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大力帮助下,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建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先生为了勉励学员奋发图强,立志报国,于黄埔军校大门上亲笔题写一副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

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曹剑浪所著的《国民党军简史》上册第686页所载:“从黄埔建校起,连同九所分校,总共毕业了10万余名军官生。两次东征、二次北伐,一直打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10万黄埔生打得只剩下了37583名……”

整个抗战期间,出身黄埔军校的少将级以上高级将领,计有百余人在与日伪的作战中为国捐躯,其中有战史详细记载的著名英烈:“往复冲杀肉搏成仁者82人,身陷绝境自戕蹈死者25人,身陷囹圄视死如归者14人。”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上海闸北租界。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将军率领下,坚决还击,奋起抵抗。

2月14日,张治中将军出任第5军军长兼第87师师长,率所部第87师、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独立炮兵第1团山炮营紧急驰援上海。

第5军各部主要将领均出自黄埔军校。军长张治中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南京本校)教育长任上调任,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俞济时、李延年、王敬久、宣铁吾、宋希濂、孙元良、李杲、钟彬等均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参加抗战的黄埔师生。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

该役,第5军军官阵亡83名、受伤242名、失踪26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系阵亡者中包括团职军官2名,其中1名被追赠陆军少将:

马聪 (1906年-1932年),湖南湘潭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5军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上校团长。1932年2月22日,牺牲于上海江湾,年仅26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汤皋(1903年-1932年),浙江天台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5军第87师第261旅第521团中校副团长。1932年3月1日,牺牲于上海江湾,年仅29岁。

1933年长城抗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

1933年3月4日,日军以8万兵力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攻,企图突破长城防线,向华北扩大侵略。中国军队20余万守军依托长城誓死阻止日军进关。

由黄埔一期生黄杰、关麟征、刘戡率领的第2师、第25师、第83师北上增援。从3月至5月,上述各部在古北口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防御战,与日军对峙两个多月。该役是长城抗战中时间最长、战事最烈、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

该役,第25师第75旅第149团团长王润波上校率部攻占潮河北岸高地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殉国。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

王润波(1905年-1933年),四川开县人。黄埔军校三期生,1933年3月12日牺牲于潮河北岸,年仅2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1987年4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润波将军为革命烈士。

此役,参加作战,出身黄埔军校的高级指挥官有——

第2师师长 黄杰 少将

第25师师长 关麟征 少将

第83师师长 刘戡 少将

第2师副师长 惠东升 少将

第2师第6旅旅长 罗奇 少将

第2师第4旅旅长 郑洞国 少将

第25师副师长兼第73旅旅长 杜聿明 少将

第25师第73旅旅长 梁恺 少将

第25师第75旅旅长 张耀明 少将

此外还有包括第25师第145团团长戴安澜上校等数百名出身黄埔的校尉级军官。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

1937年“八一三”凇沪会战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首次大规模对日作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止于1937年11月12日,持续整整三个月。

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计投入100余万军队作战,国军几乎调集了全国精锐,前前后后总计投入的兵力约80万人,伤亡30余万人。

罗店争夺战中,在胡宗南第1军督战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处长,记录有如下文字,该文档现存于上海宝山区淞沪会战纪念馆:

“该军已补充兵员4次,接防换防5次,官长身先士卒,第1师旅长轻伤1人重伤2人,团长殉国5人,全师连长除通信连长外,余均伤亡换人。”

11月20日,胡宗南在写给戴笠的私信中称:“……黄埔部队多已拼光,各级官长伤亡殆尽无人支撑,只得退出上海……”,由此也可佐证黄埔军人之英勇作战与巨大牺牲。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7)

该役,黄埔四期生,第18军第11师第66团团长胡琏上校亲率敢死队扑向日军,计有18名敢死队员身绑集束手榴弹以血肉之躯炸毁日军坦克。胡琏上校率第66团一昼夜之间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

