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

公元前340年,随着商鞅率秦军夺回河西,曾被魏国压制了数十年的秦国再次虎视眈眈进军中原,与其接壤的韩、赵、魏、楚固然面临着现实的压力,山长水远的齐、燕两国也不希望坐视秦国一家独大,面对这一实力与意志爆表的虎狼之国,各国开始考虑联手应对。而秦国则采取分化、拉拢、威逼利诱等方式破坏各国的协作。我们时常听说的“合纵”与“连横”,开始登上战国的舞台。

所谓“合纵”,是指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因为它们在地理上呈南北分布之势,所以可以解读为“纵向的联合”;连横,则是指秦国拉拢东方的一个或多个诸侯国,从而破解合纵的战略,因秦国与各国以崤山为界东西对峙,所以可理解为“横向相连”。

在生产力有限的战国时代,从双方纸面的实力对比来看,秦国显然是弱势方,苏秦就做过粗略的估算(《资治通鉴·周纪二》):

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即使考虑到夸大成分,六国兵力五倍于秦国也是有的。而秦国君臣也不否认合纵带来的压力,甚至到了嬴政时期依旧如此:“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尉缭语)。

然而最终的赢家,却是落单的一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1>6这种怪诞的局面?我们从曾经的“合纵之长”—楚国的被削弱过程说起。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1)

秦夺回河西后的战国示意图

用了40多年,楚国从南方巨无霸沦为秦国的盘中餐

楚国—让秦国头疼的头号对手

公元前340年,在魏国被东西夹击一蹶不振后,天下格局变成了秦、齐、楚三强并立的局面,其中,南方的巨无霸楚国尤其强盛,先看看苏秦是怎么夸赞它的(《资治通鉴·周纪二》):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

楚军的战斗力也相当强悍:公元前333年,因齐魏相王、田婴欺楚,楚国挥师北上,在徐州击败如日中天的齐军;公元前323年,楚国将领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后移师攻齐,齐王惴惴不安,不得已向纵横家陈轸求助。而后者以“画蛇添足”的典故劝解昭阳不要功高震主,最终齐国才躲过一难。

而对于秦国的威胁,楚国君主也看得很清。公元前333年,面对苏秦的游说,楚威王曾作出如下表态(《战国策·楚一》):

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对于秦国的狼子野心,楚威王看得很清楚,并且若两国一对一,自己并没有必胜把握,因此其后楚国积极参与合纵。公元前329年,楚怀王继位后,也继承了这一战略。公元前318年,为回击秦国的频繁东进,在苏秦的组织下,楚国作为合纵长,率六国联军伐秦,兵锋直抵关中的大门函谷关

而秦国接下来的扩张也一如楚威王所料。在公元前316年,秦国趁着巴蜀相争一举吞并两国后,实力暴增:“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野心进一步膨胀。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2)

秦国基本吞并巴蜀,对楚汉中郡虎视眈眈

六百里地变六里,楚国中计丢汉中

在拿下巴蜀前,秦国曾击溃韩军主力,斩首八万人;而在东边,齐国则击败了赵、魏联军,秦、齐两国颇有些争锋相对的味道;在公元前314年,齐国更是趁着燕国内乱,用时50天占领燕国全境,这更让秦国如芒在背。

第二年,秦惠文王计划趁着齐湣王刚刚上位的时机,打击一下齐国的嚣张气焰。但此时齐、楚两强正处于蜜月期,齐国甚至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并占领了曲沃。为避免以一敌二,秦王派张仪前去破坏两国关系。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张仪允诺若楚、齐断交,将归还当初商鞅时期从楚国夺去的商於之地;楚怀王信以为真,爽快的与齐国断交,并派人与张仪同去秦国拿取割地文书;而张仪则假装摔伤闭门不出,待到齐国转而与秦国结盟后,他才露面,并且故作惊讶的声称当初只答应割让六里地。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3)

