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

公元1194年农历6月9日,重华宫的内侍急急来到赵汝愚的私人府第,向他汇报了一个重要消息:宋孝宗驾崩了!赵汝愚听到了颇是沉重:孝宗的儿子宋光宗犯有间歇性神经病,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孝宗生病时,光宗甚至都不去看望。现在宋孝宗病逝,治丧最为紧要。但是,宋光宗会出面主持治丧么?他的这个状态,能肩负治理大宋江山的重任么?

宋孝宗的去世,拉开了绍熙内禅的序幕。这次内禅的总导演,就是赵汝愚,参与执行者有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宪圣慈烈皇后,)韩侂胄、宋宁宗赵扩等。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1)

南宋高孝光宁四个皇帝任期内,除绍熙内禅外,还有绍兴、淳熙内禅。而绍熙内禅之所以备受关注,那是因为其他二次内禅是皇帝自愿、自主的内禅,而绍熙内禅,本质是废光宗、立宁宗的一次和平政变,并非由皇帝自主、自愿的内禅。它也是南宋皇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内禅以前,皇权相对稳固,内禅以后,权相权臣倍出,皇帝甚至不能制约,直至南宋灭亡 。

三个皇帝二次内禅

对权力的迷恋,相信很多人都欲罢不能。对于一国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自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即位起,在采石之战之后,在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才以“倦勤”为名禅位养子宋孝宗赵眘,史称绍兴内禅。可宋高宗退位不退权,居然还当了25年太上皇,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81岁时才去世。

宋孝宗赵眘生于1127年11月27日,卒于1194年6月28日。宋孝宗在33岁(1160年)时才被立为太子,2年后当了皇帝。不过他一直生活在宋高宗的影响中,一些重要政务宋高宗都会参与、干涉。更苦逼的是,他执政的时间有27年,都是宋高宗在位的时间。宋高宗死后,宋孝宗行驶权力已无羁绊,于是他也以懒于视事为由,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禅位给他的儿子宋光宗赵惇,史称淳熙内禅。内禅后,宋孝宗当起了太上皇,直到7年后去世。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是宋孝宗的第三子,在24岁时(1171年)就被立为皇太子。于1189—1194年在位。 比宋孝宗更苦逼的是,宋光宗这个皇太子足足当了18年。但这有什么办法呢?太上皇还在世,皇帝还要谨小慎微的工作,作为皇太子,他所有的青春和热情都被压抑着!待到宋光宗当皇帝时,他的老爸还是没有完全放权,依然还当了7年的太上皇帝!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2)

由于宋高宗的长寿,以及他在宋王室的地位,虽然退位了,但他的权力依然渗透在帝国的各个角落。不但影响了宋孝宗的权力实施,也影响了宋光宗的权力继承。有样学样的宋孝宗在退位后,依然干涉着朝政,宋光宗有时也想有所作为,也很受掣肘。

太上皇干政致皇权分散消减

宋高宗和宋孝宗主要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宰相的作用上。在宋高宗时期,主要任用秦桧为相,而宋孝宗时期,共任用宰相17人,最长的7年,最短的才3个月。宋孝宗如此频繁换相,其中有避免宰相结党营私,强化皇权的因素,同时也有宋高宗干预的因素。如为岳飞平反,宋孝宗也说此事“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他不过是顺水推舟“仰承圣意”而已。

宋孝宗和宋光宗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双方对皇室立储的意见不一致。宋光宗皇后李氏只生有嘉王赵扩一人,宋光宗和李皇后都想立其为太子,但是,宋孝宗认为嘉王天性懦弱,不适合继承皇位,他更属意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认为赵抦生性聪慧,可为皇太子人选。父子俩对立储意见不致,使原来就有恐父症的宋光宗更感到恐惧不安。

太上皇帝与皇帝的权力角力和争斗,朝臣也无所适从。在二个皇帝都不能得罪的前提下,很多朝官就会产生畏手畏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出现人浮于事、不务政事的现象。如宋孝宗时的左右丞相的设置,表面上看是分化宰相的权力,事实上也是太上皇和皇帝权力互相制衡的一个表现,而这种对皇帝权力的制衡,除了会削弱皇权之外,也极有可能为臣下所利用,导致宰臣僭权情况的出现。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3)

光宗欲“退闲”,宰辅竟出逃,致矛盾激化

导致绍熙内禅事件发生的关键有二个,一个是光宗欲“退闲”,一个是三朝元老留正弃相而逃,朝廷人心浮动。

留正字仲至, 泉州永春人绍兴三十年(1160)第进士,辅佐孝宗、光宗、宁宗,号称三朝元老。留正深得在宋孝宗和宋光宗的喜爱。在宋孝宗时代,宋孝宗就有意培养留正作为宋光宗的辅臣。于是留正拜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一天留正向宋孝宗奏事,皇太子(即宋光宗)参与决策正侍立于旁,宋孝宗回头对太子说:“留正纯正、忠诚,可以依托。”

