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副中心发展前景(城区面积扩张1.8倍)

洛阳迎来大幅行政区划调整,涉及两县(市)一区,市区面积扩大了约1.8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洛阳城市副中心发展前景?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洛阳城市副中心发展前景(城区面积扩张1.8倍)

洛阳城市副中心发展前景

洛阳迎来大幅行政区划调整,涉及两县(市)一区,市区面积扩大了约1.8倍。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以原偃师市的行政区域为偃师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孟津县、洛阳市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以原孟津县、吉利区的行政区域为孟津区的行政区域。

洛阳自古是名城,又是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但在近年的城市竞争中,表现比较低调。洛阳常年占据河南省经济体量第二的位置,但它与曾经的“老对手”郑州已经形成明显分化。

2020年,郑州GDP达1.2万亿元,洛阳GDP达5100亿元。从2010年到2020年,郑州与洛阳的GDP之比从1.74倍增至2.34倍。郑州正在不断极化,二者差距在拉大。

但对于河南而言,并不希望区域发展仅有一座城市支撑,洛阳仍被寄予厚望。

2020年底,河南省发改委提到,近年来“在做强做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都市圈的同时,致力培育壮大洛阳副中心城市。”

此番涉及两县一区的大动作,能否为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温吞的洛阳,打下加速蜕变的强心剂?

此前县域面积占94.7%

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一出,洛阳网友兴奋起来。有声音感叹:总算行政区划调整这件事走在郑州前面。

洛阳是非常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城区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县域经济发达,急需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2019年一组数据显示,洛阳现辖1市(县级市)8县6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县域土地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4.7%。

在2019年,市区尚未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19年洛阳9县(市)合计完成生产总值2850.8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6.6%。从人口规模来看,市区人口也仅占全市近1/3。

“独立设置的县(市)在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比较独立,和市辖区形成不那么紧密衔接的两套规划和建设体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耿明斋指出,撤县设区以后,这些地方变成一套体系、纳入到中心城区的建设规划里,有助于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要素的无障碍流动,提升整个城市经济的运行的效率。

对城市全域而言,也更容易产生产业上的竞争摩擦和重复建设。

“洛阳也有高新区等载体,但这些年发展不尽如人意,一个原因是高新区有的产业,洛阳其它县市也有,难免有竞争。”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洛阳在更大空间内优化资源配置。他透露,目前已经有计划将未来的高教园区放在孟津区。

此次涉及调整的偃师市、孟津县和吉利区,分别位于洛阳市区的东部、北部。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区当初是”因厂建城“,如今的洛阳石化总厂坐落在这里,形成石化产业聚集区。

不过,在吉利区和洛阳市区之间还隔着一座孟津县,同时孟津县也有一些石化相关的配套企业。作为洛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此次将孟津县和吉利区整合为孟津区,也将为石化产业的整合优化带来契机。

城市能级得到提升

行政区划变动以后,洛阳市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迎来大幅拓展。

从面积上看,偃师、孟津两县(市)撤县设区后,洛阳市区面积从803平方公里拓展至2229平方公里,扩张了1.8倍。

从人口上看,原本洛阳城区常住人口为238.8万,有专家估计,撤县设区后洛阳城区常住人口或突破300万的门槛,迈入Ⅰ型大城市行列。

“洛阳原来是跨过洛河、两岸对称发展,城市的框架比较‘弱’,这次把这些区域拉进来后,就把大城市的框架搭起来了。”高延军告诉记者,如果前些年到洛阳,会觉得这里都市的氛围感不太浓。而近三年左右,随着地铁、高架快速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的落地,让人感受到洛阳的城市骨架正在拉开。

“这些和最近提的洛阳都市圈发展,其实是一系列的动作。”高延军告诉记者。

2020年年底,经两年的谋划,河南省印发《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以下简称《规划》)。当天河南省发改委主任何雄表示,将实施七大抓手性行动,其中第一项就是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质。包括了推进都市圈极核扩能增效、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等等。

“现在就是要把规模做起来。”高延军表示。

“一般来说,城市的能级与规模是成正比,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继而很难支撑一些高端要素的成长。就像金字塔要建的高,下面基底就要宽阔。”耿明斋说,我们多年来都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想要做国际会议中心——这是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但城市规模小、市场小,就养不起这样的载体。

耿明斋也期待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大、要素集聚能力的增强,整个洛阳城市能级得以提升。

下一步发力都市圈

“不仅是区划变动的这几个地方,下一步肯定会以洛阳为中心,周边的几个县市与洛阳都‘融’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都市圈。”高延军告诉记者。

在都市圈引领区域发展的时代,河南选择了以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为两大抓手。此次洛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正是基于这个背景。

202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十四五”目标时,也作出了相关工作部署。包括“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形成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加快建设洛阳都市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两个都市圈地理位置比较近,存在一种共生关系,也需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耿明斋告诉记者,郑州可以在综合性的功能上发力,而洛阳应该着眼于制造和文旅发展。

对于地级市洛阳来说,作为“双引擎”之一纳入省级发展战略中,利好尤大。此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时就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土地、财政、人才、交通、生态、文化等支持,依法赋予洛阳部分省级权限,支持洛阳在部分领域先试先行”。

为支持两个都市圈发展,今年2月河南明确向郑州、洛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下放29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以前把洛阳提为副中心城市,但作为地级市洛阳很难‘说动’周边兄弟城市一起合作。”高延军提到,洛阳都市圈出台以后,将推动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济源5市一体化发展,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更有效率,洛阳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能拓展到周边城市。现在洛阳和济源在金铅、钢铁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已经开始了。

“洛阳辖区内山地居多,下辖的一些县市基础也比较薄弱。现在非洛阳辖区内的三门峡、焦作孟州、郑州巩义等都是制造业基础不错的地方,能纳入到洛阳都市圈,对洛阳肯定是一个支撑。”耿明斋说。

实际上,近些年洛阳产业尚处于“青黄不接”尴尬阶段,原本作为地区优势的不少央企正在外迁,新兴产业整体仍然培育之中,文旅资源优势发挥还不完全——这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关键阶段。

洛阳都市圈的战略对于当下的洛阳正是一个重要机遇。《规划》指出,到2025年,奠定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框架,基本确立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支撑体系和保障政策。而洛阳要坐稳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位子,也需要借势突破瓶颈,在2025年实现再提一个能级。

此前洛阳定下一个小目标:力争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洛阳的副中心之路,行政区划调整只是开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