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都是当局者迷(当局者迷是因为没有分清这件事)

有句俗语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差别在哪儿呢?咋就身处事中容易迷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一般都是当局者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为什么一般都是当局者迷(当局者迷是因为没有分清这件事)

为什么一般都是当局者迷

有句俗语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差别在哪儿呢?咋就身处事中容易迷呢?

不着急,咱慢慢道来。先清晰两个概念:主观现实和客观事实。乍一看,都是真实的,区别在于‘“主观”和“客观”上。主观的都是个体化的有差异的,而客观的都不掺杂个人喜好和信念观点等,比较中立。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河水的深浅,是客观事实,但每个过河的动物的体验不一,是客观现实。小松鼠说 “河水太深,会被淹死的”,河马说“河水太浅刚没过小腿”,它俩说的都没错,都是相对于自己经验的主观现实。那么,“当局者迷”,多半也是因为把主观现实和客观事实混淆啦!

案例一:晓莉是个乖乖女,从小接受真善美的教育,认为“人就应该真善美”,她会抱着这个观点看周围的世界,同时也身体力行着这个信念。后来,她发现,同学会对老师撒谎,父母会对领导撒谎,晓莉无法接受这种情况,每每经历都会想不通又放不下而痛苦不堪。

其实,晓莉就是混淆了主观现实和客观事实。主观现实是,晓莉认同真善美,也愿意践行真善美,所以就理所应当的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真善美。而客观事实是,这个世界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自己需要做决定。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总是可以有选择的。我们可以管理自己,却很难管理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发生改变。如果自己需要真善美,那就身先士卒做表率,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呈现真善美。

案例二:好朋友萝莉最近跟我吐槽,说她老公现在变了,刚结婚那会儿多么多么包容自己关心自己,现在越来越不把自己放心上了,然后一桩桩一件件的举例。萝莉的吐槽,都是她的主观现实。而客观事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两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互磨合,关系变了。没有对错,只有双方投射给对方身上的自己的期待是否被对方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罢了。如果想要好的关系,一定是需要主动经营的。你想要什么样的关系,就主动为关系中添加这些影响。比如,萝莉需要浪漫,不是等对方给,而是自己先要主动创造浪漫,让对方体验到浪漫的价值,渐渐的愿意配合自己一起浪漫。这样,自己就能享受到关系中的浪漫啦!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老公不会浪漫,老公可能连原有的温和都不存在了。

那么,重点来啦:生活中,一旦有客观事实发生,我们都无法改变,尤其是我们不想要的客观事实,比如孩子辍学,老公劈腿……我们要如何避免当局者迷呢?

答案就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主观现实。具体步骤操作指南:

1、有觉察。先要意识到现状,就是客观事实已经发生。

2、承认和接纳客观事实。是的,这件事就是发生了,尽管自己不想要,但它还是发生了。如果能做到承认和接纳,人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如何处理和解决事情上,会及时止损,引导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能承认和接纳,就会陷在懊恼抱怨和悲痛中无法自拔,事情就会搁置在那儿,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更加恶化。眼光放长远一些,格局大一些,损失就会小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被狗咬了,惊恐害怕痛苦是难免的,但是慌乱过后,你是要指责痛骂狗不该这么对你呢?还是找棍打狗呢?还是坐在地上哀怨自己倒霉呢?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要先自救先止损,理性的去医院包扎处理伤口,就是承认和接纳自己被狗咬伤的事实,才可能去做下一步的事情,否则,会在原地抱怨指责痛苦哀伤不肯离开。

3、做出新的选择,如果能做到承认和接纳客观事实,那么主观现实随即也会发生改变,由受害者角色转换为负责任的角色,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做出选择。

祝福大家都能在事中保持清醒,不要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