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读后感(读鱼的好奇心)

鱼读后感(读鱼的好奇心)(1)

这本《鱼的好奇心》,一开始看书名,我以为是从鱼的角度,从鱼的眼睛里,看到对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读了后发现,其实是作者对鱼的好奇和研究。

作者海伦·斯凯尔斯,是英国知名海洋生物学家、皇家地理学会成员、剑桥大学讲师,BBC科普主播。书中以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笔触,为读者打开了奇妙的世界。

又是大开眼界。现在看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热衷,倒是越发越喜欢看这种把研究成果和科普结合在一起的新奇,以至于我仿佛又回到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年代,一切都是新鲜,一切都是未知。

通过书中了解到,有些鳕鳗还因为眼睛过于袖珍而被称作“无脸鱼”;翻车鱼,俗名“游泳的头”,是海洋中最大最重的硬骨鱼,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2吨多,重如一头非洲雌象;鳍鱼的受精卵会像青蛙胚胎发育一样,进行卵裂;腔棘鱼产出的卵子,比棒球还大,而卵子从孵化到发育,可长达三年;锯鳐的寿命长达40年,角鲨则能活上1个世纪;据最新的统计,有1510种辐鳍鱼和51种鲨鱼能够发光 ; 鲱鱼、沙丁鱼或鳀鱼与游伴分离,立刻会变得烦躁不安;大鲨鱼群可以穿越印度洋,从南非游到澳大利亚又返回南非,半吨重的鲨鱼肝脏中含有400升的油,可以储存200万大卡的能量; 许多苏眉鱼出生时是雌性,从5岁时开始变成雄性隆头鱼可以把其他鱼类当成自己的客户,替它们清理身上吸血的小甲壳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毒性最强的;…

书中说到,因为创造了“恐龙”一词而闻名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创建者理查德·欧文,他认为,区分鱼类和爬行动物,“不是靠它的鳃、它的鱼鳔、它的四肢、它的皮肤、它的眼睛、它的耳朵,而是靠它的鼻子。”他确信爬行动物有两个鼻孔,而鱼只有一个盲囊,他在肺鱼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盲囊。

书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布里斯班博物馆馆长卡尔·施泰格曾称他在早餐吃到过一条长45厘米的肺鱼。多年以后被证实,这条鱼是梭鱼的身体、鳗鱼的尾巴、鸭嘴兽的嘴和肺鱼的头拼接而成的,是一个骗局。

果然浅薄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骗财骗色我能理解,骗物种的,应该也不是常见。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是,很多鲨鱼可以进行无形生殖,未受精的卵子可以直接发展成胚胎,昆虫类的无性生殖也比较普遍,而哺乳类动物,若没有克隆技术,是不可能进行无形繁殖的。

我在想,这么看来,咱们作为高级哺乳动物,怎么感觉越进化越落后。一日三餐还得不重样,而人家一条生活在非洲和南非洲的肺鱼,会在旱季来临的时候,在泥土里啃一个洞,钻到洞里,与泥土融为一体,可以待四年不出来,不吃不喝;人类一辈子不过百来岁,而陵兰睡鲨的寿命至少可达270岁,有的甚至400岁….

书中的研究,让我觉得很刺激,从未所想,闻所未闻。比如,沙丁鱼在成群移动的时候,它们会彼此保持合适的距离并随时调节,借助前面和周围同伴的漩涡,可以很省力,于是要研究鱼儿的动力学;苏眉鱼会喜欢集中产卵,但为了要研究每次是同一条鱼总是会来同一个地方,还是说不同的鱼总是会来这里,科学家尝试了很多个体跟踪和定位方式;海军出资进行了水底鱼类声音的研究,因为海底世界的噪音,严重干扰了水下监听器的探测准确性…

研究表明,很多鱼有很强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会数数,会认知,会学习,会观察,具有逻辑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就此,大约有3万种鱼类成了大脑和认知的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中展示了它们的大脑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并且,鱼生来就能感觉到疼痛,会感觉到痛苦,快乐和恐慌。

我曾经不是很理解对于动物方向的立法和保护,突然感觉茅塞顿开。

全书非常精彩。看完之后,我虽然不知道鱼儿对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好奇,倒是我对鱼儿,是越来越好奇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