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黄河变通途(天下无桥长此桥)

中亭碑林白塔,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桥飞架黄河变通途?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一桥飞架黄河变通途(天下无桥长此桥)

一桥飞架黄河变通途

中亭碑林

白塔

宋代护桥石将军披甲执剑,形象威武。

颜呈礼

安平桥

▼水心亭

听潮楼

海潮庵

记者见闻

创新“睡木沉基”法

建成最长跨海梁式石桥

碧波涟涟的海湾上,安平桥静卧如虹。这座中国现存最长跨海梁式石桥,一头连接着千年古镇晋江安海,一头连接着石材之都南安水头,曾是泉州与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

漫步桥上,一望无边的桥身令人惊叹。桥体东西走向,长约2255米,因桥长五华里,民间称之为“五里桥”。整座桥共有桥板2308条、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桥墩之间横架5-8条巨型石板作为桥面,石板长5至11米,重量4.5吨至25吨。

桥墩基础采取“睡木沉基”法,又根据港道地质、海潮流速、流向等的变化,桥墩因地制宜设置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这是在吸取洛阳桥建造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安平桥的桥上有5座亭:桥东端的超然亭、桥中的水心亭、桥西端的海潮庵、桥身中段两座憩亭。规模最大的是与桥同期建造的水心亭(即中亭),亭周存有14方修桥碑记,记载了427年间多元社会结构背景下安平桥的历次维修情况及捐资芳名。这些碑记反映了安海港各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是多元社会结构共同参与建桥修桥的历史见证。

安平桥周边还有2座门楼、6座塔。2座门楼即桥东望高楼、桥西听潮楼;6座塔即桥东端的瑞光塔,桥身中段水中的4座方形小石塔及中亭1座球形石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瑞光塔,周边居民称之为“白塔”,作为安海港航标塔,建成后有“金标涌地,映荫海市万家”之誉。

专家讲述

一桥飞架海湾变坦途

助推安海港兴盛不衰

从“单靠舟渡”,到天堑变通途,安平桥这一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前后历时14年建成。它的存在,堪称中国桥梁建筑杰作,为研究我国桥梁史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海商、僧人带头捐资,到南宋皇族成员主持续建,再到普通民众踊跃捐资修桥,安平桥见证了慈善与大爱。它的建成,是南宋皇族、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宗教僧侣、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宋元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贡献的体现。

多方合力建桥

展现大爱书写传奇

“古代泉州港有‘三湾十二港’,围头湾内的安海港便是其中之一。”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介绍,安海港是泉州港的重要支港,也被称为泉州“南港”。海船从广东到泉州最先抵达的就是安海港,再由此转向“北港”后渚港,因此安海港也随着泉州港的发展而兴盛。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以统制内外海商,不久也派官员在安海设立“石井津”榷税,安海港正式成为泉州港统一管辖的海外贸易港口。到了南宋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兴盛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沿海形成和确立了一套海洋贸易管理的制度体系,推进了海港与内陆贸易运输畅通的桥梁的建设。建炎四年(1130年),在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的第二年,安海开启建镇历史,彼时海港千帆百舸、客商云集、店肆罗列,安海港货物集散运输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发展需要,于是建桥被提上议程。

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建石桥,安海海商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缗(一缗为一千文铜钱)。黄护是安海桐林村人,靠海外贸易发迹,是当地有名的海商,他热心公益,曾被推举为里长,一心造福乡里。

造桥启动后,他们用大船从海上的大佰岛运来石梁,这些石梁重达数吨,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只能利用海水涨潮退潮的力量运送,整个工程进度慢、耗时久。

“浩大繁重的工程,耗尽了黄护和祖派的精力,还没等桥竣工,两人相继亡故。黄护去世前还叮嘱儿子黄逸,一定要完成安平桥的建造。”吴金鹏说,黄逸为完成父亲遗愿,倾其所有,同时发起募捐,殷实的商人和民众群起应之,连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南宋皇族、泉州郡守赵令衿主持续建安平桥,一年后工程告竣。

