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

最深的伤痛和失望,可能会来自最爱的人,伤害是想象和现实的落差,爱如此诱人但又充满风险。我们不知不觉的会走向爱,可能是自然的关系的缔结,可能是主动追求的结果,但是真正要拥有爱,是对自己的一场考验,多少人其实只是背负了一个爱的躯壳,然后相互折磨到精疲力尽,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感觉到失落,遇见他不是我曾今认为最幸福的事吗?

如果爱情是一个故事,开始的相遇充满单一的美丽,很好写,最后离别也已经驱散了相互复杂的纠缠,没有多少挑战性,只有走入到故事的细节中,才发现爱的复杂,恨的无辜,经历过就是一场洗礼,退出了,也保留一份体面,不能再爱中完整,至少让自己自由。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1)

生命中暗藏了多少需要努力揭开的礼物

但是,我们还是会听到很多恐怖的关于爱的悲剧收场。

有一位母亲非常痛恨孩子玩网络游戏,用了各种方式来限制儿子的时间,尤其对电子产品严防死守,但是,他的儿子总能够突破她的防线,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进入到游戏的世界。终于有一天,这位母亲又一次逮到了逃课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他的儿子带到了江边,

对他说:你是不是要看着我死,才不会再玩?那今天就让你看到。

然后纵身跳入江水中溺死,儿子无比自责,随即也跳江自尽。

他们再用生命解释爱的责任之大,还是爱的伤害之深呢?

爱如果不当,就是杀人杀己的利器。


心理现象:


母子之间的这种爱,让彼此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用自杀的方式解脱,或者是最后一次彼此相杀。

这种的爱,其实爱的终究是自己。在母亲的世界中,渴望一份想象中的爱,爱对她来说可能是个黑洞,未曾填补,所以她有机会就把所有的爱都依托在孩子身上。这种爱对于被爱的一方有很精确的设计,就如同司机控制车辆一样,一旦失控就感觉威胁到了生命。

在孩子的世界中,所有想去获得的认可都必须由母亲来规定,任何的努力,都等待强力的权威来评价,自己没有表达的余地,空间被压缩到流不进一方空气,而唯一的空间就是玩游戏,和母亲争夺玩游戏的权力,就和争夺氧气一样。

在爱的强烈的意志下,互相不仅看不到需求,反而在彼此最痛的位置上下刀,因为长时间在固定的痛苦中的人,只会看到制造痛苦的手,而不会有余力去思考这双手属于谁。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2)

疼痛面前每个人都会变得片面敏感

因为痛苦,我不想看到你,不想感受你,不想知道你做一切的原因,因为你对我来说你只是部分的存在,是特征性的不是全面的,不是独立的可以拥抱的。

亲密关系中一定有伤害,但良性的关系中,伤害不会破坏信任,因为看到的不只是理解,而是体谅到,感受到。理解是单纯的逻辑,是推理和判断,是一种价值趋向的具体化。理解不代表就信任,理解也必然是片面的,是判断层面的,而一旦判断就会有分别心。

当有了对关系中谁在上谁在下下的区别后,就进入了另外的一种游戏,在一个世俗关系中处于上位的人,天然的会对下位的人构建出一种控制关系,对于他人的建议,只是礼貌上、头脑中的表示,但没有形成内心的尊重,没有能够让对方充分展现。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3)

有多少谦虚是来自于不安

我们的教育,都是通过这种头脑上的,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规定,实现的表面上的认同。先有要求,再有解释,这种解释是让自己趋同于某个固定的规则,从中获取力量,也极易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变成一种压制,一种对失控的安抚,一种自觉的甩锅。


形成过程:


成为母亲是人生新的意义的赋予,是一种爱的延续和流通,成为生命的呵护者,这份来自天然的情感和使命,使一位女性的生命变得更加光彩,除了特殊的原因,一般人是不会拒绝的。然而过往的经历和教育,让某些母亲成为了过往关系的复制者,她们本来拥有新的领地,但却屈服于旧时代的国王,一身都在寻找逝去的帝国的影子。

她们爱的不是自己,不是新领地中的万物生长,不是领地中的繁茂多样,而是想象中的力量,获得成就的喜悦,不被质疑的想象。

终于,母亲看不到孩子,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这个附属品要随我的意志来改变,不能给我丢人,不能不优秀,不能不在我的设计中。因为我是母亲,所以我要捍卫这种权力,当你一次次挑战我的时候,我好想被挑下王位,我不了解你怎么就没有我的忠诚?我为什么配不上你的拥戴!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4)

你是我的世界,唯一的世界

在这种暴怒之下,会产生极端的伤害行为,指向自己也指向自己的孩子,那位母亲极端的行为表达的意思是,你辜负了我,我要让你内疚一辈子。

自杀是一种极端的控制方式,当我们感觉一切都失控了,我能够控制的就是对方的内疚感和道德感。如同《当悲伤逆流成河》的女学生,无法发声,不被理解,感觉自己生命的悲哀,自己的一切反击的武器都被缴械,唯有生命是最后的报复能力。我们同情这样的状态,自己不被看到,也无力看到别人,把彼此推入绝境,只有最后一点的能力,就是让别人留下内疚。