宋光宗和留正的关系也不错。宋光宗在当太子的时候,从东宫来拜见宋孝宗,看见留正,便对左右人说:“仪表如此整洁,留正值得点赞!”于是报经宋孝宗同意后,留正兼任太子左谕德职务。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4)

在宋孝宗和宋光宗之间,留正是一根平衡木,两人均对留正有较深的感情。

宋光宗有间歇性精神病,其病因主要有二,一是宋孝宗迟迟不肯传位给他,传位后还不断干政,使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二是他的后宫有一个凶悍的妻子李皇后。李皇后以妒忌出名。宋光宗喜欢一个宫女白皙的手,李皇后就砍下宫女的手装在盒里送给宋光宗;宋光宗喜欢后宫一名美女黄贵妃,结果趁着宋光宗外出祭祀,李皇后就把她杀了,称是“暴病而亡”……

宋光宗得了间歇性精神病之后,与以前判若两人。不但对宋孝宗的探视少了,甚至怀疑宋孝宗会加害自己,并且因此不去看望生病的宋孝宗。包括如留正在内的文武大臣,都群情涌跃请宋光宗去看望宋孝宗,但是宋光宗要么就前头答应,一回宫后又反悔,要么就是紧闭宫门,把大臣谅在一边。

宋孝宗去世之后,赵汝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因为害怕宋光宗得知消息后,可能会不参与大臣的早朝活动,于是就暂时压下消息,在第二天宋光宗视朝时把这个消息向其汇报,希望宋光宗能亲往探视宋孝宗遗体,并主持丧祀。宋光宗表示答应,可是等到日落还是没有见到宋光宗的影子,宋光宗躲在宫中闭门不出。搞得只能由留正、赵汝愚率百官到宋孝宗居住的重华宫发丧。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5)

对于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让大臣无语的局面,留正与相关官员的处理意见是:首先务必请宪圣太后(也就是宋光宗的奶奶,赵构的妻子吴皇后)出面。出面主要做二件事,一个是对外称宋光宗有病不能治丧,由宪圣太后主持丧事;二是由宪圣太后垂帘听政,这样可以保证在太子未立,光宗不视朝的情况下,帝国能正常运转。宪圣太后当时已是约80高龄的老人了,对于垂帘听政的事并不感兴趣,也不关心什么王朝权力停摆的事,只答应帮忙主持宋孝宗皇帝的丧事。

留正在处理事情时,更注重程序的合法性。他认为应该先立太子,如果宋光宗此后身体好了,还是可以继续当皇帝的。如果宋光宗还是不理朝政,也可以让宋光宗禅位太子,让太子合法合序即位。留正向光宗上奏,请求光宗应赶快降旨,立光宗儿子嘉王(即宁宗赵扩)为太子,以确定王储之位以安人心。宋宁宗开始没有表态,后来就是这主意不错,后来留正一班人甚至把立太子的诏书都写好了,就差宋光宗签字确认,结果宋光宗给留正回了八个字: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意思是这些年我经历了当皇帝的风风雨雨,寻思着要退休闲居了。

看着这八个字,留正傻了。留正并没有想到,他率领文武百官请求宋光宗主持丧事,早立太子以安人心的举措,会被宋光宗认为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不信任,是一种以下臣犯上的“逼宫”!

与留正搭档的赵汝愚,看到宋光宗留下的八个字,想了很久,认为这也不失一个机会。在赵汝愚看来,宋光宗既然想退休,那就让他退休好了!像宋光宗这样时而疯颠,时而正常的皇帝,还是让他在后宫静养退闲好!最好是立光宗之子嘉王为皇帝,宋光宗为太上皇,这样于情于法也没有太大没有毛病。

赵妆愚的主意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认同。确实,宋孝宗生病以来,宋光宗对父亲的不理不睬,对百官的不理不睬的做法确实让官员们伤透了心,如果要让官员们继续与这个神经病的皇帝继续周旋,受他驱遣,百官们想想也是心寒。

可是留正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宋光宗连立太子这样的事情都不同意,会同意禅让?就算禅让,也要先立嘉王为太子,这样才合法;未经宋光宗同意而强要立嘉王,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后果!

