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水魅力独具的峡谷(以极致的安静穿越文化的峡谷)

——冬夜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札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个山水魅力独具的峡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一个山水魅力独具的峡谷(以极致的安静穿越文化的峡谷)

一个山水魅力独具的峡谷

——冬夜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札记

文/沙 言

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越最险的峡谷。

这里的峡谷,指的大概就是文化的峡谷,我想,只有文化的峡谷,才会沟壑万丈,才会陡峭险峻,才会指引人类一步一步勇敢而执着地攀登……

冬夜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深深感受到了穿越几个文化峡谷的艰辛和苦涩,碍于文化属性、文化功底、文化脉搏的贫瘠,从骨子里越来越觉得自己文化的“贫血”。从常理而言,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在外境和内省中看起来有文化,然而读着读着,亦深陷新知的泉涌不可招架,放眼四处疑惑八方,未知的世界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吸引着阅读者。久而久之,读书人为书中千般道理所困,在缠斗中奋勇前行,在路上又沟壑万千,这番艰辛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文化课》自序里,余秋雨道出了古代圣贤老子的道可道,由“与世无争”抵达“人莫与争”,这又成了另一层意境的“非常道”。这是一本“名字很大”的书,六百多页的厚度,几千年的深度,大半个地球的广度,以汉字的形式呈现在冬夜的灯下,与一个山野粗人两相对望,实在是一件让人有点拘谨的事。书的好处,是可以拿拿放放,连余秋雨自己也说,“你们即使把它放在书架里长久不理,我也会安静地在那里等着”,这话说得让我这个山野粗人心里落了个少安毋躁。又幸好,有余秋雨在前面“拿起粉笔头”卖力地讲课,于是这课听起来,多少自由自在些,也就可思、可想、可歇、可记了。

他以峡谷比作文化,他以穿越比作阅读,他以文字比作声音,这堂厚重的中国文化课,原本是红得发烫的网课,据他自己说已有五千万听众,那些在通了网络的大江南北、大城小镇,默默听课的人儿,好像特别喜欢他的“嗓音”和“语气”,如今又集结成书。

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难倒了全世界人民。我心里也顿了一下,明白文化是文明的基石,先有文化然后才形成文明,却也摸不清文化到底为何方神器?满大街挂着的某某文化传播公司的牌子,在城市在幽暗处明明灭灭,如过江之鲫不停于目,却不能代表文化之含义;网络上曾流行的口头禅“没文化真可怕”,有了一定的力度却又无法诠释文化的深度;如果在大街上随机问几个人,什么是文化,很多人可能会说,“学历高,文化就高些”,但这句看起来对的话,禁不起老教授们几个故事一讲,又很快倾然推翻了。查了一下《辞海》里对文化的解释,如妇人裹脚布那么长的大段落释义,读完了跟似乎没读一样,说了半天文化是什么还是说不透,让人丈二和尚更摸不着头。

美国学者洛厄尔调侃着为文化下定义——“就像用手去抓空气,你抓不到,但它无处不在”。据余秋雨说,国际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经多达几百个,究竟依哪个的为准?难。可见,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难,文化方成为峡谷,才需要人类去穿越。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这本书,就是他穿越几个峡谷后白纸黑字的见证。在这本书里,他用三十个汉字,给文化下了一个全世界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中国文化课》不仅仅铺展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更是铺展老少中青读者心里的文化沟壑,解读芸芸苍生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人非圣贤,孰能无所不知,地域、年龄、教育程度、思维、见识等等不尽相似,那么对于万事万物的解读和理解自然也是沟壑万千,这便造就了集体人格。近些年来,人们显然越来越重视文化了,证据之一就是“世界读书日”终于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节日,至少有些情怀的书店还是要隆重地举办一些纪念活动,给予书和阅读一个像样点儿的仪式,以书之名,美好地呈现出一种集体人格。

我想,其实文化的定义确实非常重要,但我们不一定非要速下定义。文化是不断延续、衍生和演变的,它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生命轨迹,最要紧的是,我们要想方设法靠近本真的它,如初见般去与它交往、相望,秉承文化初心,熏陶文明世间,足矣。只有这样,你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变得更加从容,更加自在,更加有我,也更加无我。

无我,才能“道”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