,王芝霞日常念诵佛经也只能依托蜡烛的光亮。

在外界来看,独自生活在终南山“三圣殿”这样一个破败的地方,日常应当十分孤寂。

加之冬天湿冷,不知道王芝霞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是如何在这里生活的。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5)

从她45岁那年皈依佛门,王芝霞已经在修行中度过了45个春秋。每每提到这段经历,王芝霞不免开始哽咽。

但已经没有人知道,王芝霞究竟是后悔体味修行的苦楚,还是穷尽自己的一生,终于真正皈依到了佛法当中。

在终南山修行的数千名隐士中,有许多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回避世俗的烦恼,渴望寻求内心的宁静。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6)

他们大都不愿意为外人所知,更不想要和外界有任何的交流和牵扯。

但显然,王芝霞同他们并不相同,她不避讳和任何人谈起她的修行生活,她乐于与外人交流,借此分享她的人生体会,表达她的人生态度。

据王芝霞回忆,她每天都会坚持打坐念经,最长的一次在茅棚中连续打坐了108天。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7)

那一年,她已经是个85岁的老人了。想起自己独自修行的时光心中有多么苦闷,王芝霞在提到108天的打坐记录时就有多么骄傲。

在她看来,打坐的过程就是在与佛祖对话和交流。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芝霞修行隐居之后不仅没有与世隔绝,反而更愿意与世俗中的人交流。

在王芝霞修行的“三圣殿”门外,专门准备了几条小板凳,供往来的行人休息,也顺便可以与来到这里的旅人交流。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8)

有人称王芝霞为“佛派遣到人间的使者”,她与佛结缘,独自修行,用佛学智慧普渡众生。

如今,王芝霞已经将近九旬,她的一生接近走到终点,每日的生活依旧同最初来到这里一般,就是简单地打坐念经。

但就是在一个又一个与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里,王芝霞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也再度坚定了她对佛学的追求。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19)

如今,她已是耄耋之年,只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纪,身体健康,头发也不似同龄人的花白。也许心态健康,每天重复自己喜欢的事情,依旧能够保持年轻和活力吧。

王芝霞时常笑称自己是终南山上的“疯老太婆”,偶尔还会手舞足蹈。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洒脱和疯狂,但“阿弥陀佛”四个字却从来不离口。

她给自己起名号为“王慈善”,或许只有在大山中,只有常年的修行才能让王芝霞感到静心、修身,同大自然中的山野园林交融在一起,与山为伴,与人为善。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20)

三、终南山隐士们的真实生活:逃离都市,贴近自然

从古至今,到终南山隐居修行的人不计其数,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这是因为终南山距离当时的首都长安非常近,隐士们大都将在此地隐居作为通往政治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借此获得一个好名声,方便朝廷征召,走入仕途,由此才有了所谓的“终南捷径”的历史源流。

到今天为止,除了王芝霞外,终南山里还住着许多隐士。

虽然具体的数据无法得到确认,但至少也有数千之众,他们集中居住在终南山半山腰附近的山坡上。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21)

如今在终南山,还能探索到古代时候到这里隐居的隐士们的踪迹:庙宇、房屋、草堂等等。

古人放弃在都市中的生活来到此处,是为了离自己的仕途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显然在现代社会,在终南山居住的许多道士和僧人无法再将其作为一种“挣钱或从仕”的方式。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22)

曾经有记者来到终南山探访来这里隐居的“现代隐士们”,他们大都是有钱有闲的“小资阶级”。

他们并不是常年住在这里,而是每年都会来此地居住一段时间,隔一段时间也会到山下采办生活用品,自然他们的装扮与城市里的现代人无异。

而比起这些小资人士,那些土生土长在这里的人,反而内心更加向往去到城市里过日子。山里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从幼时开始就重复了无数遍的日常。

终南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归隐终南山)(23)

除了这些人以外,你或许也能看到一些已经“彻底出家”的僧人,他们的装扮都已经十分贴近隐士。

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中,能够兼并像王芝霞这样,半道出家,与家人断绝联系,几乎完全脱离世俗的独自修行40多年的人,其实并不多。

某种意义上来说,王芝霞在修行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高远.终南山里的现代隐士[J].休闲读品(天下),2015(04):134-138 1.

[2]蒋波.从终南山隐逸现象看隐士涵义的古今转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4):18-21 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