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

最近的社交圈,几乎被“羊了个羊”刷屏了,以至于不玩这款小游戏的人,好像被边缘了,有些落伍了。

9月13日,《羊了个羊》突然冲上微博热搜话题第一。同时,游戏小程序在各微信群疯转,仅当日微信指数狂飙6022.98%。

截至目前,《羊了个羊》已经一共登上微博热搜11次,话题阅读量达25亿。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1)

你在玩这款游戏吗?你沉迷其中了吗?

还是在被没有玩这款游戏,所以感觉自己好像被排斥所困扰?

其实,“羊了个羊”只是这个时代“恶俗”的又一个标志,而那些不愿意参与这种游戏的人,只是不想与“恶俗”为伍罢了。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2)

一、什么是“恶俗”

什么是“恶俗”?

恶俗指的是虚假、粗陋、没有智慧、没有才气、空洞的,但不少人会被说服,进而认为这是高雅的、明智的、迷人的。

这个词是美国作家、文化批评家保罗·福赛尔在其所著的《恶俗》一书中提出的,并以此痛骂了他所处时代的美国文化。他还有一本非常知名的书,《格调》,和《恶俗》一样,也是对美国文化的批评。而《恶俗》的批判力度更深,揭露的也更为彻底。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3)

这本书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国内出版过,也流行过一阵,只是那时候的中国,还像看洋人的大千世界一样,没有太多的代入感。而现在,拿着这本书,对照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也进入了一个“恶俗”的状态中。

具体来说:

“恶俗”就是在一些真实的事情上,加以各种包装宣传,让人觉得自己好像在享受一种很高雅、很有文化的东西。

“恶俗”是现代广告业、宣传业的“成就”。

这种“成就”,让许多人被动卷入其中,进而主动地成为这种“成就”的推广者。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4)

比如餐馆业,不是注重餐食的品质,而是关注参加者要穿什么衣服进入其中,在菜单上做各种手脚,如各种简单的餐食,都变成了“标题党”,冠以各种花里胡哨的名字,最终端上来,才发现,不过是一些家常菜,雕塑建筑也不注重美观和漂亮,而是各种奇形怪状,注重把雕塑造得很高大……

保罗·福赛尔认为,恶俗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恶俗酒店、恶俗食品、恶俗工程、恶俗广告、恶俗语言、恶俗图书、恶俗大学,简直无孔不入。

凡是夸大其词、粉饰雕琢、虚有其表的,都可列入恶俗。

理解“恶俗”,有以下几点:

二、不是玩一个游戏,就是恶俗了,而是……

玩一个游戏,就是“恶俗”吗?

不是,但是一群人一窝蜂一般,为了实现某种“通关”彻夜不眠,并且以此作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来炫耀,就是“恶俗”了。

这样的事情,当然也不局限于这次。

喜欢某个明星,追某个剧,也是如此,当然可以自己家的各自喜欢。但是,如果变成一种“风尚”,往往就成为一种“俗”。

在这样的世界中,公众生活,缺乏好坏的自我判断标准,只能接受“好”,对于一切流行的,都变成了需要推崇的,不跟着走,就是“落伍”表现,这才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5)

三、陷入“恶俗”,是因为我们害怕承担真实

t·s·艾略特说过:“人类无法承受太多的真实”,保罗·福赛尔在书中进一步指出,美国人对真实的承受能力还要再减半。

在我看来,这是大多数人会陷入“恶俗”的主要原因。

“恶俗”之所以会成为“恶俗”,需要有大量的跟风,而人类之所以跟风,在于我们害怕被人拒绝,害怕被人看做“少数人”,所以对于什么是真实的反而不那么在意,即便宣传的说辞有瑕疵,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而主动被其“洗脑”。

因此,“恶俗”说到底是利用了人们内心的脆弱。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6)

比如“羊了个羊”这款游戏,真的是一个好得不得了,值得彻夜玩乐的游戏吗?

知名心理专家肖利军就对“羊了个羊”作出表示,他认为,这款游戏,包括其他游戏开发是符合成瘾机制的,通过用户的爱不释手,更多的游戏体验者不知不觉掉入“成瘾陷阱”。 网络游戏成瘾属于非物质成瘾,其生理机制是大脑中枢被奖赏机制激活,不断地渴求奖赏。如果停下来不玩游戏一定时间(有个体差异),就会出现难受、注意力难以集中、烦躁不安等戒断反应。在“羊了个羊”游戏中,游戏开发商制造“只有0.1%的用户可以通关”、“地域排行榜”等噱头属于一种商业运营策略。

这种噱头,其实也不新鲜了,但是人们就是会上当“受骗”。“骗局”往往不需要多新鲜,管用就好。

说到底,“恶俗”让我们回避面对生活的真相,在各种他人设计的“美好”中,寻求了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四、如何才能走出“恶俗”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恶俗”的陷阱呢?

如果只是偶然不玩一款游戏,其实只是侥幸,但依然不能避免陷入“恶俗”,我们需要的是保持一颗谨慎的心。

保罗·福赛尔认为,恶俗在美国成为流行文化的原因有两点

(1)美国基础教育薄弱,文盲率高。

(2)电视节目不断强化娱乐功能,无法提供出高质量的节目。而依靠和习惯通过电视来接受信息的美国民众,也就只能越来越随波逐流,对恶俗的文化和事物缺乏判断。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7)

这说得虽然是美国文化,但是对我们来说依然有警示意义。

虽然我们的文化普及率比较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其实培育了很多新型“文盲”:

很多人虽然学历不低,但是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特别是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在下降,愿意倾听不同观点的共情能力也在下降,这种“文盲”会导致很多人陷入“网络回声壁”之中,不能很难提升自己的格调,反而会进一步刘璐世俗。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娱乐至死”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很多表达变成一种“调侃”,连一些人类悲剧也以调侃的味道在表达。

“养了个羊”,说到底也是这种“娱乐至死”下的一种狂欢。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自觉抵制这种文化范式。

总而言之,《恶俗》提出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了,而且可能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更多的人可能身在恶俗中却不自知,反而会觉得恶俗也没什么不好,批判恶俗的人才是真的有问题。

不妨去看看《恶俗》这本书在一些主流平台的评论,便可以看到这种两极化的观点了。

还没有羊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玩羊了个羊的人)(8)

这当然也会让那些不愿意与恶俗为伍的人感到寂寞和困惑:

我不做这样的选择,是不是一种错误呢?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