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

我们先回顾一下北宋王朝的建立,后周显德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借陈桥兵变正式登上帝位。需要注意的是,彼时年纪幼小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和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无力把持朝政,否则历史由不由赵匡胤来改写还未可知。纵观中华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皇帝年纪幼小,国家还能保持稳定不被专权异或不被推翻的实属罕见,唯一能想起的大概也只有清朝康熙皇帝和孝庄皇太后成就的一段佳话,此处暂且不表。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1)

宋太祖建北宋以后,先平定后周不顺从的势力,巩固了局面。后又与赵普商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大业方针,于太平兴国四年(979)由宋太宗彻底终结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势力时代,中华再次实现一统。

北宋王朝的建立,是五代十国末期的一个必然,换句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是一个历史规律,就算不出北宋也会有一个‘东宋’或者“西宋”出来一统华夏王朝。五代十国时期那一个个乱世枭雄异或政治投机分子创立的统治集团和割据势力,他们所造就的乱世早已经腐烂了,僵化了,让人民窒息了,已经是无能的机构,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2)

看到这里,如果说北宋是怯战的王朝是有失公允的,也是站不住脚的,整个统一过程中,占据大势的北宋打的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摧古拉朽。但是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因为如果他不能一统中华,那也不就不存在宋朝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统中华后的宋朝是何时开始怯战的。这里我们就通过北宋与辽的战争和北宋与西夏的战争来一窥究竟。

北宋与辽的战争真正始于北宋灭北汉以后,这里我们要提一点,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关键,那就是北宋一统中华的作战过程主要是由宋太祖赵匡胤主导的,赵匡胤青年时期就已学的一身武艺,又曾习儒家经典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跟从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之后屡立战功,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过人的军事才能,所以在他的主导下,北宋当时的战力值可以说是很强。转折点就是他暴毙而亡,“斧声烛影”成了历史有名的悬案,他的继任者也就是他的亲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接过大旗,但是军事才能远不及赵匡胤。在这种背景下,宋太宗虽然循势灭了北汉,然真正遇到敌国大辽,暴露出宋太宗的军事才能远不能跟哥哥宋太祖比,如果赵匡胤在的话局势实未可知。

北宋与大辽第一次交战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宋太宗在刚灭北汉的情况下又亲率疲惫的大军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被辽派大将耶律休哥率军杀的惨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宋军溃不成军,第一次收复燕云的战斗以惨败告终。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再次下令北伐,由于指挥失当,将士争功,再次为辽军所乘,大败亏输。而后宋军在保护边民撤退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潘美等不听杨业的正确作战方案,使杨业孤军无援战败于陈家谷(山西朔县南),被俘后不食三日而死。这次北伐又告失败。自此,宋军不敢北向,对辽采取守势,以求苟安。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3)

而后,真宗景德元年(1004)九月,大辽挥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廷大震。在名相寇准的坚持下,胆怯的真宗终于决定亲征,至澶州,宋军声势大振。辽军前锋受挫,名将挞览被宋军伏弩射死,不得已愿与宋和。宰相寇准本想用战争取胜,无奈宋廷决意求和,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自维持旧疆,宋每年给辽国“岁币”三十万(真宗心里想的是只要不过三百万就好)。这里就已经充分看出北宋有多怯战了,打胜仗不但不借势收复失地,争取更大的利益,反而还要出卖自己的利益,赔上笑脸,小心翼翼的请求对方与自己和平相处。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4)

再说宋与西夏之战,仁宗景祐四年(1037)以后,西夏王元昊面南称帝,与宋平起平坐。发生三次相当规模的战争,宋军均告失败,夏国也感困顿。在此期间,辽国乘机向宋施加压力,迫使宋对辽国增加岁币二十万。庆历四年(1044)十月,宋夏和议成,夏主向宋称臣,宋以岁赐的名义每年给绢十三万疋、银五万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另有赏赐。其后元丰五年(1082)七月,夏军号称三十万攻陷重镇永乐城(陕西米脂境),宋军损失惨重。元丰六年(1083)二月,夏军围兰州(甘肃兰州),五月扰麟州(陕西神木东北),宋军再次惨败。于是宋继续向为臣的西夏加倍给赏赐,这不合逻辑的“君臣关系”,已经将北宋之怯战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为什么没有大一统(一统中华后的宋朝)(5)

若论北宋怯战的开始,我认为应是从雍熙三年(986),真正进入了怯战时期。而怯战的由头就是宋太宗的两次对辽作战惨败。宋太宗虽有统一天下之志,然军事谋略武功却在其兄宋太祖赵匡胤之下,在这之后宋太宗把所谓的内患当做心腹大疾,而把外部的民族矛盾看成皮毛之疾。其继承者恰又把此当做“家法”,代代沿传,使北宋后世之君几乎都成了怯战之君,而这也成了北宋怯战的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