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民国第一才女:你不知道的民国第一才女

1955年4月1日,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年仅51岁。那是中国才女的绝唱,自此,女子顶起半边天,却再难见闺阁才女的静婉恬淡风华。

你不知道的民国第一才女:你不知道的民国第一才女(1)

对许多人来说,江南就像是一场阳光明媚的好梦,在红尘天外,远离烟火人间。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那一年是中国科举最后的挣扎,也意味着另一种时代的萌生。林徽因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式微,幸运的是祖辈开明,提供了林徽因远洋留学的机会,到了少年时,得到了西方自由气息的滋养,最终酝酿出了兼具中西方所有好处,婉约如温玉、清新若歌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天资很早就开始表露,上学时看似漫不经心的听讲,却总能过目不忘,出口成章。14岁那年,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林徽因遇到了她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大她三岁的梁思成。在双方父母眼中,他们无疑是一对金童玉女,林徽因也不会知道,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便是他携手一生的那个人。

1920年林徽因接受父亲的安排,踏上了漂洋过海的渡船来到英国伦敦。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异国他乡,林徽因邂逅了浙江巨富徐申如之子徐志摩。然而,他们的相遇却注定是一场偶然,面对年长自己8岁并已婚的徐志摩的表白时,林徽因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同年徐志摩和上海宝山巨富张润之次女张幼仪离婚,徐志摩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两年后徐志摩回国,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因为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订婚了。面对这样的情景,徐志摩这样回应: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再次见到林徽因,徐志摩发现,当年,只是她允许,所以他才能靠近她,如今她不许了,他就一步也踏不出。徐志摩以为看懂了林徽因,殊不知,二人的命运只是两条相交线,短暂的相遇后便会越走越远,这是二人的宿命。

爱情是一场修行,并不是只要相爱,就可以走进彼此的人生,爱情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爱情,出身、教育、文化构成、性情、趣味,都缺一不可。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国留学。很多人都不知道,梁思成最初选择攻读建筑系只是因为林徽因想学建筑,因为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因此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改读美术,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全部课程,实现了她成为建筑师的梦想。

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回国,并先后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当时东北大学的校长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而林徽因的父亲就是死在了张作霖领导的军队手中。在这乱世,人命恰若草芥,人与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恨,只不过都是为了生存,因此,林徽因才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去东北大学执教。

林徽因研究的是古建筑学,建筑规划和设计仅仅是她的副业,因此在东北大学短暂的任教生涯中,她只留下了东北大学校徽这个作品。1931年,林徽因染上了肺结核,不得不回到北平香山静养。同年徐志摩乘坐前往北平的飞机坠机,就如同他的诗一般,后会无期。

1930年-1945年,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武义延福寺、五台山佛光寺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得到全国认识并从此被加以保护。古老的艺术气息沉积了上千年,在林徽因眼里却像酒一样经久弥香。

1937年夏天,林徽因33岁,那时她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唐代的佛光寺大殿。但碰上七七事变爆发,不得已必须中断野外调查工作,北平沦陷后,林徽因全家辗转逃难至昆明。这一年开始,林徽因的生活由原来的富足祥和变得颠沛流离。她人生的绚烂篇章悄然结束,战争让物价猛涨,百姓居无定所,林徽因夫妇当时也被迫多次搬家。1940年,林徽因一家迁到四川李庄龙头村,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穷的叮当响。

长期颠沛流离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林徽因肺病复发,不断恶化,最终发展为肺结核,很长时间里她都只能卧病在床。但林徽因在病榻上仍然通读了二十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她还经常不顾病体工作到深夜。

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林徽因举家回到北平,那时,她为清华大学设计了教师住宅并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军解放北平时,林徽因首先想到的是古都北平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担心它们毁于战火,为此忧心如焚。建国后,林徽因参与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

1949年后,林徽因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1955年4月1日,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年仅51岁。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美貌才华是真的,真实努力更是真的。建筑学是她毕生的追求,是她的事业;教师是她的谋生职业,诗人则是她闲暇时寄托才情的短暂身份。希望后人谈起林徽因,可以少一些误解和八卦传闻,多一些了解和尊重认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