黄埔一期生,第67师师长李树森少将被敌机炸断右臂昏迷不醒;黄埔一期生,副师长黄维少将接替指挥,率部苦守7天,所部3名团长1人战死,2人重伤,整个师部仅留下了一名电报员收发电文,其余官兵全部充实一线参加战斗。战后整编,第67师活着的人仅剩两个多营。

牺牲于淞沪会战的黄埔将领有(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8)

黄梅兴(1896年-1937年),广东平远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第72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14日,牺牲于上海静安泰兴路,时年41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57年,国家民政部追认黄梅兴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9)

蔡炳炎(1902年-1937年),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25日,牺牲于上海陆家宅,时年3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蔡炳炎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0)

吴继光(1903年-1937年),安徽盱眙人(今属江苏)。黄埔军校二期生,时任第58师第174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9日,牺牲于上海白鹤港,时年34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5年4月2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吴继光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1)

路景荣(1902年-1937年),江苏武进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18军第98师第294旅少将参谋长兼第583团团长。1937年9月10日,牺牲于上海月浦,时年35岁。

1983年7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路景荣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2)

杨杰(1895年-1937年),河北容县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1军第1师第1旅少将副旅长兼第2团团长。1937年10月11日,牺牲于上海西塘,时年42岁。

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杨杰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3)

官惠民(1906年-1937年),广东曲江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4军第90师第270旅少将旅长。1937年10月28日,牺牲于上海嘉定,时年31岁。

1986年8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官惠民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4)

谢晋元(1905年-1941年),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72军第88师第262旅第524团中校团附。

1937年10月27日至31日,率领第524团1营“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后撤入租界。1941年4月24日被叛兵暗杀,时年36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2014年,谢晋元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谢晋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追认为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5)

李友梅(1908年-1937年), 广东五华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1军第1师第4团上校团长。1937年9月19日,在罗店争夺战中牺牲,年仅29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87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友梅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6)

丘之纪(1902年-1937年),广东揭阳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副总团长兼第5团上校团长。1937年11月2日,牺牲于上海刘家宅,时年3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91年12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丘之纪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7)

姚子青(1909年-1937年),广东平远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18军第98师第294旅第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

1937年9月7日,率全营500余名官兵与攻入宝山城内的日军展开白刃战,全营官兵壮烈殉国无一生还。姚子青牺牲时年仅2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8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8)

汪化霖(1905年-1937年),湖北黄冈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18军第67师第401团中校副团长。1937年9月17日在罗店战斗中牺牲于金家宅,时年32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19)

秦庆武(1903年-1937年),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70军第19师第113团上校团长。1937年10月17日牺牲于藻浜以南万家牌楼,时年34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秦庆武将军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忻口、太原会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0)

此役历时21天,歼敌2万余人,牵制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从而扭转了整个华北战局。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得到了八路军115师、129师等部队强有力的支援和配合。

八路军在敌后雁门关、平型关一带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破坏敌交通线,伏击敌运输车辆,捣毁机场并焚毁敌机24架,有利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

太原会战牺牲的著名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1)

张本禹(1899年-1937年),安徽巢县人。黄埔军校三期生,黄埔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将军的胞弟,时任第13军第4师第12旅少将副旅长。1937年8月30日,在南口车站指挥所突遇日机轰炸,壮烈殉国,时年38岁。

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张本禹将军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2)

刘眉生(1904年-1937年),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14军第85师第253旅第510团上校团长。1937年10月28日,牺牲于前线指挥所,时年33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88年4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刘眉生将军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7年南京保卫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3)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出身黄埔的军官人数占到全体参战军官人数的一半以上。

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72军军长孙元良、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78军军长宋希濂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所辖第87师师长沈发藻、第51师师长王耀武、第58师师长冯圣法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等主官皆为黄埔军校毕业。

至12月13日南京陷落时,团职以上牺牲将领40余名,其中黄埔将领超过半数,著名英烈有(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4)

姚中英(1896年-1937年),广东平远人。黄埔军校二期生,时任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紫金山,时年41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57年9月,姚中英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名字镌刻在广东省平远县人民政府修建的烈士纪念碑上。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5)

