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

前言

刘备这个人我在不同时期对于他的看法完全不同,小时候对于他的印象主要出自于《三顾茅庐》中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君主形象;随着电视局的演变,刘备慢慢变成了《三国演义》中自桃园三结义开始的第一次哭诉自己的人生不幸,靠卖草鞋为生,到最后白帝城托孤的哭泣累计三十六次每一次依靠哭泣化险为夷的窝囊男人形象,甚至出现了很多歇后语类似于刘皇叔的江山---哭来的,而我也在慢慢认同这些调侃的段子;随着最近的一次对于刘备理解,是在《三国群英传》这款游戏的花絮,刘备率领的百名将士,在前有曹操十万雄兵,后有数万百姓抉择时刻,毅然的冲了上去,没有选择逃跑。这短短的一分钟画面实在震撼,以至于颠覆了我对于刘备的看法。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1)

再次重读《三国志》,作为一代君主,曹操屠过城,孙权屠过,刘备没有,甚至遭遇黄权背叛也未触及家人,他仁义的有点不像乱世之主;偏偏怀着赤子之心,鞭挞督邮,感动刺客,二救孔融,屡败屡战,携民逃亡,矢志不渝,为弟报仇,白帝托孤这是一个几乎少有没有黑点的人。要是有,估计得说起刘备与刘璋之间得益州争夺妻离子散,辗转数人门下,其余的那就是刘备不是枭雄,不适合生存在乱世之中,因为他的赤子之心,仁义道德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或许为了兄弟之情,葬送半壁江山,而我却再次想说起刘备。

乱世中道德标杆,存在中的理想主义者。

陈寿的《三国志》如此评判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登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成书之际已经为晋朝,实在没有阿谀奉承上位者之嫌,然陈寿此人早年性格刚烈,不畏强权,晚年不愿为官,积极归隐,实无虚假之心。)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2)

取其中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折而不挠,成其“昭”有功与民,秉德遵业得之“烈”,昭烈的谥号有德有功者居之。始于西周的谥号,一般根据其生平经历给予盖棺定论之说,刘备昭烈二字皆取自上谥法131谥之中,更是弘扬其德行功绩。昭烈二字历代俱无,刘备自小草莽,一身江湖气息,桀骜不驯的背后就是情义,重承诺。他带着七分的游侠气息闯荡江湖,怀揣着振兴汉室的梦想,汉室旁系数十万,怎么也轮不到编草鞋为生的刘备之流登上舞台,没有袁绍四世三公的背景,没有曹丞相官二代的加持,仅仅依靠叔叔的救济拜师于卢植,以平黄巾之功得小小县尉,乃至无钱贿赂,痛打督邮,挂印而去。学着陶渊明那股不屈于世俗之感。

籍籍无名之辈迟早要被历史淹没,刘关张兄弟情义就不会被称道。刘备在公孙瓒的推荐下得之平原相,以此为根基发展势力,一县之地可以抵御外寇,内施政德,与百姓同席而坐,甚至感化刺客,坦诚来意一县之地在听闻孔融被围,派出三千兵马随太史慈救援;曹操率领十二万兵马以为父报仇名义攻打徐州,陶谦四散诸侯帖,唯有刘备田楷过来协助。或许很多人提起阴谋论,刘备借助君子孔融和城主陶谦扩大名声,然而有没有想过,古代战争生死难测,兵力悬殊之际,依旧敢正面对抗,实属几人可做,一旦城破家亡,何谈利益。刘备真是开天眼了,可以预知张邈投降吕布,促使曹操转战,存其徐州得之沛地。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3)

又有人谈起刘备转移民众实为政治作秀。一枭雄如果面对后面二十万追兵追捕,自己率领几千兵马直接逃走不就好了,何必迁徙十几万民众,面对着葬送自己的一生,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年过半百,谁不惜命,可是他没有至于他为什么转移民众。要是翻翻史料就可以知道曹操的“八大屠”,一屠徐州,二屠雍丘,三屠彭城,四屠柳城,五屠兴国,六屠枹罕,七屠河池,八屠宛城,你看看历史上有那个人这么做过,不为个人利益,尽展仁义之风。那个可以让曹操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的刘备寸功未建,接着汉献帝的衣带诏,承受着皇叔之名,半百之龄髀肉复生如何去坚守汉朝最后一份领土去完成自己匡扶天下一统王朝的夙愿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似乎道尽了刘备的执着。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4)

真相或许只要稍稍思考。一群能人何以信服一个人?

