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什么科(江苏连云港单环刺螠特征特性及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 江苏连云港单环刺螠特征特性及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政策引导类计划“苏北科技专项”( LYG-SZ201911 ); 2020 年度大学生校级创业训练项目。

曹 梅等

单环刺螠又称海肠、海肠子,隶属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是无管螠目在我国沿海分布的唯一种类。 单环刺螠体型肥大、肉红色,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单环刺螠在烟台、青岛等地深受欢迎,但受到过度捕捞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野生单环刺螠的价格不断上涨,单环刺螠人工养殖兴起。 多地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联合研究单位及企业开展人工育种研究,现已实现了单环刺螠小规模化人工育苗。 根据养殖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单环刺螠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化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滩涂人工增殖。 通过多种人工养殖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结构

单环刺螠长圆筒状,成体体长 10~25 cm 、宽 1.5~3.0 cm 。 匙状的吻能够伸缩,身体前半部分拥有腺体,可以不断分泌黏性液体,在排卵或者开挖泥沙管时可以起到润泽作用。 由于黏液的存在,在气温 7 ℃ 、空气相对湿度 69.7% 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耐受 72 h 干露而不至于死亡。虫体腹面中央略为下陷的为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呈白色线状。 有 2 对肾管来排出繁殖期管内成熟的精、卵 。

单环刺螠什么科(江苏连云港单环刺螠特征特性及养殖技术)(1)

1.2 生态习性

单环刺螠喜泥沙的底质环境,洞穴呈“ U ”型,具有较强的潜沙能力,身体能够潜至 40 cm 以上的深度。 单环刺螠为无脊椎变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温度以 -2~31 ℃ 为宜,最适温度为 8~26 ℃ ,极限耐受温度为 -4~32.5 ℃ 。 当水温为 15~20 ℃ 时,单环刺螠胚胎发育各阶段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且水温升高时单环刺螠发育加快。 5 ℃ 和 30 ℃ 分别为胚胎发育的极限低温和高温。 单环刺螠为广盐度性种类,成螠可适应的盐度范围为 15‰~36‰ , 最适盐度为 24.94‰~35.77‰ ,而幼螠适宜盐度范围为 20.8‰~35.2‰ ;当盐度升高至 31‰ 时,单环刺螠耗氧率最大,呼吸代谢也达到峰值 。 单环刺螠对不同酸碱度适应能力较强,喜欢弱碱性环境,当 pH 值为 7.5~8.5 时生长较好,成螠可适应的 pH 值范围为 4.5~9.5 ,幼螠的适应范围稍宽 。 单环刺螠对低溶氧有较强的耐受力,能生活在溶氧量高于 1.14 mg/L 的养殖环境 。 在 0.64~0.71 mg/L低溶解氧环境中,单环刺螠体色逐渐变淡,在水中强烈摆动;在 0.28~0.34 mg/L 低溶解氧环境中,单环刺螠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

1.3 摄食习性

单环刺螠一般以藻类为饵料 。 吻为单环刺螠的摄食器官,呈圆锥状。 通过身体的不断蠕动,可以使水中的饵料黏附在由身体前端形成的黏液漏斗网中,当饵料颗粒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漏斗网形成饵料球,通过摆动纤毛使水流动,吻可将其吞下,推动水中单胞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吸入体内 。 吻极具伸缩性,最长可达到 1 m 以上,可以黏附更多的饵料生物和有机颗粒,这也导致单环刺螠被海鸟等敌害生物啄食的风险,但是其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重新长出。 单环刺螠消化道和肠道比较长,而且肠道高度盘旋,拥有食道和胃 。 单环刺螠消化道各部位呈现消化酶、能量代谢酶和免疫调节酶等多种酶的活性 。 根据单环刺螠早晨和黄昏摄食活跃的生理特性,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时间应安排在晨昏进行,养殖户通常 6 : 00和 18 : 00 各投喂 1 次,且 6 : 00 投喂量略大于 18 : 00投喂量 。 养殖户可根据水体情况调整饵料量 。

1.4 繁殖习性

单环刺螠的生殖周期可以分为 2 个阶段( 1 年繁殖 2 次) :第 1 个阶段为大生殖期( 4 月中下旬至 5 月下旬,持续 50 d 左右);第 2 个阶段为小生殖期( 9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持续 30 d 左右)。 单环刺螠雌雄异体,性成熟个体体长 10 cm ,最小繁殖体质量 20 g 。单环刺螠性腺发育各时期及时间见图 1 。 每年4 — 5 月进入繁殖期,繁殖水温为 9~12 ℃ 。 当单环刺螠性腺发育成熟时,繁殖期的个体通过肾管的收缩方式在水中完成排卵受精的过程 。 经过 24 h 胚胎发育,受精卵最终发育成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外表呈梨形,可以看作 2 个紧贴的半球形 。 当水温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 16~24 ℃ ),受精之后 19 d ,担轮幼虫体型发生明显变化,下半部分的球形逐渐变长分节,完成从担轮幼虫到体节幼虫的转变。当受精完成胚胎发育 25 d ,担轮幼虫体节增多,可达 12 节,各类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消化道长度增加。 随着担轮幼虫的长大,生活习性也从开始的浮游生活逐渐转变为底栖生活 。 身体体节出现分化, 上半部球形的前端发育成管状吻;下半部球形继续向下延伸,体节逐渐向整体躯干发生转变,消化排泄结构进一步完善,出现肛门囊,并且在肛门附近生出尾刚毛, 最后经过大概 40 d 生长为幼体,此时形态结构与成螠相似 。

