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败也萧何的真实典故)

为什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败也萧何的真实典故)(1)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春秋”。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

作为九朝帝王之乡,徐州籍的王侯将相更是层出不穷。汉高祖刘邦征战功成、裂土分封的异姓侯就有 20多人。其中,丰邑“刀笔吏”萧何,开国首功,位列三杰。

为什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败也萧何的真实典故)(2)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卒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辛未,谥号“文终侯”。出生地在秦朝泗水郡丰邑县中阳里(即西汉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休养生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京剧为人所熟知的戏码“萧何月下追韩信”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刘邦在汉中称王后,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而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巴、蜀的栈道上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军向汉王荐举。

为什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败也萧何的真实典故)(3)

韩信果然不失萧何“国士无双”的称赞,屡战屡胜,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最终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歼灭项羽全军,为刘邦平定了天下。萧何慧眼识才,倾力荐贤,功不可没。

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不过多时,淮阴侯韩信即谋反关中,吕后于是用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并由此认为“英雄造时势之说法是假的”。

为什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败也萧何的真实典故)(4)

古人在形容一个人举荐人才时的大公无私常用一句话叫“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至少后一句萧何是当之无愧的。萧何与曹参关系并不和睦,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但萧何在去世前仍将他列为继任丞相的最佳人选。事实证明萧何的选择无比英明,曹参延续萧何休养生息、清静无为的施政方针,使建立伊始的汉朝国力很快得到了恢复。

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大多是亡于“功高震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汉初三杰”,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丞相,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也有过一些波折,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成为一个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找不到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图片使用费。商业合作:cnhuaihai@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