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之间签订了什么条约(宋辽两大世仇为什么会签订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呢)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每有叛乱,常引契丹为援。公元936 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珂对抗时,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后称辽太宗)乞援,请求对方支持他夺取帝位。作为条件,石敬瑭答应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称耶律德光为父,每年还进奉绢帛三十万匹。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宋辽之间签订了什么条约(宋辽两大世仇为什么会签订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呢)(1)

曹利用领命去了辽营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此外,双方还就外交礼仪和彼此名分地位作了约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这种虚构的亲属关系实际体现了双方的平等地位。

和议达成后,两军班师。宋真宗如释重负,不胜欣喜,便赋诗一首,以志其事: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

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

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

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并将这首诗镌刻于石,命名为“回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立在宋真宗用过的御井旁。

宋辽之间签订了什么条约(宋辽两大世仇为什么会签订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呢)(2)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力量相对均衡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对辽朝来说,虽常以进取的姿态介入中原事务,每每以武力威胁南方,但似乎并未认真打算过要彻底地征服和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其期望值最多也止于索取失于后周世宗的关南之地,同时保有自辽太宗以来业已从中原攫取的好处。其武力南下的行动虽能渔利,但同样也会招致南方的打击报复。兵连祸结的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反视北宋王朝,虽自宋太宗北征屡败以来,“畏辽”心理日益弥漫,战略上渐居守势,且在地理形势、后勤补给、军事战术诸方面常陷于被动,但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庞大的军备仍令对方忌惮。具体到这次盟约的签订,如果不是宋军主力业已集结,并且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战斗力和打击力,那么仅凭宋朝单方面的退让求和,也是难以实现的。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从经济角度来看,每年三十万匹两的“岁币”对北宋并不构成沉重负担,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