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到民勤的距离(从浙里到)

国网浙江电力援藏帮扶团队与时间赛跑

藏王故里牛羊壮,雪山草甸绵延长。喜看青龙聚居地,银线传情惠藏乡。

9月,藏区气温骤降。为了赶在大雪封山前完成对口帮扶西藏那曲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开启冲刺模式,力争在9月28日完工。

从江南到藏北,横跨中国版图,相隔4000多公里,浙江电力以帮扶工作组组长葛军凯为首的17壮士,率171人的帮扶团队,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劲,向着既定的目标进发。

在项目推进会上,葛军凯强调:“一定要沉下心、细细想、咬咬牙、钉钉子。”工程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所有援藏志士都已燃起斗志,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奋斗。

新技术助推电网发展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4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约是浙江省的4.5倍。那曲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27.27亿元,具有“海拔高、区域广、投资多”的特点,主网有23个工程,投资14.36亿元;配网有1951个单体工程,投资12.9亿元,全部建成将惠及8个县,29个乡镇,11.5万人口。

9月7日,在西藏那曲自日—朗琼35千伏线路现场,只听“呜”的一声,一架多旋翼无人机盘旋而起,平稳飞翔,并从各个角度对输电铁塔和输电线路进行拍照,使地面人员能清晰看到输电铁塔和线路的细小环节,整个过程非常迅速。

采用无人机验收,实现对线路杆塔的全方位巡检,避免视觉盲区,大大提高验收作业效率和质量,在浙江已经趋于成熟和普及。国网丽水供电公司援藏技术人员使用无人机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预验收,这也是西藏电网首次采用无人机验收新建线路。

“半年的时间完成这么大的项目,在内地也算得上难能可贵,”葛军凯说,浙江帮扶的项目施工工艺、技术水准,都是按照国家电网的统一标准。帮扶采用“大兵团、网格化”作战方式,集结浙江电网各专业的专家人才,形成“虚拟团队”,前线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及时有效进行解决,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把浙江电网各种成熟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手段,灵活移植运用到西藏电网中,对西藏电网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浙江到民勤的距离(从浙里到)(1)

团队精神的磨砺锤炼

提升电网基础的同时,浙江电力援藏团队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和精神。

对西藏电网项目、技术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我们不仅帮扶了当地电力,还有施工、监理等团队,将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作风也带过来,”葛军凯表示,如果说援藏有什么制胜法宝,那就是浙江精神。

那曲一级项目部的墙上,挂着“感恩、责任、亮剑”等团队文化的内容。在特殊环境下,这些团队文化是坚不可摧的精神纽带,让整个援藏队伍面对艰难困苦,仍能凝心聚力,咬牙坚持。

9月10日,汽车装载着那曲县尼玛乡有史以来以来第一台35千伏变压器,沿着崎岖陡峭的盘山土路,终于“把信送给加西亚”,完成了主变进场工作。120公里的路程,车子走了28个小时,比正常情况下多了6倍!

那曲农网改造的工程中,尼玛乡条件最为恶劣,受山体滑坡和雨水冲刷的影响,运输物资时,主干道发生了严重塌方。尼玛项目部技术人员也曾大伤脑筋,然而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是因地制宜,优化施工方案,同时想办法另辟道路:“哪怕多跑很多趟,也要完成目标任务!”

那曲地区被公认为西藏条件最恶劣的地区,像这样的困难不胜枚举,然而这支援藏铁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苦干加巧干的群策群力,克服一切困难,也磨砺着意志品格。

浙江到民勤的距离(从浙里到)(2)

点亮雪域高原新生活

9月11日,远处的神山上经幡飘扬,波澜壮阔的怒江穿过群山环绕的那曲比如县,滋润着这座风景如画的“藏北江南”。

半山落雨半山晴,国网台州供电公司的技术人员在现场监理10千伏南岸线施工。曾经,这里一年能停100多次电,一直找不出故障原因,直到援藏人员过来,排查故障并顺利整改。

浙江到民勤的距离(从浙里到)(3)

“怒江线路升级改造完成后,将彻底改变线路单回路的薄弱状况,提高整个县的供电可靠性,点亮这座城。”配网组的援藏帮扶队员张益峰说。

浙江到民勤的距离(从浙里到)(4)

比如县的藏民比较富足,然而财富并没有很大程度上提升藏民的生活,当地同胞的生活习惯仍旧非常落后。“某种程度上,电力是文明的象征,”物资组童豪说,“电力的发展,能促使思想观念提升。”

现年46岁的西桑卓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只会零星汉语的她努力用手势比划着,大儿子是国培计划的乡村教师,小儿子在浙江上高中,成绩优异,她十分自豪。

西桑卓玛表示,等家里的用电稳定了,她想学习使用电脑,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跟孩子们有更多的交集,还要买冰箱微波炉,等孩子们回家做很多好吃的。说起未来的憧憬,她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采:“生活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个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保持坚持到底的信念。

如果有一种精神,和藏族同胞用一生去朝圣转山一样坚毅、一样动人,那应该是前赴后继的援藏魂。

他们穿越险象环生的高山,踏上冰雪封山的那曲,他们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他们日以继夜,艰苦鏖战,只为实现那曲的万家灯火。

(朱李 陈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