吴金鹏介绍,安平桥的建成,是社会多元结构支持海外贸易的典型代表,南宋皇族、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宗教僧侣、民众等群体合力建桥,书写传奇,此为泉州文化遗产所罕见。

海港重要交通枢纽

迎来送往八百余年

“安平桥建成后,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东上郡邑而达省城,西通漳州而至南粤,北经南安而抵安溪、永春、德化诸山城’,可谓是四通八达,成为安海港重要的交通枢纽。”吴金鹏说,石桥建成后,吸引了更多的商船往返,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

史籍的记载,留住安海港的芳华记忆。宋元刺桐港鼎盛之时,安海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成为十分兴隆的刺桐“南港”。彼时,一批批先民跨过长桥,走向世界,他们足迹也叠印在安平桥的石板上。

明清海禁,刺桐主港逐渐没落,但安海港依旧繁荣,海商们的贩海贸易活动并未停止,南安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记载,郑芝龙开展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名震东南的巨商;郑成功建立抗清根据地,后挥师东渡,驱走侵略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回望那段跌宕起伏的建桥史,人们常被官方民间合力建桥的故事所感动,而桥梁承载的慈善精神也被传承了下来。“安平桥在历代修缮过程中,基本沿袭多元社会结构共同参与的模式。”吴金鹏认为,安海港与安平桥的“港—桥”模式,体现了安海港与泉州其他港口有所不同。自宋元以来,其对外贸易基本上持续不衰,所以安平桥也与泉州南宋所建的诸桥不同,它作为海港的交通运输功能没有消失,所以经过历代维修而长期保存下来。

历八百年风云,安平桥迎来送往。1938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到安海弘法驻锡,在安平桥上的水心亭澄渟院,留下楹联石刻“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等墨宝;1962年11月,一代文豪郭沫若参观安平桥,亲笔题写《咏五里桥》七言律诗,留下“英雄气概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的赞叹;1963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安平桥后,撰文称赞其“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泉州民间多年来传说‘天下无桥长此桥’,却也当之无愧”。

时光荏苒,由于风浪冲击、泥沙淤积,安平桥自宋代以来经数十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整修,泉州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严禁机动车辆通行,民众齐心呵护文化遗产。

护遗者说

“安平桥是我探索世界的起源”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小学二年级第一次离开家乡,就是从这条桥上走出去的。”对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颜呈礼来说,安平桥是他探索世界的起源,与他有一生说不尽的情缘。

第一次走过安平桥,走出安海后,颜呈礼在桥的那一头发现了新世界:桥的尽头是水头街,水头街的尽头是鸡笼山,天气好时,站在鸡笼山上,对岸的金门岛清晰可见。那之后的每周六,他都带着同学走过长长的安平桥,开启别有趣味的探索世界之旅。也是从那时起,这座桥于颜呈礼有了特殊的意义。“上山下乡”时期,他在安平桥畔种田;恢复高考学成归来后,他守着安平桥执教。安海镇区6所小学,颜呈礼执教过其中4所。每一届学生学习课文《长城》时,他都带着孩子们走上安平桥,缓缓走、细细讲,而后让学生模仿《长城》的写作方法创作。

再后来,在颜呈礼的发起下,一支来自安海、水头等地的民间护桥队自发组成,他和一样爱着这座桥的人们一起,探索桥、研究桥、保护桥。自办刊物《五里桥》,出版《安平桥志》,募捐植树,绿化安平桥周边环境……他们执著地将这座美丽的千年古桥向世人呈现。

2010年,安平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终于应时而生。翌年,白塔点灯、烧塔仔,盛况重现。“《安海志》记载,每逢庚寅年元宵,有白塔点灯的习俗,但这一习俗中断已久。”颜呈礼至今仍记得2011年元宵的盛况,当时,研究会组织数十人重现白塔点灯及元宵游灯习俗,不想游灯过程中,队伍竟聚有上千人,人们对重新恢复的传统民俗的热情可见一斑。

(本版部分图片来自市申遗办)

来源: 东南早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