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非遗安徽行”带你一路游完皖省各地、解锁非遗文化故事。


第五站:蚌埠五河民歌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2)

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3)

蚌埠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蚌埠的特产也不少。有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沱湖蟹,固镇石雕茶壶,蚌埠玉雕等。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4)

五河县是蚌埠市的一个下辖县,历史也十分悠久,宋朝时便称五河,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境内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物产丰饶。

盛产的中华绒螯蟹,以其体大、色青、味甜而享誉海内外,跻身“中国十大名蟹”之列,占据安徽省河蟹出口的三分之一。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5)

还有银鱼、千头鱼、大青虾、沱湖野鸭等知名特色水产。

五河县的民间文化亦丰富多彩。有传统戏曲泗州戏、卫调花鼓戏、木偶戏等,讲述了许多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但要说五河县最优秀的民间文化,则非五河民歌莫属。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6)

五河民歌《摘石榴》(图片提供:五河县文化馆)

五河民歌是安徽省的传统音乐,是流传于五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是淮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五河民歌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便已形成,经过了明清两代数百年的发展,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传播至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7)

传承人王芹薛胜友演唱五河民歌(图片提供:曹亚江)

改革开放以来,五河民歌的发展极为迅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歌手,如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他们创作出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为五河民歌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河民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以小调居多且最具地方特色。包括独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曲调婉转,欢快流畅。

近些年来,五河民歌在民间尤为盛行。民歌的内容都是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让人看了心生亲切,因此成为百姓最爱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8)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和苏北交界之处,不仅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吴楚文化的渗透。因此其民歌既有粗犷豪迈的元素,也有很强的抒情性,是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

2008年,五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蚌埠非遗文化展(非遗安徽行蚌埠)(9)

怎么样?是否想听一听五河民歌,体验一下传统民间音乐的韵味呢?那就赶紧去吧!

我们下一站见!


感谢蚌埠市五河县文化馆提供的图片与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更多安徽文化、活动信息给你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