但是满朝文武,似乎没有几个对宋光宗有什么好印象,反而有不少大臣对拥立嘉王倒是很支持。留正感到这样下去,必然会有一场巨大的政治风雨要发生,如果官员强要立嘉王为帝,又被宋光宗发觉,到时这些大臣将会面临怎么样的处境……

留正不敢再想下去,他作为三朝元老,也已走到自己的人生暮年,他才不想渗和这些是是非非。于是他在上朝时,假装摔倒,然后写了辞呈,回府收拾行礼,离开京都这个是非之地……

留正是宋光宗皇帝股肱之臣,留正在宋孝宗治丧之际不告而别,在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对于政局不稳的担心愈加强烈,更是把宋光宗不治丧引发的矛盾上升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对留正而言,他的出走,宣告他对宋光宗的放弃,也是对赵汝愚废除宋光宗另立新皇帝的一种无奈的默许,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而宋光宗方面,因失去了留正这位最支持他的重臣,面临被大臣抛弃的局面。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6)

赵汝愚立嘉王,韩侂胄摘桃子,南宋开始权臣僭政模式

宋孝宗去世、宋光宗不治丧、留正弃相……一连串的政治风云笼罩着大宋朝廷。在国家艰难纷乱初见之际,作为朝廷宗室的赵汝愚,展示出了他非凡的危机处理能力。

赵汝愚对于如何处理宋光宗不治丧的事目标很明确:废宋光宗,立宋光宗之子嘉王为帝。赵汝愚认为这样做有二个合法性:一是宋光宗自己说要退闲,而且事实上他也没有执政能力;二是新立的嘉王是宋光宗唯一在世的儿子,虽然还没有策封为太子,但是,宋光宗及他的皇后都一直支持立嘉王为太子。

接下来就是如何布置实施这个废立的计划:首先是取得后宫支持,主要是宪圣太后的支持。办这件事就需要找一个人,他就是韩侂胄。韩侂胄是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他的母亲是宪圣太后的妹妹,他还娶了宪圣太后的侄女为妻,与宪圣太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韩胄通过他的好朋友内侍张宗尹去禀奏,没有得到回音。又通过另一个朋友关礼去禀奏,才获得宪圣太后的支持。关礼哭诉:“事情到这个地步,留正丞相已经弃相远走了,宗室赵汝愚早晚也会走的!”宪圣太后听了大吃一惊,留正是外人,赵汝愚是皇族宗室,赵汝愚如果也失望走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于是才答应参与废立这件事。

当然,要政变,少不了要掌控好军队,特别是禁军,搞定禁军就要搞定殿帅(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当时的殿帅是郭杲。虽然赵汝愚知枢密院,但是与郭杲并不熟,不过郭杲与工部尚书赵彦逾挺投缘,而赵彦逾也支持赵汝愚。于是赵彦逾亲自出马,说服郭杲参与政变。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举行除服祭礼之前的夜里,郭杲分兵把守南北宫,确保整个政变的成功进行。 第二天,赵汝愚率领文武百官到孝宗皇帝灵柩前,举办新君就职典礼。宪圣太后垂帘宣布宋光宗为太上皇,嘉王登基继位,成为新皇帝。现场还宣读嘉王即位的背景和合法性,随后一群人就把预先制好的黄袍批在不知所措的嘉王身上,嘉王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在宪圣皇后及文武百官的期待中,成为新一代君主,后称为宋宁宗。

在举办就职仪式后,宋光宗不久也得知自己成为太上皇的事实。虽然很不甘,可是他听说新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倒也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他的李皇后也乐于接受这个现实,没有继续再折腾什么。

宋宁宗即位成功是政变成功后,赵汝愚及奉立新君的官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官进爵,其中最大的胜利果实被韩侂胄摘取:虽然韩侂胄自己没有升多大的官,可是他的侄女被立为皇后!仗着皇后的支持,韩侂胄开始打击异己,且此后随着赵汝愚因“宗室不得任朝廷要职”并被排斥身亡,韩侂胄得以专权用事,开启了南宋的权相时代。

南宋太上皇的禅位(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7)

身在急流漩涡之中,赵汝愚在国家危难之际,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大胆联合后宫与禁军,进行废立之举,并获得得了成功。这地于南宋朝廷来说,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可是,由于宋皇室的脆弱在这次政变中暴露无遗(没有人向宋光宗汇报、禁军也容易调动、太后也可以说服),极大地鼓舞了后来的大臣。随着大臣在朝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其相应的话语权也就越大,而赵家皇权却不断走向收缩,并一步步为权臣权相所利用了。

由此可知,绍熙内禅是南宋皇权兴衰的分水岭,是权臣上位皇权旁落的重要标志。在绍熙内禅之前,多位皇帝还有足够的权力去调动国家资源,号令大臣开展政治活动,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绍熙内禅之后,大臣不但参与皇帝的废立工作,而且还可能主导整个政变,并进而掌握国家权力,对宋代皇权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甚至在后期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国家权力,皇帝只是一个“虚君”、傀儡,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