高致嵩(1899年-1937年),广西岑溪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2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高致嵩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6)

万全策(1902年-1937年),广西苍梧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1旅少将参谋长。1937年12月11日,在紫金山工兵学校左侧及孝陵卫、西山、中山门一带阻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时年35岁。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7)

朱赤(1904年-1937年),江西修水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2军第88师第262旅少将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3岁。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朱赤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8)

易安华(1900年-1937年),江西宜春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1军第87师第259旅少将旅长。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光华门,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追认易安华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29)

刘国用(1898年-1937年),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4军第58师第174旅少将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水西门,时年39岁。

2015年,刘国用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0)

雷震(1901年-1937年),四川蒲江人。黄埔军校二期生,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3旅上校副旅长。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下关火车站,时年36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1986年11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雷震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1)

华品章(1902年-1937年),四川西昌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88师第262旅上校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时年3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2016年4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华品章将军为革命烈士。

1938年徐州会战

1938年1月至5月的徐州会战,中国军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徐州会战中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2)

李必蕃(1892年-1938年),湖南嘉禾人。原黄埔军校第二期训练处处长,时任第23师少将师长。

1938年5月14日,日军攻入菏泽,身负重伤的李必蕃将军率部突围到一个叫曲兴集的小村庄时悲愤难抑,留下遗言“愿我同胞,努力杀贼”,随即举枪自杀殉国,时年46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必蕃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3)

周元(1894年-1938年),广西明江人。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五期生,时任第48军第173师中将副师长兼第517旅旅长。1938年5月9日,牺牲于安徽蒙城,时年44岁。

1985年5月2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周元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4)

黄启东(1891年-1938年),湖南平江人。原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学员大队大队长,时任第23师少将参谋长。1938年5月15日,牺牲于菏泽,时年47岁。

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黄启东将军为革命烈士。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5)

马威龙(1906年-1938年),广西容县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27军46师138旅少将旅长。1938年5月24日,牺牲于河南兰封,时年32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另有牺牲的5名上校团长,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李友于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第85军第89师第528团团长。

罗芳珪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89师第529团团长。

高鹏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52军第25师第75旅第150团团长。

李仁民 上校 黄埔军校七期生,时任第75军第6师第18旅第34团团长。

毛麟义 上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二期生,时任第27军第46师第276团团长。

1938年武汉会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6)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

武汉会战中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7)

王祯祥(1901年-1938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第12军暂编第20师少将副师长兼参谋长。1938年8月23日,遭日军毒气攻击壮烈殉国,时年37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8)

汪成钧(1900年-1938年),湖北黄冈人。黄埔特训班四期生,时任第75军第13师第37旅少将副旅长。1938年在武汉外围战中殉国,时年38岁。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39)

钟芳峻(1898年-1938年),广东河源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63军第153师第459旅少将旅长。1938年10月,牺牲在从化县良口,时年40岁。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0)

李大中(1908年-1938年),山东滕州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山东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38年在武汉外围战中殉国,时年30岁。

另有牺牲的3名上校团长,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毛岱钧 上校 黄埔高教班五期生,时任预备第9师第35团团长。

李秉君 上校 黄埔特训班四期生,时任第87军第198师第572旅第1143团团长。

田耘之 上校 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75军第13师第37旅第73团团长。

1939年南昌保卫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1)

南昌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激发了中国军民愈发旺盛的斗志,日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既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也未能围歼中国军队的主力,更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抗日战争逐渐转向相峙阶段。

南昌保卫战牺牲的黄埔将领: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2)

王禹九(1902年-1939年),浙江黄岩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9军少将参谋处长。1939年3月27日在此役中牺牲,时年37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4年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王禹九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王禹九将军在列。

1939年、1940年桂南会战

杜聿明率第五军经10多天苦战,至31日攻破天险昆仑关。歼灭日军4000余人,击毙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桂南会战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3)

郑作民(1902年-1940年),湖南新田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第2军少将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1940年3月3日牺牲,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郑作民将军为革命烈士。