单环刺螠什么科(江苏连云港单环刺螠特征特性及养殖技术)(2)

图 1 单环刺螠性腺发育各时期及时间

1.5 抗逆能力

在生存环境耐受程度方面,单环刺螠表现出了超长的耐受能力,其对底泥沉积物中的硫化物耐受程度极高,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解净化能力,因而被广泛用于硫化物研究的模式物种 。 单环刺螠对硫化物有一定的耐受性,池底过高浓度的硫化物会引起电子呼吸链上游电子积聚,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通过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硫化物对单环刺螠的毒性。氨氮会毒害单环刺螠机体,例如当养殖环境中 NH 4 浓度升高至 1.32 mg/L 时,会损害单环刺螠的组织器,抑制单环刺螠的耗氧率 。 单环刺螠重金属中毒时,身体变软充水,体壁颜色变暗;单环刺螠对久效磷耐受能力很弱,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受到显著抑制,毒性效应随久效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同样,在养殖环境中0~150 ng/L 久效磷浓度胁迫下,无法使单环刺螠神经细胞中乙酰胆碱水解,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性损伤,影响物质和能量正常代谢 。

1.6 营养价值

单环刺螠的营养价值极高,其中蛋白质含量超出一般鱼类 。单环刺螠体内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单环刺螠内脏器官是整个身体中占比最大的部分,高达68% ,各个器官之间体腔内流动着大量血色素。单环刺螠可以应用于对肝癌细胞的医学治疗,其存在蛋白质水解中间产物多肽,此种物质对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多肽浓度的上升作用增强,没有明显副作用 。 此外,单环刺螠体内还有很多未开发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医学上拥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

2 养殖技术

2.1 苗种繁育

苗种繁育需要有亲体暂养池、产卵孵化池、育苗池、稚螠培育池及单胞藻类培养车间,育苗用水须经过黑暗沉淀并二级砂滤 。 年中适合挑选亲螠,此时海区水温 16~19 ℃ ,选择体长 5~20 cm 、体质健壮、活力强、蠕动正常、体形体色正常和体壁无损伤的个体作为亲螠,暂养在室内水泥池,暂养密度 5~6 个 /m 3 ,投喂单胞藻育肥,水温维持 18~20 ℃ ;日换水 2 次,每次换全量的 1/2 。 自然受精采用低温处理亲螠,放入 18~20 ℃ 水中处理 5 min ,即可产卵排精 ,然后洗卵开始幼虫培育工作 。人工授精是指将亲螠解剖,将雌雄肾管与海水混合,形成精卵溶液,按照 15∶1 的比例搅拌混匀,人工授精和充气孵化 。 在单环刺螠浮游生活阶段,须经常换水来保持良好水质,且换水比例随幼虫生长而不断增加 。 体节幼虫阶段后期开始投放附着基( 60 目以下的细沙),附着基使用前需经 60 目筛网筛选、甲醛浸泡消毒、淡水淘洗去泥等工序。 幼虫长出 12 个体节后,将其收集在 300 目网箱中,放入底部附着池(铺设 1~5 cm 厚细沙) 。 适宜盐度范围 25‰~34‰ ,增加投饵量增强单环刺螠免疫能力 。幼虫全部变态为蠕虫状幼虫后换水量增加到 2 次 /d , 幼螠长到1 cm 时可以开展苗种销售或进行人工养殖。 幼虫培育期间,水温控制在 16~23 ℃ ,盐度 29‰~32‰ ,密度 40~50 个 /cm 2 ,体长达 3 mm 后密度达 30~40 个 /cm 2 ,呈底栖状态。 根据养殖池底的环境情况,确保良好的底质环境。 若培育期间出现猛水蚤等,须使用敌百虫处理过夜,第 2 天彻底换水或倒池,消除药残 。

2.2 混养技术

根据单环刺螠和海参的生长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将单环刺螠与海参同池混养。 首先需对池塘消毒,清淤造礁,池中泼洒消毒剂对整个池塘进行彻底消毒,适时肥水 。 投放的单环刺螠规格一般在2 cm 左右,水温 10~20 ℃ ,根据换水频率及水肥程度确定投放量。 海参苗种后放,根据单环刺螠的养殖周期确定苗种规格。 单环刺螠主要以藻类为饵料,单环刺螠的排泄物可作为海参的饵料,也可根据情况适当投喂。 单环刺螠的摄食习性可增加池底的溶氧,促进海参摄食生长,在养殖过程中需加强水质管理以及病害防治 。

3 结语

单环刺螠繁殖生长季节性显著,一般在春秋季节大风浪环境下才大量出现,便于捕捞。 单环刺螠极具养殖开发前景。 目前,单环刺螠很少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养殖模式也仅包括室外池塘粗放式养殖、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和滩涂粗放式放养 3 种。 今后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单环刺螠种质资源,培育品质优良的单环刺螠养殖新品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