楚怀王恼羞成怒之下派军伐秦,楚军仓促上阵,而秦军却早已严阵以待。公元前312年,双方在丹阳爆发大战,楚军被阵斩八万人,主帅屈匄及70多名高级官员被生俘,秦国更是趁势扩地600里,夺取汉中后在此设郡。

而楚王已经赌红了眼,他再次集合国内精兵与秦国拼命。这一次楚军虽一度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蓝田再度失利;而此时被秦国降服的小伙伴韩、魏两国趁机南侵,为了避免被前后包抄,楚军不得不主动回撤,向秦国割地请和。

经过此次事件,楚国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对抗秦国的要地汉中地区,战略形势极为被动。但戒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同样受了损伤的秦国也不敢过度咄咄逼人,第二年秦惠文王再次派遣张仪东出推行连横。在楚怀王首先被搞定后,韩、齐、赵、燕也不愿强出头,纷纷表态愿与秦国和好。

戏剧的是,就在张仪返回秦国途中,秦惠文王去世,张仪失去了靠山,还没捂热的连横成果随之破灭,秦与各国的关系迎来了调整期。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4)

秦国拿下楚汉中

围绕汉中郡,楚国再次被骗

秦武王即位后,体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志向(《战国策·秦二》):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均起自周人的发源地岐山附近,一定程度上是周王室的象征,秦武王这是要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架势。而周王室处于韩国境内,因此,秦国的首要打击对象暂时变成了韩国。公元前308年,秦国左丞相甘茂联合魏国攻打韩重镇宜阳。

这一战役历时近半年,对秦国而言也并不容易。为了孤立韩国、断绝其外援,秦武王采取冯章的计策,假意向楚王许诺将归还汉中地区(《战国策·秦二》):

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

楚国果然未对韩国施以援手。而当宜阳被占、楚王眼巴巴的等着接受汉中时,秦国君臣却上演了一出双簧:秦武王将冯章驱逐出朝廷,其后派人告诉楚怀王:“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我从来没答应给你地啊老哥!

可怜的楚怀王,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不过在拿下宜阳不久,秦武王就因举鼎而死,秦国朝廷为了立储自是一番龙争虎斗。饱受强秦折磨的楚、韩两国,趁机在公元前306年与齐国结盟。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5)

秦武王举鼎

不断摇摆、不断被打击的楚国,最终落得被“杀其父而劫其子”的境地

秦昭襄王即位后,为了与东边的齐国抗衡,秦国决定再次拉拢楚国。公元前304年,秦国以归还上庸地区为代价,与楚国在黄棘结盟;

齐国当然不甘心看到两强靠近,第二年,齐、韩、魏三国联军共同讨伐背叛合纵的楚国。楚王无奈,派遣太子芈横前往咸阳为人质,换得秦国出兵,三国这才撤退;

又过了不到一年,公元前302年,在秦国暂时与韩魏达成了和解、楚国的连横价值下降之际,人质芈横却因私斗杀了一位秦国大夫后逃回国,这正好给了秦国以口实。公元前301年,秦、韩、魏拉上齐国一同伐楚,楚军双拳难敌八手,遭受重创;

第二年,秦国华阳君芈戎大破楚军,杀害楚国大将景缺、阵斩三万。楚王大恐,派芈横去齐国当人质,寄希望以此拉得齐国相助,渡过难关。

但临时抱佛脚并没什么用,公元前299年,无需面对合纵之忧的秦军再度伐楚,占领城池八座;其后秦昭襄王修书一封,指责楚国的两大“罪状”:

其一,楚太子“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

其二,秦国出于“气愤”报复之时,楚国不仅不道歉,反而向齐国求助。

所以秦昭襄王认为,楚国的举动不仅严重破坏了两国和亲盟好关系,更深深伤害了自己的感情。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有楚王亲自到武关与自己当面结盟,这事才能翻篇。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6)

秦昭襄王形象

国难当头、外无强援,楚怀王只得如约前往。一到达武关,他立即被秦国绑架至咸阳,并被要求向秦称臣、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这次很硬气,坚决不从,由此被长期羁押在秦国。楚国则接回了远在齐国的太子,是为楚顷襄王。