另有牺牲的4名上校团长,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夏驿 上校 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2军第9师第26团团长。

邵一之 上校 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5军第200师第600团团长邵一之。

韦灿 上校 黄埔南宁分校六期生,时任第31军第131师第782团团长。

牛凤山 上校 黄埔军校七期生,时任第2军第9师第27团团长。

1939年随枣会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4)

1939年5月,中国军队在湖北随县、枣阳地区与日军展开对攻,战至23日,中国军队击毙日军1.3万人,收复枣阳、随县。日军退回钟祥、应山,恢复战前态势。

随枣会战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5)

蓝挺(1904年-1940年),又名蓝和春,福建武平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49师参谋处上校主任兼第4团团长。1940年6月8日,牺牲于湖北省南漳县金镶坪,时年36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2020年9月2日,以蓝和春之名被列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1941年豫南会战

豫南会战牺牲的2名上校军官,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燕鼎九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一战区游击挺进军第22纵队副司令兼河南第8分区保安副司令。

陈钦文 上校 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13军第110师第330团团长。

1941年中条山会战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6)

中条山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军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战役历时一个多月,国军大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3.5万人,阵亡4.2万人。

中条山会战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7)

王竣(1902年-1941年),陕西蒲城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80军新编第27师少将师长。1941年5月9日牺牲,时年39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8)

梁希贤(1898年-1941年),陕西同官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80军新编第27师少将副师长。1941年5月9日,弹竭粮绝之际不愿被俘受辱,自投黄河壮烈殉国,时年43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49)

陈文杞(1904年-1941年),福建莆田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80军新编第27师少将参谋长,1941年5月9日牺牲,时年37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0)

李石安(?-1941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3军第12师政训处少将主任。1941年5月在战役中不幸被俘,于囚禁中寻机持斧与敌搏斗,壮烈牺牲。

2020年9月2日,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另有牺牲的2名上校军官,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薛金吾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新编第9军第24师第100团团长。

余开纬 上校 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98军第42师参谋处长。

1941年、1942年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攻防战。中国军队伤亡达9万余人,共计歼灭日军11万余人。

长沙会战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1)

周名琳(1914年-1942年),湖南茶陵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37军少将参谋长。率部全程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身负重伤入院治疗,因不愿卧病待死,1942年在湖南公立医院自杀许国,时年28岁。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2)

赖传湘(1903年-1941年),江西南康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10军第190师少将副师长。1941年9月24日牺牲,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另有牺牲的2名上校团长,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刘世焱 上校 黄埔军校二期生,时任暂编第2军第8师第15团团长。

黄红 上校 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37军第95师第284团团长。

1944年豫中会战

第一战区蒋鼎文、汤恩伯部8个集团军约30万军队,在两个月时间里被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的14.8万日军击溃,河南大部尽落敌手。

豫中会战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3)

吕公良(1903年-1944年),浙江开化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暂编第15军第29师中将师长兼河南许昌守备司令。1944年5月1日,牺牲于河南许昌,时年41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吕公良将军颁布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4)

黄永淮(1902年-1944年),四川内江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新编第29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5月1日,在突围作战中不幸被俘,押解途中夺枪击毙1名日军后壮烈牺牲,时年42岁。

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黄永淮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5)

王剑岳(1906年-1944年),湖南澧县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57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牺牲于灵宝毕家砦,时年38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另有牺牲的2名上校团长,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曹和光 上校 黄埔军校九期生,时任第12军第20师第60团团长。

李培芹 上校 黄埔洛阳分校六期生,时任新编第29师第87团团长。

1944年桂林保卫战

桂林保卫战是地方军队抗战的缩影,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地方军队表现出了中国军人应有的血性,为捍卫国家尊严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6)

吕旃蒙(1905年-1944年),湖南零陵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第16集团军第31军少将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牺牲于桂林德智中学附近,时年39岁。

1985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2年—1945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从1942年3月入缅作战开始,至1945年4月胜利凯旋,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31万人赴缅作战,其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1.2万余人,占参战部队军官总数的70%以上。

