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抗日战争电影大全(粟裕点评电影战上海)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977年6月11日,粟裕与电影《战上海》编导们进行座谈。编导们主要想听听当年上海战役的指挥者粟裕谈谈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提一提意见。

粟裕抗日战争电影大全(粟裕点评电影战上海)(1)

那个年代,刚刚打破几个”样板戏“垄断不久,对于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还是十分难得的。

粟裕对上海战役的大背景和作战特点进行了介绍。尽管当时国民党大势已去,但他们仍不甘心最后的失败,希望坚守上海一个时期,以守待变。上海战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城市攻坚战,至少第三野战军以前从未打过这样的大规模城市攻坚战。包括济南战役,虽然也是坚固设防,但和上海战役还是没法比的。

当时,上海仅敌人的钢筋水泥工事就有四千多个,这些工事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请美国、德国人修的,后来日本人、国民党又加修了”。加之蒋介石把最后的赌注都压在了上海战役之上,可想而知,这场战役并不好打。

关键是上海战役,要求既要打一场城市攻坚战,又不能把城市给打烂了,要争取把上海基本上完整地接管过来,这就要求大炮等重型武器不能随便使用。这无疑给战役指挥大大增加了难度。

粟裕认为,影片突出了起义,但实际上不是起义而是投降

粟裕指出,影片突出了国军在最后不得不起义的内容,但实际上上海战役打到最后,敌人不是起义而是投降。当时,国民党军最后只剩下四万多人了。而我军“除苏州河南有两个军向北外,还有三个军从月浦、杨行楔入,逼近了大场、江湾,两个军占领了高桥,完全封闭了黄埔江。另一个军占领长江南岸向东,逼近了吴淞口,这样就完全把他的退路卡断了。他不投降就被消灭”。(《粟裕研究文萃》第184—185页)

粟裕抗日战争电影大全(粟裕点评电影战上海)(2)

粟裕认为,“影片如果将刘义写成投降,我们还优待他,可能从宣传上来讲更有意义”。

可能是出于人物故事情节需要,影片突出了敌人内部矛盾,而且把刘义起义的情节放大化,并且“放在紧接着我们在巷战中打敌人据守的碉堡打不下之后,这样容易给人产生的印象是,如果敌人不闹内部矛盾,不起义,我们就打不下这些楼房,就打不下上海”。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上海战役外围打得很激烈,但市区战斗并不激烈。

粟裕认为,影片名字叫《战上海》,但“战”字体现得远远不够

粟裕指出,影片的片名叫“战上海”。“战”字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在内容上并没有突出“战”字,这就使得整个影片主题不够鲜明突出。

在当时我军没有坦克、舰炮支援情况下,外围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特别是杨行、刘行、月浦和浦东的高桥这些地方的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我军付出了三万三千多人伤亡的代价。

由于影片没有把“战”字处理好,并鲜明地突出出来,这样使“青年人看了电影以为解放上海很容易。参加解放上海的同志看了也不好,因为影片不符合实际”。(《粟裕研究文萃》第185页)

再有,影片也没有涉及到进城需要注意的政策问题。在当时来讲,这个问题很重要,“上海本来可以早半个月到二十天解放,我们有计划地推迟到五月下旬,主要是为搞好部队的政策教育,做好接收上海的准备工作”。

粟裕最后明确提出了他的想法:“我的意见,还是不公映为好。我还建议最好能重新写一个脚本,因为从人们的期望来说,确实想看到一部真实反映解放上海的好片子”。(《粟裕研究文萃》第185页)

粟裕抗日战争电影大全(粟裕点评电影战上海)(3)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研究文萃》《粟裕战争回忆录》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