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范畴吗(意思存在吗)

最近听了一个讲座,关于阳明先生的理念解读,老师讲的挺不错,但是,有些问题其实我和他并不一样,这几天也在思考,他的语言里肯定是经过了一个思考和挣扎之后,才决定把阳明先生的理论做一个那样的解读,以及对唯物主义做那样的定义。所以,我不能简单的去否定他,而是要思考为什么他会那么去理解。

那么他为什么把现在的唯物主义定义为机械的呢?即便现在的唯物主义思想说的很清楚,人是能动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想这一点他肯定是知道的,为什么他会把这个也否定了呢?

然后,我最近刷了刷抖音,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很多人去黔灵山拍猴子,好几个人都拍到一个画面,就是猴子们都在休息,一些人去逗猴子玩,然后画面中有一个猴王(拍视频的人说的)正在宠幸母猴子,然后,周围的猴子也若无其事,它旁边还有好几只母猴子(视频拍摄者说都是属于它的),当其它公猴子靠近的时候,它就露出一副凶相把其它公猴吓走了。而且,被靠近的母猴子也是露出凶相的。

这时,我在想,这其它公猴子们可真悲哀啊。

当我想到了公猴子的悲哀,我又联想到很多女生提出的择偶要求,他们很多人不论自己多高,都要求找一个多高以上的,他们很多人不论自己收入如何都要求对方收入要多高。然后,就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好似男的也是,不论自己条件大部分都要求对方年轻漂亮。所以年轻漂亮的女生和又高又有钱的男生形成通吃的局面,然而实际上,年轻漂亮的女生却还不是通吃,他们只会选择顶端的男性,最终形成了,顶端男性通吃的局面,甚至一些“低端”男性试图接触一下他们,他们就会露出凶相。喔。

我曾经一直以为是文化导致了现在的婚恋观,现在,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文化导致的,而是现实导致的。

是现实的科学技术让人们拥有了“一步登天”的可能,而在年轻人的那个阶段,每个人都是意气风发的状态,他们几乎没有几个人会有认命的想法,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平凡的,不论是容貌的平凡还是才能的平凡。这个阶段的心理和当前科学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一种集体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我们把它命名为当前的文化认识。

我又看了有人对尼采等哲学家是如何认识斯宾塞的唯物主义的,又通过他对他们的解读来回看那天那个讲座。他们都有一个认识,都是认为人是有意识的,而这个意识是自由意志,是区别于其它生物的非自由意志,也就是说,人与猴子是不同的。

他们以人思想的多样性,以及想象能力来否定人是机械的,或者说肉体是机械的而思想不是。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去做过思考,但有一个问题是无法突破的,我做不到完全的相信自己是机械的,是由各种粒子的运动而组合成的一种状态,这种尝试让我有窒息感。

所以,我想问题就在于此,因为我们做不到相信自己是机械的,所以我们为了活着,必须要相信一些东西才行,我的理解是可以相信任何一种东西,只要它能维持这个人正常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有的人选择把既然做不到完全相信自己是机械的,说明自己就是有主观意识的,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由上一个运动状态延续下来的产物。加之我们现在的科学没有发现到物质的证明,他们就认为这是一种在物质之上的东西。以此,来弥合自己的认知。

而有的人选择相信人是由物质决定的,虽然做不到无法完全相信自己没有意识,但实际上仍可以理解它,比如计算机是我们发明出来的,那么它可以通过我们设置好的程序以及收集它能处理的信息的工具来达到程序的目的。这种数据的收集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而这种主动也好被动也好,信息都是恰好出现在它的收集工具所收集的范围内的。计算机在我们不告知它的情况下,它能意识到自己是机械决定的吗?

其实,我们去理解唯物主义,或许有时候有点狭隘,认为它是一种宿命论,可是实际上,从宇宙的复杂性以及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来说,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宿命。我们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引导出的“薛定谔的猫”来佐证意识的作用。实际上,或许只是我们观察能力的有限,才只能看到这样的“魔术”。我们离认识事务的本质还差的太远,但我们又渴望能够弥合现在的认知,所以,当我们用实验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有些人诉诸于神,有些人诉诸于物质之上,其实神也属于诉诸于物质之上的一种。

如果我们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唯物主义,它阐述的是一种朴素的接受现实,从现实出发去逐步拓展认识的理论。它并不是狭隘的宿命论,就像1 1等于2一样,我们用我们的认知定义了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符合我们的各种观察,那么非宿命论难道是要否定1 1等于2吗?

其实唯物更现实一点的问题是,它并非宿命论也非非宿命论,它是一个是什么就是什么,是一个希望知道真相的理论。它的理论基础从目前来看,是基于物质的基础,是因为物质可以认识,当有一天,意识也能被认识,假如它不是传统的物质,那么它仍然不会被唯物主义否定,它只会被吸纳进来,以进一步去认识这个世界。

人类就像是盲人摸象,而这个象又无比的巨大,即便通过了无数代的积累和努力,人类仍然无法摸清这个大象的哪怕一只脚。但,人类又本能的需要弥合自身的认知,不得不用各种东西来填补那个空白,以形象出一个自己脑海中的象腿。

理论是意识弥合需要的产物,认知的弥合就像是意识的本能一样,或许它就是意识的本能。不同的人因为环境和基因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弥合认知的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主义,而有一种是最为简单的,就是不可知论,像不可知论妥协就是承认自己无法认知到世界的真相,从而不去管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从很多哲学家的观点看,这些人不值得过这一生,我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弥合认知的方式。

而这里面就目前来看,希望改变世界的有两种一种是唯物一种是唯心,唯心其实也是在不可知论这个范畴内的,只不过唯心的人里面还有追求内心升华的人,他们对认知的弥合会夹杂着调和整个社会秩序的人,调和秩序或者追求内心平静和安慰是一种弥合认知的方式。这些人也会改变世界,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在关系上做调整,而不是去改造和发展物,他们认识物的目的是改造和升华内心,因为心在物之上,所以无论物如何变化,对心不会产生影响也不应产生影响。

唯物则不同,它属于不知道可知或者不可知,它要想进一切办法去弄清楚,如果是可知的就知道是什么,如果是不可知的,那也有个明确的答案,在没有得到肯定答案之前,它都将不停的进行各种探索。

而还有一些人会有弥合认知的障碍,在尼采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他矛盾的观点以及他最终无法调和或者无法弥合自己的认知而出现的精神问题。

未来会怎么样,绝大部分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的追求,如果停留在现在的状态只求升华自己的内心,我们最终就永远不会知道我们升华的究竟是什么,以至于我们在面对毁灭性冲击的时候,也只能希望通过意识来作为回应,如果有这样一天,人类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这个假设也是不会成真的,因为人类总有人会选择唯物的方式去弥合自己的认知,这就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人还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以此来推动各个方面的改变。

但,无论哪种,都只是弥合认知的需要而已,仍然解决不了人是否有意识,或者说,离人有意识这个看法更远了。

存在是范畴吗(意思存在吗)(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