中国远征军在3年的入缅作战期间,共有14位高级将领殉国(含追赠),其中出身黄埔军校的就有9位: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7)

戴安澜(1904年-1942年),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少将师长。1942年5月26日因伤重不治,牺牲于密林中的朗科茅邦村,时年38岁。

国民政府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并追赠陆军中将。美国政府为了表彰戴安澜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向其颁授懋绩勋章。戴安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56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戴安澜将军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8)

胡义宾(1906年-1942年),江西兴国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96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5月18日,牺牲于缅甸埋通,时年36岁。

1983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胡义宾将军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胡义宾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59)

凌则民(1911年-1942年),湖南平江人。黄埔六期生,少将军衔,时任中国远征军腊戍警备副司令兼第5军第96师第288团团长。1942年5月初,牺牲于缅甸白达山642高地,时年31岁。

2015年8月24日,凌则民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0)

柳树人(1905年-1942年),贵州安顺人。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第599团上校团长。1942年5月18日,牺牲于缅甸郎科地区,时年37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2015年8月24日,柳树人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1)

闵季连(1896年-1942年),四川奉节人(今重庆市奉节县)。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长官部直属队第36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5月29日,牺牲于滇西惠通桥,时年46岁。

2015年8月24日,闵季连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2)

李竹林(1906年-1943年),湖北长阳人。黄埔军校七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兵站部少将参谋长兼滇缅警备司令。1943年,牺牲于缅北,时年37岁。

2015年8月,李竹林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3)

唐铁成(?-1944年),湖南零陵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少将副主任。1944年牺牲于印度兰伽。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4)

李颐(?-1944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预备第2师第5团上校团长。1944年9月14日,牺牲于滇西腾冲。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2015年8月,李颐将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5)

张剑虹(?-1944年),安徽凤台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少将高级参谋。1944年1月31日,牺牲于滇西龙陵。

1943年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常德会战中牺牲的黄埔将领(含追赠):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6)

彭士量(1905年-1943年),湖南浏阳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时任第73军暂编第5师少将师长。1943年11月15日,遭日机轰炸牺牲,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5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彭士量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7)

孙明瑾(1905年-1943年),江苏宿迁人。黄埔军校六期生,时任第10军预备第10师少将师长。1943年12月1日,牺牲于常德赵家桥,时年38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56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孙明瑾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8)

柴意新(1898年-1943年),四川南部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74军第58师少将参谋长。1943年12月3日,率部掩护师长余程万(黄埔一期)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4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中将。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柴意新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69)

陈飞龙(1908年-1943年),湖南岳阳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第10军预备第10师上校代理师长兼参谋长。1943年11月29日,牺牲于盖家冲,时年35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

中共军队牺牲的著名黄埔将领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70)

左权(1905年-1942年),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6月2日,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村附近率部对日军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左权将军是中共军队在抗战时期牺牲的职级最高的将领,后被评为新中国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71)

赵尚志(1908年-1942年),热河朝阳人(现辽宁省朝阳市)。黄埔军校五期生,时任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1942年2月12日,身负重伤被俘,后因伤重牺牲,时年34岁。

2009年,赵尚志将军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72)

赵一曼(1905年-1936年),四川宜宾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毕业,时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在珠河铁北地区与日军作战中重伤被俘,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1936年8月28日,于珠河县英勇就义,时年31岁。

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后记

抗战牺牲的黄埔将领(简述80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黄埔将领)(73)

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千余名黄埔师生分别在国共军队中担任着团级以上军职,他们指挥着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之师,在全国各大战场上英勇顽强地抗击着日本侵略者。

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埔师生们几乎无役不与,承担着重大战役的指挥重任,身先士卒上阵杀敌。在国破家亡、强敌肆虐的危难时刻,黄埔师生们没有后退,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驰骋疆场,英勇杀敌。

黄埔师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日寇铁蹄的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用中国军人不屈的脊梁和顽强的意志,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