我们提取到什么样的感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判断,继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当情绪覆盖了整个认知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把自己的世界当做唯一的世界,关注并不真实的控制点。因为我们只能理解这种狭隘的逻辑,如同逃避野兽追捕时,我们只关注自己的眼前路,其他的一切都会被略过。极端的情绪就带来了极端狭隘的认知,产生极端的控制性行为,比如自杀。

我们被伤害的时候,是很难去同步对方的感受的,即使双方都是想被看到,但是彼此不信任和多次经历的羞耻感,让我们感觉体验对方就是一种软弱和羞耻。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5)

伤害并不痛苦,痛苦的是我们无法再爱了

我们理解对方对我的企图,以及能够带来的利益,当我们被打败的时候,在屈服中看到对方因为剥夺我们的自由,利益,尊严而获得的享受感,从而产生一种仇恨,认为对方的快乐就是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的。

我们收缩了自己和对方的联系渠道,局限到了对立的恩怨情仇中,累积着自己的失望和挣扎的欲望,已经忘记了彼此是由于爱而连接起来的,曾经对彼此都有美好的想象,但是一次次的被对方破坏!一切都是对方的错,如果不是他我本来可以实现这种完美的!

控制的爱就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想象来爱自己,成熟的爱是有能力感受对方新的爱你的方式,被爱,识别爱,是最珍贵的能力。拥有接纳爱的能力,并且心生感动,继而扩大到对外界的珍惜,对独立而又比如依赖的关系的体会,便是爱的能力。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6)

谁给了我们爱的能力和飞翔的翅膀?


疗愈之旅:


一个隔绝了情感的人,并不是一种强大和自由,隔绝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虚弱。我们曾今表达情感需求如果拒绝被漠视,会让我们感觉到尴尬和羞耻,所以走向对力量认同,而不再奢望情感链接。

力量认同就是控制的争夺,就是把对方特征化:你只是一个拥有某个特点和身份的工具。至于有什么样的情感内核,与我无关,甚至我不想看到,看到了就会让我体验到过往的羞耻。

我们不断的缩小彼此看见的渠道,扩大自己争夺的战场,一点小事也会成为尊严之争,生存空间之争,寸步不让,最后强大的一方虽然胜出,但没有得到情感和信任。

对错的背后其实是在证明谁有能力控制谁,维护自己的正确就必须否定别人的世界,我理解你的世界什么样,但是我不喜欢,所以我不能让它影响我,就要剿灭它。

隔绝自己的感情,才能做到坚决。所以很多处于高位的人身上,都会有一种无情的特征,一种距离感。他们从来不在乎他人的怨恨,他人的利益,他人的需求。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7)

强者的代价是不能再直接表达需要

但是获得地位的同时,如果他们不能感知到世界上还存在情感的维度,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因为力量是不稳定的,自己的力量是时代格局、趋势潮流赋予的,而这些终究是有变化的,总有更大的力量出现,趋势总有周期性,自己未必能够永远站在其中,卡住关键节点。

他们恐慌,就会更加相信力量,依附于力量,漠视其他的因素,内心就会产生失去的焦虑,惶惶不安。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对方,建立平等的情感链接,自己的世界也会丰富很多,软化那些狭隘的认知,走向更开阔的思维,让自己和对方的隔阂慢慢消解,最后产生真实的互动,让自己的情感可以流动起来。

母亲和孩子可能有不同的世界,天然的紧密关系无法跨越中间遥不可及的黑暗,让彼此无法看到。母亲曾经可能被无奈的剥夺过很多思想,很多自由,最后接纳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有强大自我的生命都会感觉到恐惧,就会进行刻板的控制,就会妖魔化某些行为,因为它通向的是曾经的欲望,而自己第一时间杀死了那些欲望,今天孩子类似欲望也必须要被绞杀。

孩子可能太需要被肯定,在既往的要求中,他做的很努力,但没有被认可,总是有更严厉的要求,他终于放弃,他同样内疚,感觉对不起母亲。他想逃避,最后只有选择一个虚拟的世界隔离这种内疚感和无力感。越压迫就会让他越迷茫,最后只有依赖于网络游戏,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判断力和控制力。

生命给了我们爱的机会,我们都是没有天赋的爱人,但我们依然要相信,不会不代表不能,没选择不代表不改变,爱终究会穿过层层人性的迷雾,想象的纠缠,完成彼此的相连,这个过程是最有意义最值得的路程,到达方式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有能力感受到别人。

一旦感受到对方,就能进入对方的世界,看到对方的丰富,自己变得舒展而清醒,变得多样和慈悲,会建立更立体的世界的感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中都能培育出心灵之花。

拿什么拯救爱情的女孩(女性幸福课之我相信)(8)

爱不是只有一条路,爱是一次次的重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