刘备白手起家,群雄并起,怀揣梦想;桃园结义,矢志不渝,立匡扶天下之志,展壮士豪情之义,逐鹿中原,四处投主,半百之龄,髀肉复生,自得卧龙三分天下,战赤壁,得西川,守汉中,一去颓势,汉室可兴,随着东吴背盟,关羽夜走麦城,张飞身首异处,兄弟情义,江山之志,夷陵之火,霸业尽毁,白帝托孤,遗憾离世。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5)

在刘备如此一生之中,少有得志,一直经历着失败失败,再次失败,可是在不断得失败,关羽张飞赵云之流,依旧紧紧得追随,荣华富贵不足道,刘备就是拥有这样得品德,对待兄弟的情义,他是没有动摇过吗?袁绍可以开门百里相迎接,曹操称其英雄之辈,他完全可以选择安于一地,坐看群雄争霸,可是这些真的是他想要的吗?妻离子散,年近半百一事无成,他面对着当今数一数二的权势,他不迷茫,一个末世草莽,最大能享受的安宁又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固执的走向一条黑漆漆的道路,没有尽头,那就是理想,一个为生民的理想,他看过无数百姓在曹操刀下流血,看尽了宫廷官场的尔虞我诈,他想在这里竖起自己一面道德旗帜何其艰难,然而他树立起来了。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6)

吕蒙袭击荆州,糜芳献城投降,关羽无路可退。可以说是关羽的夜走麦城被杀,有糜芳一半的过错,糜芳哥哥糜竺自己绑起希望得到赎罪,刘备未怪罪其事情,认为弟弟事情与哥哥无关;夷陵之战,防守江北的黄权投奔魏朝,在一般君主手里,必定诛其九族什么的,然而刘备依旧待其家人如初。这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吗?面对着背叛自己人家属,保持着原有的待遇,比起曹丕于禁,孙权陆逊的故事。刘备做到的这一点是何其难罪其人,祸不及家人,一股古江湖义气。一份理想主义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7)

他的个人魅力在凝聚着一股力量,三国战败降将,趋使荣华何其多,刘备丧家之犬亦有众人围之。或许这就是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没人能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尚起来是多么固执。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也是托付理想,献帝亡,才称帝的刘备心中的执念就是恢复汉室。他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不在乎王位,君可取之,或许电视上全是刀斧手。但是如果诸葛亮真要夺,区区刘禅真是其对手?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他们在继承着刘备的遗志,在完成先帝的嘱托。这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8)

为之竭尽全力的丞相,奋斗一生的蒋琬费祎之流,为之战死的黄权之子,赵云之子,张飞之孙,诸葛瞻父子,在刘禅投降之前还蛰伏北国的姜维含泪写着:“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对比吴国投降君臣皆降,高下之见何其说。

历代皇帝评价刘备(再看那个偏执追随理想)(9)

我从未想过一个君主未杀功臣,未杀百姓,未屠城,未祸及家人,甚至被他方史书所歌颂,他在追随一个理想,吸引着一群跟着追梦的人一心一意的追随,他在失败中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个绝对的偏执,却又是一个绝对的英雄。没有《三国演义》中三十六次夸张的哭泣,一个半百老人陈述着自己理想王国,六次感伤家人兄弟,为之倾家荡产,他在坚持自己的主义,就像小时候说自己要坐上羽保盖车一样坚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