公元297年,楚怀王尝试逃出秦国,却在奔向魏国途中被追回;第二年,他发病客死在咸阳,尸身被秦人送回。一国之君被逼死在异国,这在当时可谓骇人听闻,各诸侯国甚至有兔死狐悲之感;齐、韩、魏、赵、宋五国联军攻秦,这次各国出工又出力,秦军大败,不得不割地求和。艰难度日的楚国,迎来了难得的喘息时机。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令各国震恐。携此战之余威,秦昭襄王再次写信,赤裸裸的威胁楚国(《资治通鉴·周纪四》):

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

此时的楚国,早已无力与如日中天的秦王对抗,楚顷襄王只得接受这份屈辱。公元前292年,楚国派人前往秦国迎接秦女,与自己的杀父仇人结亲。

至此,曾经的巨无霸楚国颜面扫地、实力大损,再也无力对秦国发起挑战;同时由于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业已去世,秦国在山东的敌手实际上只剩下了齐国。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7)

楚怀王形象

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司马光语)。强大楚国的衰落,自然有国家体制落后、国君战略混乱、臣子失职等内部原因,但纵观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秦国打压曾经的“合纵之长”楚国,必定是外交先行、武力紧跟;楚国落败的轨迹,实际是合纵战略不断被连横击溃的过程。为什么明知以六敌一胜面更大,楚国等东方各国却为何一再抛弃合纵、落入连横圈套?笔者认为至少有三层原因:

无论合纵还是连横,各国的出发点都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合纵与连横,都是一种外交方式;东方各诸侯国的目的只有一个: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对于韩、魏、赵等不幸与秦国接壤的国家而言,能阻止秦国攻城略地,就是自己的最大利益追求;

对于齐、燕这两个远离函谷关的诸侯来说,首先要保证自己周边战略形势安全;其次不能坐视秦国一家独大;

而楚国,前期还想着“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苏秦语),中后期则也沦落成与韩魏一样苟延残喘。

秦国的利益则更直接:进军中原、蚕食天下。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8)

秦惠文王形象

所以,公元前318年六国合纵攻秦,是各国为了实现“遏制秦国扩张”这一共同利益的具体实践。但在这次行动中,战略压力首先得到缓解的韩魏是最大受益方,齐、楚等强国则是赔本赚吆喝,各国的获益并不均等。

而秦国为了破局,很快以利益为突破口,任用张仪破坏六国合纵。对于韩魏,秦国的策略分为两步:首先,打个巴掌给个枣,比如在公元前314年,秦军占领曲沃后把百姓归还给魏国;第二步,劝说两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秦国这里丢掉的,可以尝试从齐、楚身上补回来:“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张仪语)。蓝田之战后韩魏的举动,证明两国已暂时被绑上了秦国的战车;

秦国威逼韩魏,东边的巨头齐国也没闲着,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将其兵不血刃占领,这比参与合纵获得的收益高多了。而齐国此举,却无异于宣判了合纵的死刑,也为秦国拉拢各国连横提供了口实;

但如果此时楚国坚定地与齐国站在一边的话,其他诸侯还真的拿齐国无可奈何。但张仪看准了楚国的利益述求,用商於之地这一实实在在的肥肉为诱饵,让之前只有“合纵之长”空名、却无实在收益的楚怀王毫不犹豫答应。

一言一概之:各国合纵只是为了利益,但如果连横能带来更大的利益,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变换阵营。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9)

张仪形象

齐国的特殊角色,决定了合纵战略难以为继

东方六国中,有一个最不需要参与合纵、却一直充当搅屎棍的国家:齐国。

如果说秦国是西边的恶狼,那齐国则是东边的猛虎,而且还是只笑面虎。论实力与地理资源,齐国与秦、楚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资治通鉴·周纪二》):

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国土够大,有钱,有粮,有人,而且地势易守难攻,简直是另一个秦国。但与秦国不同,齐国作为传统强国,从未遭受过被视为夷翟的待遇,所以对外战略不像秦国那样咄咄逼人,但并不代表其没有野心。齐国的战略是“温水煮青蛙”,首先是利用三晋纷争打残魏国,其后又趁着燕国内乱坐收渔利。

而苏秦在公元前333年发起合纵后,为了遏制秦国的势头,齐国起初也积极参与,但其后第一个背叛盟约,在第二年与秦国联合攻赵。公元前318年六国伐秦,其他五国都达到函谷关时,齐军还在半路慢悠悠的走着;不是因为路途远,而是由于领军人孟尝君故意放慢速度,这样既不会得罪五国,还能避免与秦国交锋。

可以看出,面对秦国,齐国从来是避实就虚;而盘剥邻国时,则变得穷凶极恶。原因不难理解:若帮助五国打败秦军,获利最大的是与其接壤的三晋及楚国,齐国更多的是个志愿者;而从邻国即使抢得一寸领土,那也是实打实落到口袋里的。

因此笔者认为,齐国虽大部分时间身处合纵阵营,但实际上却与秦过一样在行连横之事,不过它的连横不是依附于秦国,而是以自己为主体。其他五国要对付秦国,必定不能落下齐国;但若五国获利,采取均衡政策、不甘空手而归的齐国一定会对曾经的盟友软硬兼施,非得剥下一块肉不可。可以说,齐国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合纵战略没戏。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10)

齐国君臣形象

以利益纠集起来的合纵,天生敌不过国家意志支撑的连横

连横的主体其实只有一个—秦国,它实力雄厚、野心勃勃、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对内对外政策稳定、国家体制完善有序;从春秋时期起,秦国历代君主无一不把冲出函谷关、问鼎中原视为最大理想。而在商鞅变法后,随着国力日新月异的发展,秦国的战略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朗,就如同秦武王所言:窥周室,取周天子而代之。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秦国以强大的国力、军力为后盾,对外政策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实现大的战略,他们甚至愿意在战术上做出牺牲与让步。如在公元前328-327年,为了拉拢魏国,秦国先后归还了蒲阳、焦、曲沃等地;公元前314年,占领曲沃后却归还最大的资源—人口;公元前306年,在拿下韩国宜阳后,又归还武遂以安抚对方;当然了还有前304年归还楚国上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仪说要以商於之地为筹码时,楚国君臣会深信不疑。

而合纵的主体则是六国,对于来自共同敌人的威胁,他们的危机感区别很大,难以达成一致;联盟内部,利益冲突交织,互相防备,容易被各个击破;以六敌一,心理占据优势,导致互相依赖、侥幸思想严重。对于它们的状态,有个形象的描绘叫做“出工不出力”,大部分国家的目的,是想趁浑水摸鱼而已,谁会真的愿意为了暂时盟友的利益与秦国血拼?再说了,谁最卖力,那一定会损失最大,这时候其他友军要是趁火打劫,岂不是大大的不妙?还是保存实力为上。

因此,支撑连横的是秦国的实力与国家意志;合纵的达成,则是一时利益的纠合。国家意志难以扭转,利益的苟且则容易被更大的利益击溃。这就是合纵天生弱于连横的关键。


五次合纵攻秦秦国败了几次(六个和尚没水喝)(11)

结语

综上所述,与务实的连横相比,合纵无论在出发点、驱动力以及构成主体上,都存在重大的缺陷。它能实现一时的自保,却不能满足参与国利益的诉求;能为了一时的战略需要拧成一股绳,但面对更大的利益诱惑又能迅速崩溃;相对于秦国上下“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合纵国脆弱的利益勾结丝毫禁不起考验。

基于此,笔者认为:合纵战略更像是春秋思维,只能达成一时的威慑,却不能攫取实际的利益。连横则才是战国方略,是一个完成了君主集权国家的外交武器。一个和尚挑水喝、六合和尚没水喝,人性如此,大势同样如是。

参考资料:《战国策》《资治通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